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2019-11-13屈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四科辽宁沈阳110023
屈晨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四科 (辽宁 沈阳 110023)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心电图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按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均31例,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心电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8%高于对照组74.2%(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病死率0.0%低于对照组12.9%(P<0.05)。结论: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心电图治疗,可降低患者EDCF水平,提升其生活质量,并降低病死率。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于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原因造成的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使心室泵血功能或血液灌注功能低下。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肢体乏力、体液潴留等[1]。其中,内皮细胞作为血管活性物质,可调节平滑肌细胞功能,其功能紊乱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随着心力衰竭的发展,患者血液EDCF水平也逐渐升高。同时由于CHF通过心电图的T值相关信息可见既往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心律失常以及广泛心肌损害等信息。为了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本次选取62例CHF患者,对其治疗上增加心电图治疗,分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按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均31例。
对照组患者男19例、女12例,年龄54~81岁,平均(68.26±5.31)岁;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心肌病2例;其中心脏功能分级:Ⅰ级9例、Ⅱ级6例、Ⅲ级11例、Ⅳ级5例;观察组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53~82岁,平均(68.67±5.28)岁;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其中心脏功能分级: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13例、Ⅳ级5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2]诊疗标准;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式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伴恶性肿瘤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精神功能障碍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针对原发病及具体病症治疗,包括根据患者情况予以吸氧治疗,予以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Ⅱ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并嘱咐多休息,同时限制其盐分摄入。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上,增加心电图治疗:患者入院24h内进行心电图检查,采用心电图检测仪(日本光电,型号ECG-1150),检测患者心率指标以及心律失常发作频率,记录患者ST-T段改变例数,并根据检测结果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并每隔1个月进行心电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剂量。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6个月。
1.4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以EDCF水平表示:显效:EDCF水平下降至标准值范围内,或下降超过80%,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有效:EDCF水平下降50%以上,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无效:EDCF水平下降20%以上,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不显著或加重,甚至死亡。有效率=显效+有效。
生活质量量表以SF-36进行改编,包括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活力、社会功能、情绪状态5项内容,每项1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比较两组患者1年病死率。
1.5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8%显著高于对照组74.2%(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活力、社会功能、情绪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s,n=31)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s,n=31)
组别 躯体功能 躯体角色 活力 社会功能 情绪状态对照组 5.24±2.01 5.27±1.26 4.21±1.35 5.66±1.32 3.64±1.34观察组 6.79±1.86 7.15±0.47 7.29±1.49 7.93±0.64 6.62±1.37 t 3.151 7.784 8.529 8.616 8.658 P 0.003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1年病死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1年病死率为12.9%(4/31)显著高于观察组0.0%(0/31),差异显著(χ2=4.276,P<0.05)。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与功能变化,降低左心室充盈及射血分数,属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同时也属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3]。CHF是一种进行性病变,即使未损害新的心肌细胞,临床仍可不断发展。CHF的原发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病等;根据心衰位置不同可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其中左心衰发病率最高,病理改变包括组织关注不足、肺水肿、肺循环淤血等,因此临床症状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在对其治疗中,以治疗原发病以及病症为主,包括降压、降脂等。
通过心电图ST-T段、QRS波等可检测出左心室肥厚、心肌损害情况以及心律失常等信息,同时可检测出心脏同步性。而通过心电图的监测可以评估心脏功能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改变用药剂量,使用药更准确,以提升治疗效果。
在检测项目中,对EDCF水平的检测可判断心脏功能情况。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分泌血管内皮舒张因子与血管内皮收缩因子来调节内皮功能,而血管内皮细胞位于血液和血管平滑肌之间,起到舒张及收缩血管的作用。当出现心血管疾病时,EDCF水平升高,并随着病情发展不断升高,使血管收缩加强,扰乱心肌泵功能,使之出现心率紊乱,加重心肌负担;因此在CHF患者的治疗中,对EDCF检测可以判断患者心肌功能情况。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采用心电图结果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活力、社会功能、情绪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1年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联合心电图治疗,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1年病死率,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