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婉琳作品概述

2019-11-13

心潮诗词评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女诗人

张 柳

在艺术领域,女性的幻觉想象和形象想象能力,占着明显的上风,因为女性富于情感,观察细致并且注意细节,感受敏锐,像我们所说的第六感觉,在许多女性身上都有体现,所以在进行文学想象和艺术创造时,女性就更容易做到细腻和逼真。在文字语言能力方面,女性也有比男性更大的优势。女性天然擅长于文学艺术,自然有了文学追求。中国传统女性面对着生活的压力,更具备着坚强的忍耐性和韧性,对文学的追求就更为渴望和迫切,左棻在《感离》诗里写道:“何以诉辛苦,告情于文辞”。

女性创作诗歌古已有之,其历史可上溯至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

山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古往今来,诗家辈出。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闺秀诗人,从汉代的班婕妤《团扇诗》,到唐朝的武则天《如意娘》,杨玉环《赠张云容舞》,元代的元好问的女儿(一说妹妹)元严到清代的冯婉琳,民国的关露,都以诗词作品传名于世。

清代,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高峰时期,全国特别是江南涌现出大量的女性诗词作者。据说,当时可统计的历代四千多闺秀诗人中,清代闺秀作者超过前代,数逾三千,闺秀诗歌总集类著述大量涌现,对女性诗人及其创作的整理和研究更加系统精进,出现了《国朝秀正始集》《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撷芳集》《国朝围秀诗柳絮集》等,其中恽珠所著《国朝闺秀正始集》最负盛名。《国朝闺秀正始集》共收录淸初至道光间女诗人993家,诗歌作晶总计1736首。该书刊行于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清初到清末,山西陆续涌现出傅山、陈廷敬、祁寯藻、阎若璩、徐继畬、常赞春、王轩等文化大家。到了晚清诗坛又出现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雁门女史冯婉琳。

一、冯婉琳的身世

冯婉琳(1848-1914),字佩芸,号雁门女史,山西代州人。晚清同光年间闺秀诗人代表,她是后来名满天下的画家董寿平的祖母。她的《馌芸室诗草》和《佩芸日记》都很有名。冯婉琳生前未刊行自己的作品。诗集由后人收集整理刊行。

中国古代的女诗人绝大多数系闺秀名媛,她们出身于名门望族或仕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与文化熏陶,出嫁前受父亲、兄长影响较多。婚嫁时多嫁入门当户对的官宦或文化人家,婚后主要受丈夫的影响。冯婉琳的人生也大致遵循这样的轨迹,因而父亲、丈夫对她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冯氏家族以诗书传家,是晚清山西四大文化家族之一,曾以厚重的文名与刚正清廉、诗书传家的家风称誉一时。婉琳之父冯习三在晚清颇有诗名,流传有《聊自娱斋诗草》等著作。婉琳的堂叔冯志沂乃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与梅曾亮、张穆、董文涣、曾国藩等人交好,是当时的“京都四才子”之一。冯婉琳出身重视文教的书礼世家,得家族文化熏染而学养深厚。

婉琳少时曾受学洪洞王轩,同治二年(1863),冯婉琳16岁,与京都名士清翰林董文灿结为连理,董文灿喜好收藏金石,在诗文等方面造诣颇高。婉琳常与丈夫诗歌唱和,随其外出宦游开阔了眼界,自光绪二年(1876)文灿去世婉琳从京城搬回洪洞杜戍居住,于1914年去世。身后由后人收集整理诗集《馌芸室诗草》和日记《佩芸日记》。

因冯婉琳岀生稍晚(1848),因此她的作品并未列入恽珠所著的《国朝闺秀正始集》,然而婉琳实是《国朝阐秀正始集》的忠实读者,其著《佩芸日记》曾多次提及该书,从中可以看出冯婉琳对这部作品的重视与喜爱,同时诗集体现的才华兴味、作品的创作主张、作者的人生态度也对同为女性诗人的冯婉琳产生了影响。

现存的资料中,光绪年的《代州志》、民国时的《洪洞县志》《山西省图书馆普通线装书目录》《山西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山西文献总目提要》《历代妇女著作考》《清季洪洞董氏日记六种》《山西古代文学作品选》都提及了冯婉琳的《馌芸室诗草》和《佩芸日记》。

