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肉格格儿

2019-11-13■陶

红岩春秋 2019年12期
关键词:底子格子羊肉

■陶 灵

川江三峡地区山高草茂,乡民们历来习惯饲养山羊。一大早把羊子赶到荒草坡上敞放,晚上再牵回来,日复一日,羊子吃着草就长大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猪肉每斤要三角钱左右,而羊肉大约卖一角钱一斤,故而三峡一带的人喜吃羊肉。

粉蒸羊肉是寻常人家最常见的吃法之一。其做法是,首先把羊腿肉宰成小坨,加入剁椒、姜粒、豆瓣酱、香油等调料,再倒上米粉子搅拌均匀。这时,如果加一点鲊海椒,味道就不一般了。因为鲊海椒本身是一道颇具特色的民间美食。接着,将拌好的羊肉装进土碗,再放到木甑子或竹编大蒸格里用猛火蒸熟。在此之前,碗底最好放上一两片鲜柑橘叶或鲜橘皮、陈皮,去膻味。羊肉下面还可垫些红苕、芋头或土豆作底子,这样荤素搭配,素底子又浸润了油脂,格外好吃。

如果家里待客,装碗的时候,红苕、芋头底子要放在羊肉上面。上桌前把土碗翻过来扣在盘子里,称之为“扣碗”。扣碗表面圆圆的,装在盘子里好看;肉在面上,表明对客人的尊重,主人也有面子。

街头餐馆里的粉蒸羊肉不用土碗,而是拿土碗大小的竹笼格子装。装好后,再一个个地重叠至十个左右,然后端到铁锅上蒸。一格一格的竹笼自成一个小小的甑子,原理如竹编大蒸格,因此大家形象地称为“格格儿”。“羊肉格格儿”也由此被叫开,成为了一道著名的小吃。

当年餐馆里用竹笼格子蒸羊肉并不是为了别出心裁,吸引客人的注意,而是因为土碗再便宜,也要花钱买。以前劳力不值钱,山坡上的竹子大多又是自生自长,砍回来,不论餐馆老板编或请人做都划算。用竹笼格子还有两个好处:一是不会打碎,二是蒸、取都方便。

民国时期,川江码头有很多搬货、挑水、抬轿的下力人,还有船工、旅客、货主及闲散游民。由于人流量大,一些餐馆老板便在江边搭起简陋的小摊或棚子,用泥巴敷成土灶,架起大铁锅卖羊肉格格儿。那时,锅里木蒸隔上高高叠着的羊肉格格儿才两分钱一个,价廉味美,自然受人喜爱。

旧时开县城狮子楼街米市,有一两家卖羊肉格格儿的小餐馆,生意非常兴隆。进城卖米的小贩节俭,但又想沾荤,每到中午时分走进小餐馆,便要一碗“冒头”米饭和不要钱的合汤,再打一提老白干,加上一个羊肉格格儿。不一会儿,酒足饭饱,花钱不多,又打了牙祭,很是满足。

那些食客对吃自有一套。竹笼格子刚上汽几分钟,才开始滴水,此时肉正好熟过心,他们就喜欢吃这个时候的羊肉。觉得有嚼头,就着一杯酒,细嚼慢咽。这种吃法俗称“滴笼水”,现在一些餐馆误写成了“一笼水”。

我第一次吃羊肉格格儿是刚上初中。每天上学经过云阳西门老城墙那条街时,一家国营小餐馆门口的灶台上正冒着热气、高高重叠的羊肉格格儿总是飘着诱人的香味。在建筑工地做小工的表姐,有一次结账后给了我三角钱去买连环画。我路过小餐馆时,没挡往诱惑,溜了进去。一个羊肉格格儿七分钱,我拿定主意只吃一个,既解了馋,剩下的钱还能买到书。

那时平白无故地下馆子,容易给人留下好吃懒做的印象。我生怕遇见熟人,心里怦怦直跳。还没来得及细品,一个“格格儿”就被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如今,我只能在儿时的记忆中回味。

猜你喜欢

底子格子羊肉
“扒羊肉”
夏港羊肉
格子Boltzmann方法在燃料电池两相流中的应用
开春食羊肉,滋补健体
6月,鸟语蝉鸣绿树成荫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格子间
要面子,更要底子
羊肉宴引发的惨败
底子和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