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术研究构筑中国的MoMA

2019-11-13冯翊本刊资料库

收藏·拍卖 2019年11期
关键词:陈东升泰康当代艺术

文:冯翊 图:本刊资料库

泰康空间外部

2015年由德意志标准出版社出版《全球企业收藏》一书,泰康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入选《全球企业收藏》的机构,被给予高度评价。“这些作品为今天的艺术提供了基本的历史框架,它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其实是几乎难分伯仲的两股力量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及本土特殊的政治资源,另一个则是来自西方的现代和当代艺术的影响。而今天最年轻的一代艺术家则成为决定未来艺术走向的主力,他们的创作摆脱了既有门类的藩篱。泰康收藏将范围定位在横跨八十余年的长时段,这在全中国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泰康作为目前中国大陆企业收藏的典范,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肯定,与JP 摩根集团、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卡地亚集团、安盛保险等国际著名企业收藏同名并列实至名归。在当今大众还尚不知晓企业收藏为何物时,泰康在这一领域已低调深耕十数年,在关注新艺术动向的同时,以卓越的眼光立足中国美术史,建立起自己的收藏体系和收藏脉络的梳理,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以学术研究带动企业收藏

谈及泰康的企业收藏,离不开两位核心人物——陈东升与唐昕,二人联手打造了泰康的企业收藏体系。陈东升是中国嘉德与泰康保险的创始人,他对中国现当代艺术有着自己的视野和判断,曾在多个场合中都强调自己的事业起步于艺术(嘉德拍卖),因此愿意支持中国的艺术发展,以企业收藏作为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而唐昕原为一名自由策展人,致力于推广中国当代艺术,2003年,唐昕正式加盟泰康,利用泰康顶层的空间,成立泰康空间,作为隶属于泰康总公司公益事业室的非盈利艺术机构。每年泰康集团根据预算划拨给空间一定的运营经费,但不包括用于艺术品收藏的经费,泰康每年会将税后净利润的1%-2%作为企业收藏的经费。

泰康作为一家企业收藏者,收藏不依赖任何个人的趣味和喜好,而是依据对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作为判断基础,务求让整体收藏更显客观;另外,其不以短期市场获利为目的,重视长期积累,为未来美术馆做藏品准备,并不加剧市场交易的换手率,客观上也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

而泰康空间的定位除了策划各类展览,推动当代艺术发展外,更重要的功能是以学术研究服务于企业收藏,以研究的历史脉络构建泰康的收藏整体架构和体系。可以说,泰康空间肩负着泰康的企业艺术顾问的角色,以团队形式对中国当代艺术展开研究、调查,提供收藏建议和推荐理由等,最后由公司敲定收藏计划。

基于此,泰康空间一直在学术和美术史的框架上来推动泰康的企业收藏。首先,他们着力于中国本土的“现代”与“当代”探索。这一点,与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收藏系统有根本性不同。尤其是在西方资本退出中国市场的现实情况下,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就更需本土的力量与支持。因此,支持中国当代艺术的梳理和发展,也是泰康的初衷和目标。他们的当代艺术收藏以 1942年作为节点,是其理解艺术史演进的关键和立场。这一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制定了文艺方针,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影响了之后主流文艺创作很多年,泰康空间以此重新审视艺术史并梳理此后的艺术发展走向。

另一方面,泰康也通过收藏树立了企业的品牌和形象,泰康空间也成为公司旗下一个响亮的品牌。除了回馈给泰康人寿藏品以外,太康空间还面对整个公司的20多万员工,在内部刊印《泰康艺术报》,还有泰康公司内部的“纵墙美术馆”、艺术连廊等,都让员工有更多机会接触艺术,这也成为泰康空间反哺公司的一种形式。

构建体系,书写中国现当代美术史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泰康收藏的作品已逾千件,其中包括相当规模的经典之作,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收藏范围在横跨八十余年,这在全中国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泰康尤其注重收藏艺术史拐点的经典,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史脉络中代表性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极有针对性的收藏。

在“革命与启蒙”板块,既有吴印咸、陈逸飞、靳尚谊、蒋兆和的红色经典创作,还有标记85新潮的鸣枪之作肖鲁的《对话》;而“多元格局”板块更是集中了张晓刚、刘小东、曾梵志、蔡国强、王广义、方力钧等中国一线当代艺术家的顶级作品;近年拍场上如罗中立的《春蚕》陈逸飞的《黄河颂》吴作人的《战地黄花分外香》等天价名作也被泰康收入囊中。可以说,泰康收藏为20-21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份视角独特的“调查报告”,为中国现当代艺术书写一部自己的历史,以及为过去和正在发生的艺术担当了保存档案的社会责任。

《X?系》 张培力 1987年 布面油画 99cm×79.5cm

《黄河颂》 陈逸飞 1972年 布面油画 143.5cm×297cm

在收藏体系化之前,泰康就明确是要和“市场流行观点”保持距离。泰康空间的研究独立于市场流行观点,研究出来的评判标准立足于美术史的意义和贡献,因此,泰康认为艺术品不只是今天有价值,还必须几十年之后也具有价值。另一方面,泰康空间一直跟随、关注年轻艺术家去关注艺术的未来走向,一直不离开对前沿探索的关注。年轻艺术家群体始终在泰康的视野当中,他们深知关注年轻艺术家也就是关注当代艺术的动向和变化。

梦想打造中国的MoMA

《战地黄花分外香》 吴作人 1977年 布面油画 119cm×176 cm

与泰康大手笔的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收藏一直保持低调而鲜为人知,目前以展览形式对外亮相只有三回: 2011年与中国美术馆合作,举办名为“图像·历史·存在”的泰康人寿成立15周年艺术品收藏展,这是中国美术馆建馆后首次邀请国内企业展示其艺术收藏与研究;2015年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首展年的“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以及今年3月轰动收藏界的“中国风景:2019泰康收藏精品展”,通过将当代艺术与中国红色时期的艺术并置观看,着力提示二者之间历史性、复杂性的关联。

而这些亮相的作品不过是泰康收藏的冰山一角。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风景”展不过是泰康美术馆开馆前夕的隆重预演。在开幕式上,陈东升就宣布“泰康美术馆”正式启动,并将落户北京798艺术区。这个参照“纽约大都会”的创设经验、定位于做“中国MoMA”的机构,将实现泰康多年收藏累积的雄心,这也是陈东升与泰康的梦想,让泰康当代美术馆可以成为像MoMA、古根海姆一样,成为一座伟大的美术馆,这样的壮志已足以勾起人们的遐想。

用泰康的话说,在不久的未来,非营利机构的名单里将少了一个“泰康空间”,但在民营美术馆的版图里将会增添一座泰康美术馆。当然,泰康美术馆及其收藏也被寄望于能够变成一个社会化的社会组织,拥有自己的运营机制,实现自我造血功能,而不仅仅是属于某个企业。这也许是企业收藏的终极归宿。

对标国际顶级标准,回顾近20年的发展,泰康从一开始的艺术赞助到构建系统的企业收藏,再到如今建立自己的美术馆,它在企业收藏的道路上正迎头赶上,实现华丽蜕变。不过,正如陈东升所说:“中国机构收藏的时代还远没有到来。”即便如此,由他所开启的泰康样本仍然可以为迅速崛起中的中国企业树立值得借鉴的参照。

猜你喜欢

陈东升泰康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生命惊奇
——泰康艺术精品展
从空间到美术馆,泰康下一个18年走向何方?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陈东升:“92派”的领军人物
陈东升:心无旁骛做正确的事
陈东升敢为人先的“92派”实践者
陈东升:把泰康带进世界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