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 选材 雕琢
——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三历史模考命题例说
2019-11-13景生进
景生进
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海安 226600
立意;选材;雕琢
模拟考试是高三复习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份高质量的模考试卷应该体现以下主要特征:(1)试题的适切性。试题要与学生在高三不同阶段的知能水平、学科素养达成度以及高考的考查要求相适应。(2)试卷的诊断性。每次模考都能准确诊断前一阶段教与学的情况,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提供重要的借鉴。(3)思维的同步性。命题思维尽可能与高考命题者的思路趋同,引导师生关注高考考查的方向和变化,在夯实基础知能的同时,能够做到前瞻高考。
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参与南通市高三模考命题的实践与体会,从“立意”“选材”“雕琢”等命题三环节探讨高三模考命题技术,以求教于方家。
一、立意
杨宁一主张,“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查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1]可见立意是命题的灵魂,是具体体现考试目的之关键,是试题的核心问题。
命题立意要符合三点基本要求:体现能力考查、素养考查的主旨;主题鲜明、观点明确、理论清晰,与考核目标水乳交融;重点突出,考查目标要有层次和相关性。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试题的立意经历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嬗变,这种嬗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是三方面有机结合的产物。
与题型素材的外显不同,诸如学科思想方法、学科能力、学科观念及价值观等命题立意的本质与核心一般具有隐性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命题立意是大而无当甚至虚无缥缈的,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挖掘、提炼、转换、传递。确定“立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上位文件的要求
上位文件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以及新高考评价体系的相关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是推进考试内容改革的切入点。考试说明则是对考试大纲的详细解读。概述为“一体四层四翼”的新高考评价体系,则从顶层设计上回答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对高考备考起着指挥棒的作用。[2]
通过研读上述文件,可以明晰课程任务、厘清价值判断、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高考趋向。在此基础上,模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应当这样表达: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立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基础性与综合性,突出考查历史学习能力;重视评价历史思维过程,着力关注关键能力;强调学生与学习、生活情境的互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史鉴功能。
(2)学术研究的成果
黄牧航研究认为,当前历史科高考命题对学术研究成果的依赖,已经逐渐超过了对传统史料的依赖。这些新成果在高考命题中的呈现大致分为五种类型:论点与教科书基本一致,但论述更为全面丰富;观点与教科书迥然不同或差异很大;内容与教科书沾边,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远非中学师生所能企及;中学完全没有全面论述过的史学理论内容;高校特有的学术发展史的研究内容。[3]
这就要求模考命题人员要广泛涉猎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着重从史料理解、求异思维、史学方法、理论素养等方面挖掘命题角度,形成命题立意。
例1: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中国文化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历程,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维新派把传统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在康有为的著作《大同书》中,就可以看到中西变易进化思想的奇妙结合。康有为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这明显受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影响。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面对辛亥革命后政局的动荡不安、思想的异常混乱,陈独秀率先喊出了民主与科学,以唤醒民众觉悟,自觉自动地争取民主。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到孔子时,反孔批儒的战士却又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承续着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学传统。
——摘编自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所主张的政治体制。
(2)解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本题以近代前期中国的思想解放为主线,以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为依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和论述的能力。其立意主要有:
(1)秉持课标理念:通过本题,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对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叙述和评判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2)吸收学术成果:摘编耳熟能详的大家论著入题,既注重材料的经典、权威,又构思了新颖的问题视角。
(3)突破教材观点:教材单元概述“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本题则意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宽大包容的气质,即便在遭遇文化危机之时,依旧充满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地融合与重建,表征出了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
(4)高度仿真高考:本题第(2)问论述题意在关注全国卷和江苏卷主观题型创新的引领方向,考查学生的历史多元阐释能力。试图引领教师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把握高考试题的风格特色。
“立意”意识的养成不可能临时起意,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以笔者自身体会而言,养成“立意”意识需要:
(1)开展深度学习。针对课程标准、课程方案、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命题改革要求以及多版本教材等进行深度研读,对于考查目标、考查内容等做到了然于胸。
(2)注重积累素材。加强专业阅读,诸如学术著作、普及读物、大学教材、专业杂志、网络资源、试题材料等都应当常置案头,时时浏览。同时还要注重积累,及时摘录、汇编归档,建立命题资源库,这样在命题时就能顺手拈来,思如泉涌。
(3)培育批判性思维。新课程高考命题要求更新教材观,创造性地处理教科书。江苏命题更新教材观的诉求是:教材是师生面对的最重要教学资源,考试命题要善于利用教材资源又不唯教材,把“用教材”融入试题中,命题要合理构建教材的新体系。[4]因此培育批判性思维对于养成“立意”意识非常重要。历史教师需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深刻的批判性审视,尝试给出更合理或更新颖的诠释。