由胡文楷所著的被称为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研究的现代起点的《历代妇女著作考》,作者“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四千多位女性及其创作进行整理著录,尤其肯定了清代女性文学之盛况,冯婉琳及其《馌芸室诗草》也收入其中并获高度评价。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豫编订的《洪洞董氏文化论文集》中也有涉及冯婉琳及其作品的论文。

二、冯婉琳诗集《馌芸室诗草》的主题和内容

冯婉琳存世的著作《馌芸室诗草》收录有其诗歌作品总计191首,创作时间大体为同治七年(1868)到光绪年间。诗集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涉及面广,诗集分为五、七言,涉及咏史、状物、记事、行游、写景、抒情等诸多方面,详细记录了女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心路历程,展示了女诗人的才华与家国情怀。诗风清丽婉转,优雅动人,有春花秋月之作,忆亲思乡,也有反映社会现实、咏史读书的作品。作品围绕女诗人日常生活及其生活圈子展开,展示了晚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官宦家庭尤其是知识女性的生活状态与心路历程,显示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家学渊源,以及本人的胆识和眼界。婉约与闲愁、苍劲与沉着、清刚与豪迈之气兼备。

(一)反映亲情的作品

1.思亲主题

这一类作品在诗集中所占比重较大,诗人的情感所指又可以具体分为对故乡风物、对母亲、对姊妹的思念,以及对闺阁时光的眷恋等。

如《月夜思亲》:

微风动帘幕,皎月照中庭。竟夜不成寐,披衣且剔灯。乡关别离久,昕夕念老亲。膝下十馀载,形影未曾分。教诲殚亲力,寒燠劳亲神。一旦相睽违,能不怅苦辛。椿荫悲凋谢,慈颜入梦频。嗟予鲜兄弟,谁为侍昏晨。感此千里隔,无语独沾巾。

微风帘幕,皎月中庭,竟夜不寐,披衣剔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夜色中思念家乡的母亲。“椿荫悲凋谢,慈颜入梦频”,“椿荫”的意思是父亲的恩蔽。这里应该是指父亲去世,母亲在家乡,家山路远,谁人来陪伴她老人家。用清冷的夜色下的景物烘托出思念之情,如临其境。

思 亲

自别慈闱二载馀,云山极目渺愁予。

不知眠食平安否,惆怅何人问起居。

对母亲起居的关怀挂念之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不能亲奉慈亲的无奈。

忆 母

翘首慈云意渺茫,传笺何计慰高堂。

不因此日想思苦,异地宁知岁月长。

起句仰望,天际渺茫,佛之慈心广大,犹如大云覆盖世界众生,二句无奈,只能给母亲一封书信的关怀,三句转折,不是今天想念老母,只是山高水长,日子那么漫长,心境之凄苦,了然诗中。

偶 感

闲云散空碧,淡月隐曲阑。微风天宇静,庭树影团圞。归期频年阻,回首忆旧欢。迢迢关山隔,悠悠怅路漫。离乡瞬七载,知否勉加餐。徘徊望去雁,遥盼尺书难。

寄家书有感

拈毫每欲报平安,心绪茫茫感百端。

岂为久离增怅触,悬知生计总艰难。

几回语复嫌笺短,半晌封迟耐漏残。

女大何曾能奉养,空惭千里劝加餐。

这几首诗前面写景清雅、散淡,而抒情则千回百转,惆怅婉转,情景交融,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动人之深。“离乡瞬七载,知否勉加餐”,“不知眠食平安否,惆怅何人问起居”等,表达了对年迈母亲的担心和关切,对自己身为女儿的无奈之情。

下面的作品则将思乡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如《月夜闻笛》:

小院西风冷,疏窗月上迟。

一声何处笛,吹起故乡思。

女诗人有着文学家禀性中的特殊敏锐的触觉,小院西风、疏窗月上,此景之下,一声悠然飘至的笛曲,引起了思乡之情。

馌芸室独坐偶成

栏杆十二日初斜,香篆回环晕碧纱。

出谷新莺时选树,过墙粉蝶半寻花。

诗因限韵吟难就,酒为消愁量倍加。

堪笑年年随薄宦,故园辜负好烟霞。

镇日掩关静不哗,庭榆破荚草痕斜。

渴蜂钻纸频窥砚,倦蝶抱枝误坠花。

归梦阑珊如中酒,春愁宛转总思家。

才疏亦识无佳咏,刻鹄未成敢浪夸。

第一首七律,起句从傍晚时分的身边景物写起,闺中的栏杆十二,夕阳初斜,香篆回环,环绕着碧纱窗;颔联写出谷新莺,过墙粉蝶都有自己的追求;颈联感叹闺中的诗酒生涯,陪伴丈夫的官宦生活,缺少了自由和散淡;尾联略带一丝的无聊和无奈,让人辜负了大好时光,于是独坐偶成。

