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基础教育平权的运行策略反思
2019-11-14常文硕范会敏黑河学院
■常文硕 范会敏/黑河学院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很多领域都快速实现了胜者通吃,但是在教育领域却很少有顶尖的教师将自身的教育成果广泛而有效的传播出去,即使传播出去,受众更多的是教师同行,很难使其在学生群体中直接受益。远程教育经历了无线电的开放大学,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程等多个阶段,特别是近几年的慕课,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但是较大的症结在于效率虽然有提升但是仍然有限。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和媒介虽然越来越容易帮助教育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但是基础教育仍然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才能达到目标。
2018年12月,《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两天之内阅读量突破400万,单个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2000万,在教育界引发热烈讨论。围绕网络课程特别是直播课来对网络两端的机构、人员进行梳理,构建一个优化的教学模式,设计相对可行的运行策略,归纳起来可以称之为“一师双助直播课”:依托网络直播课,教育发达地区主讲教师以课堂直播形式向教育欠发达地区学生授课,辅以一名教育发达地区青年助教与欠发达地区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教学模式。为简化表述,下面将教育发达地区概括为发送端,将教育欠发达地区概括为接收端。
一、教育部制定网络支教大政方针
支教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平权的一种形式,见诸报端有据可查的记录始于《中国建材》1986年08期的文章《首届赴青海讲师团圆满完成任务回京》。之后支教活动源源不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础教育平权。这种短则几天长则两三年的支教活动虽然为教育欠发达地区注入了新鲜血液,因其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后遗症,甚至扰乱了原本的教学生态,恶化了当地师生关系,成为接收方校长、教师的难言之隐。目前我国的支教群体以本科师范生为主,真正优秀的在职教师的支教活动开展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虽然也有部分地区制定了教师的流动机制,但是效果欠佳。网络支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第一,不需要优秀教师离开原来工作岗位,对于教师及其家庭不增加新的负担。第二,不会削弱优秀教师所属学校的师资力量,第三,不额外增加接受支教学校的负担。在不触动任何一方利益的前提下,可以有效促进基础教育平权,网络支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
二、教育局与学校制定激励政策
(一)遴选优秀主讲教师政策
发送端的教育局与学校共同制定遴选优秀主讲教师的政策与实施方案,对优秀主讲教师的薪酬待遇、评聘政策予以适当倾斜。学校制定详细规定,切实有效地保障优秀主讲教师的各方面待遇,形成光环效应,促进更多的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通过阶段性学生成绩考核,分析直播课的教学效果,为主讲教师发放绩效奖金。教育局为完成“互联网+支教”任务的学校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助教激励政策
接收端教师要在一师双助直播课模式中,由原来的教师转变为课堂助教、课后辅导教师和心理辅导师。初期工作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很多,地位上有所下降,这就需要学校在薪酬待遇上要有所提高,按照学生学习成绩情况发放绩效奖金。对于发送端主讲教师的青年助教,工作量也有所增加,也应在薪酬待遇上给予提高。初期看来,教育经费投入比之前会增多,但是如果向接收端投入同等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的经费相比,其实节省了投入,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基础教育平权。
三、一师双助直播课实施策略
一师双助直播课,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直播课为平台,优秀主讲教师在线主讲,本校助教课后实时面对面辅导,青年助教放学后在线答疑的新型教学模式。尽可能减少远程教学的隔阂感,清除教与学的盲区和死角。
(一)主讲教师调整优化课程
主讲教师在该模式中承担“教”的主要职责,在教好本班学生的同时,还要兼顾远程在线学生的情况,虽然该模式下不要求主讲教师在线与远程学生实时互动,但是在备课、讲课时选取的案例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了解。例如《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中两端的学校分别是成都七中和云南禄劝一中,如果主讲教师举了一个非常本土化的例子,那么对于远在云南偏远县城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限于主讲教师在本校已经承担较重工作,他们无法有大量时间和接收端的学生互动。在本模式中,我们给主讲教师与接收端学生设置每周一个学时的难点答疑环节,将接收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提炼出来统一答复。
(二)教育欠发达学校教师转变职能与心态
接收端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成课堂助教、课后辅导教师和心理辅导师,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要认真向主讲教师学习,积极提升自我,获得新的成长。
1、课堂助教
课堂授课的职能交给发送端的主讲教师,接收端的教师要调整心态,转变自身职能,从原来课堂的主导,转变为课上陪同学生学习,及时记录学生疑问与难点。毕竟主讲教师在线直播课主要考虑的与其同一空间的学生,与接收端的学生的认知会有差距,这时候就需要接收端课堂的助教及时帮助学生。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好直播时的课堂纪律,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提醒和督促学生认真学习。
2、课后辅导
在直播课进行时,助教能够实时辅助的毕竟有限,这就需要课后及时辅导学生,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出现的问题,整理成难点手册,及时与发送端的助教联系。为每周一次的主讲教师答疑做好准备。课后辅导不仅限于学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心理辅导。特别是刚开始实行直播课时,大部分学生甚至全班学生没法跟上主讲教师的进度,助教这时候一定要在正式开课前做好大范围深层次的动员,提升学生士气。直播课开始实施后,对于学生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也要及时予以疏导。整个“一师双助直播课”环节中,只有这些本校助教和学生是面对面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空间的,他们和学生的互动才是强互动。当然这可能是最脆弱的一环,如果这一环节做不好,将严重影响该模式的教学效果。
3、自我提升
在“一师双助直播课”模式中,短期看欠发达地区教师地位下降,但是他们也得到了机会,每节直播课都能看到优秀教师教学的真实状态,比起那些“示范课”更有学习价值。每周有一次与优秀教师交流的机会,学到更多的隐性知识,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着长久和深刻的有益影响。
(三)青年助教促进三方互动沟通
限于主讲教师繁重的工作,他们与接收端学生和助教的双相沟通毕竟有限,这就需要一个既熟悉优讲教师又有时间和接收端学生、助教沟通互动的人来完成这项工作,符合这一条件的就是发送端的青年助教。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都有老带新的优良传统,但这种传统不是成文制度,实施起来的效果参差不齐。让尚未走上讲台或者刚刚开始教课的青年教师每个工作日下午下班前,将当天接收端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在线解答或者回复,如果接收端的助教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及时同青年助教沟通,这样可以形成及时有效的指导。这对于青年助教的快速成长也有很多益处。在“一师双助直播课”模式中,青年助教的作用在于及时沟通了主讲教师、接收端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保证整个系统流畅有效地运转。
四、结语
目前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发展日新月异,完全有能力实现“一师双助直播课”模式的技术保障与支持,更多需要思考的是在技术赋能的前提下,将系统中每个职能人员的优势有机整合,形成向前发展的驱动力,为实现基础教育平权找到一条较为有效的模式与路径。这需要宏观层面给予政策的引领与激励,专项资金的支持,对优秀主讲教师的严格遴选,对接收端教师促进其转变职能与观念,最终形成一股强势合力,助力完成基础教育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