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党性认知的教育机制探析
2019-11-14熊丽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熊丽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和战略部署上的准确定位均来自于对当前时代问题的精准把握,为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综合实力,高校中学生党员党性认知的教育机制探索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高校中如何培育好学生党员、培育什么样的学生党员以及依靠谁来培育学生党员都将成为完成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影响因子。
一、高校学生党员党性认知教育机制建立的价值意蕴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其理想信念的根植与党员党性认知的程度密不可分。如何培育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创新教育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已然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员教育的价值意蕴主要着力点。
(一)机制构建是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要求
学习是激发人们保持奋进的最好方法,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巩固执政根基,任何国家、政党都十分重视组织内部学习,对党员加强教育引导更是我们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因此,机制构建作为增长知识见识的有力保障是科学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重要保障,是以党的先进性与智慧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
(二)构建教育机制是党的建设的本质诉求
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建设全面领导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由此可见,提高党的质量建设一个重要环节即为:“勇于自我革命”,构建党员教育机制,加强党员的培训体系建设,永保党员思想先进性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遵循党的建设的本质诉求。
(三)是全过程育人格局的现实需要
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强调:“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这就要求在高校中在如何开发人力、培训人才,要建立新的教育机制和体系才能适于现实的需要,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强有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该部分群里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引导,一方面有助于筑牢我党的执政根基,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党员是我国党员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党员党性的认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人格局。
二、制约高校学生党员党性认知教育机制构建的因素分析
当前不少高校已经建立形成了一系列党员教育的制度体系和培训体系,但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党员教育培训还多是一种短期的外在行为,高校大学生党员参加培训学校缺乏自主性和持续性,热情度和学习习惯均尚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施教组织层面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各大高校对党员组织教育均有规划,但由于教育组织者过于强调组织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党员们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党员的受教行为基本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这极易导致他们对党组织的教育培训产生抵触、逆反的心理,从而大大削弱了学生党员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次,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考核不严格,具有关调查数据显示64.61%的党员学习考核不严格不健全影响了学习的主动力。最后,组织教育手段方法不够先进,一些组织仍旧将学习培训停留在传文件、读理论的水平上,即是各种新媒学习手段已经展开,但由于各种原因效果还是十分有限,并没有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产生广泛的影响。
(二)受教客体层面的因素分析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多元文化和碎片化思想文化的传播,一些大学生党员在不同程度的受到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理想信念的动摇已成为大学生党员群体中呈现的突出问题。其次,大学生党员入党后放松了对党性的学习和要求,一些学生党员入党前还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工作积极肯干,入党后,千方百计卸担子,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更有甚者表现出对党的感情淡漠化,参加党内生活热情不高。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党性认知的教育机制
(一)设定目标找准方位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认知不仅需要对历史思想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在以时代要求为背景下的继往开来。学生党员们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时代性,明确新时代赋予党员们的使命,以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为基底找准学生党员在发展中应具备的技能、作风、业绩上的目标,紧紧围绕党员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四个服从设定锚点,增进高校学生党员党性认识上的时代引导力。
(二)强化反思促成行为
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一切领导的第一位”,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促成党内团结、砥砺前行的有力武器,中国共产党赢得革命、建设、改革一次又一次胜利的重要法宝就是在不断总结和反思过程中结合实际形成的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党性认知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应紧紧围绕着促进学生感受、理解、认同和践行等相关事件和问题建立反思机制,才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和引领下促成高校学生党员行为的着力点。
(三)推进认知化成本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在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中形成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建立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围绕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的高校党员思想认知学习实践体系,将高校党员们对理论认知转化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反应,是增强高校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四)寻找归属促成“心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无疑是在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了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活动宁蒗满目,设计有清楚目标,能立即回馈,让学生党员们有主控感、归属感的主题实践活动却相对较少,促使党员们能热衷于、专注于该项活动从而完全沉浸于行动中的情感,使“心流”状态发生才是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所在。
党的十九大是新时代的辉煌篇章,在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党员党性认识的培育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让学生党员们深刻体验时代温度,主动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如同浅水溪流中的鱼儿,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共话新时代,唱响新时代、激扬新时代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