第二首同样是写闺中的诗书生涯,荡漾着丝丝孤独和无奈。

女诗人16岁远嫁异乡,其后随夫在洪洞、京城等地辗转。虽然夫妻恩爱和睦,但与家乡、亲人千里相隔、眷眷情深仍让她时刻记挂。婚后,女诗人也曾归省代州,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大多数时间却只得通过寄送书信、吟哦诗作来排遣。这些思乡、思亲之作,让人读得心情百转千回。故乡和亲人远在千里之外,女诗人无论醒着还是梦中都无限眷念。

2.伤逝主题

女诗人婚后,与丈夫之间的相处成为其生活与创作的重要内容。夫妻间兴味相投、鹣鲽情深,过着“琴瑟和鸣十四年,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满爱情生活。

秋夜寄许斋主人

细雨斜风叶满林,小楼凭眺独萧森。

愁怀此际凭谁语,一夜思君海样深。

家居共处时,文灿执笔成诗,婉琳添香联句,伉俪诗文往来不断。文灿外出,婉琳寄诗情解相思,自觉“黄花应比瘦”(《秋分日忆许斋主人》),其语其态与易安当年无异。妇人思君,历来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题材之一,许多文人善于假借女子之口书写其情,冯婉琳的思妇诗则以其手写其心,满含女性的温柔情思却无半点忸怩之态。

文灿辞世,婉琳以泪洗面,室中景物历历,作为一个妻子,凄凉面对人生的那种悲痛,只有自己能够感受到。悼亡诗也是中国古典诗词里的一种传统的文学题材,而冯婉琳的伤逝诗同样情感真切,让人痛断肝肠。

伤 怀

哭损双眸泪洒红,百年已短更匆匆。

凄凉风雨孤灯夜,恸极犹疑是梦中。

穗帏触目断人肠,从此音容两渺茫。

一盏清浆和泪奠,是谁酸苦要君尝。

琴瑟合鸣十四年,无端摧拆并头莲。

可怜一别成千古,料得九原也惨然。

彩凤分飞恸命孤,几翻欲绝又踌躇。

亲存未敢填沟壑,肠断高堂慰藉书。

背义偷生总为亲,伤心终日泪盈巾。

凄凉惟有孤灯伴,举目谁怜薄命人。

3.送别主题

代州冯氏与洪洞董氏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冯婉琳婚后生活较为安定,她孝敬尊长,与叔伯妯娌相处融洽,还教导侄儿侄女作诗、绘画。在众多的家庭关系中她与董文涣继妻汪氏的关系较为密切(文灿继子维城,系汪氏与董文涣所出),诗集日记均有体现,而《送仲嫂之东都》《送玉卿嫂之秦州》《寄怀汪玉卿仲嫂》等几首诗都系送别题材,展现了官宦家庭女性的日常生活片段。

4.书斋主题

冯婉琳诗文成就卓越,与其自幼读书、终身不辍有关。她出身晋商书香之家,无须为衣食所累,故而有条件涉猎广泛。她的书斋生活成为其女性世界中的重要部分。读书练字、敲诗唱和、焚香抚琴、临帖拓印等,也成为其诗作中的常见景象。

阅读诗书是冯婉琳书斋生活的重要部分。

夜 坐

乍觉寒威重,开窗玉屑霏。

云浓雅阵乱,风峭雁声稀。

文字翻来谤,诗书与俗违。

故园翘首望,魂梦隔庭闱。

秋日书感四首(选二)

