提升临床医学规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学管理思考
2019-11-14■/
■ /
天津市人民医院科教处
一、前言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近年来国家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出将学位研究生培养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体系之中,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这一培养模式虽然解决了培训内容的重复性问题,但是学生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规培时间的保证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占据了相应的科研培训时间。所以医教协同的改革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尤为迫切,课程、师资、平台等多方面都需要加强建设,以利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
二、临床医学教育体制的演变
为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适应社会对临床适用型医师的需要,早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就曾提出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但是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有待深化,且此前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所以这一培养模式基本仍是延续学术学位研究生体制。此后国家进一步探索教育体制改革,倡导医教协同发展,2014年提出《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把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中,即“双轨合一”的教育体制。“双轨合一”的目的是实现学生专业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兼备。纵观世界医学发展史,临床与科研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培训内容有重叠之处,通过“双轨合一”的实施,更利于节约教育资源,促进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临床医学规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临床医学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积极开展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对于创新临床治疗方法、改善临床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临床医学规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体现着医学的前沿水平。科研工作的开展可以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联系,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临床应用转化,建立转化医学、产学研等医疗新模式。所以规培研究生的科研素质直接关系到今后医学事业的进步,在医学教育结构体系中,研究生处于顶层位置,其科研成果将服务于医疗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可见科研能力是医学发展水平的体现,医生的职业精神、科研能力与医疗技能缺一不可,医生秉承高度的敬业精神,持续积累的临床经验和数据将为科研奠定基础,而科研成果的转化有助于改善临床治疗的效果。
另外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临床工作关系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从医者的仁心到科研成果的创新都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检验。《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中也指出,要求研究生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其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扎实的科研思维和专业的科研能力离不开研究生阶段系统的培养,塑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势所趋。
四、临床医学规培研究生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临床医学规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还相对薄弱,现有教学资源并不完善,学生获得的科研培养时间不足,“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实施中科研能力培养问题尤为突出,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急需得到改善。
(一)学生科研能力薄弱
临床医学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但传统的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中,首先是安排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以及科室轮转,最后再集中开展科研能力培养。所以学生在学期间真正能够从事科研的时间较少,本身学生的临床实践经验才刚刚积累,缺乏足够的科研意识,加之教学计划的影响,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科研能力较为薄弱。所以临床医学规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改革尤为必要,从实践操作的增加到科研活动的参与,都需要严格落实到教学管理计划当中。
(二)教学资源有待完善
临床医学规培研究生科研能力构建需要学生不断学习专业的方法,从科研课题的选取到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以及形成科研成果,都要依托于专业的科研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专业教材为参考,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但现有的实用教材相对匮乏。另外从科研实验资源来看,指导教师不足、实验场地和仪器有限,也导致实验内容以验证型为主,缺少以课题为基础的深入实验探究,学生科研能力提升缓慢。
(三)科研培养时间不足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与临床实践能力培训之间存在难以平衡的难题,而且导师的科研指导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基础。“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带教教师和导师共同开展对学生的培养,由于临床和教学工作繁忙,教师更偏重于临床实践教育,对学生科研指导时间不够,投入的精力较少。学生在规培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用于查房、学习临床技能、写病历等工作,往往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文献资源,从事专业领域的研究,自身容易缺乏科研动力。
五、促进临床医学规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教学管理举措
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教学管理工作应当从课程、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术平台、项目研究机会等方面入手,不断深化改革,给予学生充分的科研学习时间,使学生掌握科研方法,增进科研动力。
(一)优化课程设置
由于临床医学研究生从事专业科研学习的时间较少,教学过程中应当改革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具有充足的科研课程学习时间,将医学科研方法、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科研课程配置足够的学时,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选题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资料及数据收集等。另外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的现实,科研教育工作还应发挥现代网络教学的优势,开设网络化教学课程,将临床研究方法及案例借助网上课堂进行传递,方便学生随时学习,深化对科研工作的理解。
(二)建设师资队伍
为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加强导师对学生的科研指导,由临床导师和科研导师组成双导师的模式值得应用。临床导师本身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给学生临床实践指导。而科研导师则应立足学生科研素养培育为目标,着力教授学生科研基础理论,凝聚学生的科研理念,使学生充分理解临床与科研的协同关系。而且科研导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确立课题方向,带领学生查阅文献,收集数据,向学生讲解课题设计与研究的经验,从科研假设的提出到实验方法的选择,以及统计结果的应用,形成规范的流程。
(三)丰富教学资源
为促进学生学习科研专业理论和方法,医院及医学院应当开发专业的指导教材,将临床医学研究的方法、流程、案例等组织到专业教材当中,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学生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展开练习。同时为创造良好的科研学习环境,实验室建设至关重要。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参与课题离不开实验支持,为解决实验室资源紧张的问题,可以采取适度开放的方式,通过安排实验室使用时间、配备安全管理系统,让更多学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活动。
(四)构建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学术研究前沿,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工作。导师不仅要与规培研究生经常沟通交流,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能力培养计划,按时听取学生科研工作进展汇报,还要搭建起学术交流的平台,定期举办学术讨论会、专题讲座等,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科研教学还可借助微信群,结合科研及临床领域遇到的问题,师生一起探讨研究方案,不断发布临床医学研究成果等,使学生发散思维,从中获得启发。
(五)给予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
项目对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临床医学规培研究生培养中,学生学习科研相关理论以及参与科研项目可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在科研活动中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印证理论知识,感受科研工作的价值。学生从参加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开始,不断积累经验,提升科研能力,此后可自主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完成更多科研工作。研究生阶段科研项目的参与有助于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在项目的锻炼中培育学生的科研精神,而且学生的团队合作及管理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
六、结语
新一代的研究生将是未来临床工作的核心力量,其科研能力直接关系到今后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中应当注意树立学生的科研意识,通过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创新导师制度,充实教学资源,创造学生参与项目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科研锻炼,增强科研能力,从而成长为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