二、选材
命题材料的选取与学术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史料搜集、运用有所不同,既要有学术视野,又要有中学立场;既要立足原貌,又要创设情境;既要体现素养取向,又要充满人文关怀。一般而言,需要注意以下诸点:
(1)科学性。试题引入材料情境时,注意科学有度,减少不必要的材料叙述和信息干扰,保证试题主旨突出。选用的材料及创设的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避免“高深莫测”,更不能“挖坑”“设陷阱”。材料中的情境设定、文字表述、数据使用和逻辑推理,应严格遵循学科知识体系的规律,避免出现不符经验事实甚至逻辑混乱、断章取义等错误。
(2)典型性。入题材料首选权威、正统的通史著作,主要在于其使用普遍,材料易得,资料丰富,观点成熟,结论正确,具有较强的引领教学的功能。其次是名家、大家撰述的专题史、专门史,这些材料更新快、种类繁多、专业化明显,如果与命题者的学术旨趣、史料积累联系紧密,往往事半功倍。
(3)新颖性。入题材料应形式多样,图片漫画、数据图表、学习框图、报纸报道、史籍摘录、学者评述、俗语方志、文学作品、宣传海报等皆可灵活运用。每一道试题的设计都应以材料为依托和抓手进行呈现,以材料信息的获取、解读、归纳和运用为主要考查目标。
(4)衔接性。命题材料需与中学知识结构能够无缝对接,确保源于教材略高于教材。材料与试题的关联度比较好,不能生拉硬拽、机械嫁接。问题情境的设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利于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
例2:仍以前述例1试题为例,初稿中的材料一原为:
材料一张之洞承认,“沧海横流,外侮洊至,不讲新学则势不行”,但他同时又强调,“物曲虽博取,王制乃常宗”。他一方面批评守旧者“不知通”,“因噎而废食”,另一方面又批评开新者“不知本”,“歧多而羊亡”。如何将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的相互关系处理得恰如其分,是张之洞时时萦怀于心的绝大题目。
——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
初稿材料的存在问题主要有:在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何著的权威性、典型性显然不足;材料直接引用张之洞《劝学篇》中言论过多,文言文阅读障碍较大;以洋务思想为例阐述近代中国文化自信,较为牵强,代表性不足。故此,成题摘编了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的相关素材,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意蕴深远,显得大气自然,测试情况也比较理想。
三、雕琢
“切磋琢磨,乃成宝器”。雕琢即打磨试题,指命题人对初步成型的试题从考纲匹配、试题立意、知识组合、逻辑层次、材料选取、文字表述、情境创设、问题设计、答案组织、难度把握等方面反复推敲论证,不断进行精密的思维加工,最终形成符合考试要求和考生水平的试题的工作过程。
例3:
第一稿:
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某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持续增长,货币购买力持续下降。下表是1961~1986年的美英法三国通货膨胀率。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美英法三国通货膨胀率(单位:%)
A.6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低,表明“混合经济”效果明显
B.7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均高,根源在于福利支出严重超标
C.8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率最低,体现“新经济”的推动作用
D.三国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变化与其经济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
磨题结论:该题考查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体现了计量史学的考查立意,具有新意。但是数据过多,且第一、二列数据和之后各列数据形式不一致;D选项作为正确选项,其表述形式与其他三个错误项明显不一,具有提示性。
第二稿:
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某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持续增长,货币购买力持续下降。下表是1961~1986年的美英法三国通货膨胀率。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美英法三国通货膨胀率(单位:%)
A.“混合经济”的实施带来60年代的较低通货膨胀率
B.福利支出严重超标造成7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高
C.“新经济”的推动使得8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率最低
D.通货膨胀率的波动直接受制于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磨题结论:主要是修改选项表述,调整语序,使之更加精练,符合阅读习惯。但是其他存在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第三稿:
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某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持续增长,货币购买力持续下降。下表是1961~1986年的美英法三国通货膨胀率。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美英法三国通货膨胀率(单位:%)
A.减少政府经济干预使得6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低
B.福利支出严重超标造成7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高
C.缩小福利规模带来80年代初期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
D.实施“混合经济”推动80年代美英通货膨胀率下降
磨题结论:修改表格内数据的表达形式,统一格式,更为严谨;适当修改选项表述,减少字数。但是数据表格的呈现方式相对老套。
终稿:
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某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持续增长,货币持续贬值。右表是1961~1987年的美英法三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混合经济”的实施使得6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低
B.福利支出大幅减少造成7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高
C.“新经济”的出现带来80年代初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
D.减少政府干预导致80年代中期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
磨题结论:修改题干,“货币购买力持续下降”改为“货币持续贬值”,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利于学生理解;表格数据改为折线图,呈现方式更为新颖;修改选项表述,进一步减少阅读障碍。
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参与竞赛评比相比,模考命题无疑是一项“带着镣铐跳舞”“为他人做嫁衣”,而且“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在历经体力、脑力、心力的消磨之后,立意精深、选材精致、情境精妙、表述精练、设问精准、答案精当的精美试题破茧而出之际,又常常使人品味不已、满心喜悦。出色的命题人须有独到的天赋、嗅觉和视野,具有独出机杼、打破旧规的“匠心”,具有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相统一的“匠人精神”,如斯方能凸显命题工作的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