玉露金风湿桂枝,帘前小立月明时。

雁横遥塞秋传信,蛩语深宵冷早知。

无计消愁惟命酒,有怀欲写勉题诗。

凭栏多少关心事,极目云山动远思。

新秋天气乍阴晴,傍晚罗衣便觉轻。

花径风高醒蝶梦,草根露冷聚虫声。

奇书每欲焚膏读,逸兴偏因见月生。

惭愧绿窗徒咏絮,几回把卷感难平。

两首诗写秋夜夜读,有玉露金风、蛩语深宵、新秋天气、傍晚罗衣、花径风高、草根露冷,帘前小立,几回把卷,奇书欲读,读罢难平。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冯婉琳常在晚来时分“敲诗戏仿连珠体,习字时临道德篇”,可以看到她常在书斋翻阅经典诗文,这样的闺中生活让她乐此不疲。

《馌芸室诗草》记载了冯婉琳的书斋生活、读书名目,有些诗作还表达了她的读书心得。

董文灿性情简静,工于小篆、石鼓,雅号收藏金石、古币、碑版,并著有《古泉币考》《山西金石碑目》《钟鼎文字》《货币所藏录》《山西碑录》等书。冯婉琳与董文灿志趣相投、恩爱融洽,文灿每有收藏金石,常常交于婉琳拓印,二人“自笑闺中偏好事,裹榴试拓汉甑文”(《连雨骤寒口占》)。闲暇时光切磋诗文,弄弦抚琴互敬互爱,冯婉琳的闺阁生活充满书卷气息。书斋之外,紫榆浓荫、湘帘微卷,环境清幽:深入书斋,“偶临禊帖频揩砚,欲试瑶琴静艺香”(《芸室晚坐》),“渴蜂钻纸频窥砚,倦蝶抱枝误坠花”(《馌芸室独坐偶成》),如此寂静悠然、安适从容的书斋生活不禁让人向往。无论是揩砚临帖的从容用笔,还是裹棉拓印之时的兴味默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女诗人婚后书斋生活的闲适与满足。

作为一名知识女性,冯婉琳诗文唱和的对象并不仅仅是董文灿,诗集中《次许裔雨馀即景韵和杜石生作》《和琴舫咏雪二绝》《和琴舫中秋风雨感怀作》等,都是她与友人诗文往来的佳作,展示了女诗人以诗会友的日常生活。

(二)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和历史

冯婉琳是一名有思想、有见地的知识女性,她的诗歌作品不仅表达闺阁情怀,也经常关注现实、反映社会生活,忧国忧民,描述了晚清社会的民生百态,寄予了女诗人的思想看法,她还作咏史诗,兼具时代感,借古寓今,体现了她的历史观。

冯婉琳《馌芸室诗草》中以“咏史”为题的诗作共四首,部分诗作中的诗句也涉及了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四首咏史诗创作于同治十三年(1874),均为七律。诗作分别以秦始皇、汉高祖、晋武帝和唐太祖等人物入笔,表达了女诗人对史事、人物的思考。

咏史四首

其一 秦始皇

销兵拓宇暴为先,弃尽诗书劫火燃。

海上仙舟终缥缈,泰山石碣任雕镌。

讵知轵道修降日,即是长城筑垒年。

上蔡动名成底事,阿房一炬付荒烟。

其二 汉高祖

中原逐鹿起纷争,先入咸阳帝业成。

破敌席前凭借箸,时危俎上忍分羹。

除残幸有三章约,裂土虚存六国名。

慷慨歌风怀猛士,白登一困少韩彭。

其三 晋武帝

降蜀平吴威德宣,乾坤一定昧知贤。

志荒铁锁销兵后,祸伏羊车纵乐年。

宁识儿顽非果报,居然妇劣也当权。

江山半壁今何在,荆棘铜驼事可怜。

其四 唐太宗

义旅长驱定洛阳,云霓为慰万民望。

千年礼乐尊周孔,一代刑书法禹汤。

学士登瀛开画本,老臣进鉴戒禽荒。

始终恩礼全动旧,仁德訏谟迈汉皇。

女诗人选角独特,下笔客观。例如,她写秦始皇,首联以“销兵拓宇暴为先”起笔,尾联以“阿房一炬付荒烟”做结,中二联历数焚诗书、求仙人、登泰山、筑长城等史事,起承转合清晰,笔力沉稳,只述未评而情感顿现。她写汉高祖,称赞他“破敌席前凭借箸,时危俎上忍分羹”,逐鹿中原、约法三章,歌风慷慨、气势夺人,结尾一句“白登一困少韩彭”,让人无限回味。

冯婉琳创作这组诗歌时,晚清王朝正处在列强入侵、割地赔款的屈辱之中,女诗人选择这些事件和人物入诗,意图不言自明,怀古也寓今。

(三)咏花咏物诗章。

如故园老梅,春之杏花、梨花,夏之榴花、荷花,秋之海棠、菊花,冬之梅花、水仙及凤仙、凌霄、晚香玉……或惹故园情思,或触节令感叹,将耳闻目见一一记在心头,或赞扬、或讽刺,无不彰显了女诗人对时序、物候的细膩感触、独特感知,诗风清灵俊秀,意境超逸。这些动物、植物与某些特定的事物,无不寄托着女诗人细腻、特别的情思与情感,是由女性视角看待世界的重要部分。

(四)纪游闲适主题

冯婉琳自幼喜爱读书,涉猎广博而思想深入,早年随父宦游、婚后随夫在京城等地方生活,经历令其阅历深广。《馌芸室诗草》收录了《尺五天》《游二雁口占》《山楼晚眺》《拟游仙诗》等多首写景纪游诗,以或写实、或梦境的方式描述了作者眼中所见心中所悟的山川风物、世情风光。《尺五天》以梦中所见入笔,描写梦境,颇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笔法,“道遥一枕等游仙”等诗句,又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游仙诗。还有展现女诗人的闲适与诗情的诗句:“风日正清美,行行橹声柔”“夕阳忽西下,返棹白蘋洲”等,描绘出一派日光水色、扁舟荡漾的美景,一来一去之间,充满了清新闲趣之美,令人艳羨,无怪女诗人发出“江湖惟梦到,此境足夷犹”之感。“西山纷在眼,苍翠有无中”“年来厌城市,欲去更迟留”等诗句,更是远离尘世,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馌芸室诗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仅凭一文难以尽述。只举以上就足以看出冯婉琳的学识渊博,才比易安。

三、冯婉琳诗集《馌芸室诗草》的价值

首先,《馌芸室诗草》是一部诗歌作品集,诗集描述了晚清官宦家庭知识女性的思想生活状态,展示了一幅晚清社会官宦家族的生活画卷。她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写情绘景清秀细腻,抒发个人感情凄婉深情,涉及历史题材底蕴深厚,深沉刚劲。从艺术技巧上看,格律严格、语言凝练、章法严密、感情深沉,具有高超的文学艺术价值。她的身世,与李清照有相似之处,她的作品与清代闺秀诗人吴藻、徐灿、顾太清等相比,毫不逊色。她是清代三晋诗坛的优秀闺秀诗人。

其次,冯婉琳和古代所有的女性作者一样,其作诗不求功名利禄,只是真情与性情的自然流露,与封建社会文人希望通过读书入仕、闻达天下不同,因而她的诗作可称为性灵之作。女诗人写自己、写生活、写亲情、写社会,同时又没有功利之心,秉笔而作,持心而为。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闺秀女性所生活的世界。

山西古代女性诗词作者与江南女性诗词作者的知名度有很大的差距,这其中有许多原因。一是新文化运动后,近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中,诗词的发展基本不被写入;二是本地文化界不够重视,收集史料不全面,宣传不到位。近代女性诗词史的研究者大都是江南人,天时地利,收集资料容易的多。而山西历来对此不予重视,以致好多女性作者的作品散入民间,湮没于世。当前,恰逢诗词发展进入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我们欣喜的看到,这几年已有山西的文化学者,开始关注到冯婉琳的作品。我们作为女性,山西杏花诗社又是女性传统诗词组织,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这些散落在历史角落的明珠挖掘整理,“追寻与发现”,让她们在诗词发展青史上留名,这是我们这代人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猜你喜欢

女诗人
[当代女诗人画家纸上展]
傅天琳的金果园
女性、市民与晚唐体: 元代江南诗人社会之新变
塞姑?颂鄂尔多斯女诗人
痛点写作下的小家碧玉之美
夏日绝句
女性爱情观的崛起
明清女诗人“去女性化”现象论析
女诗人用诗揭韩国诗坛泰斗性骚扰
艾米莉·狄金森:美国梦背景下一个女诗人的独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