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道来
2019-11-13周所同
周所同
A.甘肃有个山丹县,那里住着两个诗人梁积林和苏黎,他们是一对比翼连理的伉俪。如果稍作夸张描写,他们房后耸立着天山雪峰,门前则是河西走廊,想登高就近有焉支山,若怀古不远就到了汉长城,闲时不妨跑马撒野,八百里军马场草肥水美,遍地野花解开包袱,放出无数蜂蝶,想去哪里就飞到哪里;这等好去处令人艳羡,被两个诗人左揽右拥独占,更叫人嫉妬;都说真正的美是偏远的,也是奢侈寂寞的,对于热爱大自然和艺术的人来说,简直是上天眷顾;他们生活并热爱这里,每天展开山水又合上万物,领受着神赐和暗喻;自然,通过爱找到了自已,这正是艺术生成的源头。
B.茫茫人世,心相通并走到一起的人是多么幸运。他们爱好志趣相投,个性与精神一致,天赋和秉异互补,相继参加了诗刊社举办的青春诗会,逐渐跻身全国一流诗人行列;其作品具有的鲜明、独异的地域特色和风情,以及悲悯良善的人文情怀,几乎构成他们共有的标识;在诗人多如牛毛的今天,人们依然能一眼看见并认出他们,是多么不易,足见他们的作品具备了逆向审美意趣和暗自生长的能力,以格外的艺术质地与个性品位,有效地避开格式化、同质化写作倾向,真诗人与伪诗人的区别正在这里。
C.在共同的生存环境与创作背景下,尤其是在价值观、艺术观、生活姿态、精神向度相一致的前提下,仔细区分他们的作品,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涉及到艺术生成时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生活情感上升到审美情感时如何突显个性特点,张扬自己不拘一格的创造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当他们共同凝注、接纳、包容身边的物事时,梁积林偏爱以闪电般的意象打开事物的秘密;苏黎则会手持花环,以母性的情怀给予亲近;面对同样的草木、牛羊、落日、废墟、甚至一扇木门、一片瓦当,梁积林首先想到万物皆有自己的深渊,在时间面前,一切皆是废墟;而苏黎一定会俯下身来,亲手抚慰她们,甚至想为她们披上一件御寒的衣衫;在理性与情感的介入下,在审美过程和物象呈现之间,他们以各自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芒,为表达找到适合的居所,真正达到相互依存又区别鲜明,住在一个屋檐下,又各自走向不同的远方。
D.梁积林与苏黎都是温暖低调之人。甘于寂寞、不事喧哗,背上的行李与生命中的胎记,依然闪烁着为人的良善和卑微的颜色;其人品与作品的高度一致,标志着他们艺术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并确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他们的艺术视野不断扩大,作品中的精神气象和哲学背景日渐充盈,散发出逼人的力量;梁积林出版了自己的小说集《寻找道尔基》,中篇小说《虚拟现场》也即将发表,难怪有专家称,他以自己诗的语言,打开一扇独行之门,他的创作是对两个世界的趋近;苏黎也渐次突破了地域界线,将女性诗人特有的细腻、温婉、纯美,以及偶尔的伤感,集体融汇贯通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其丰富复杂、多元,具备了多重美学意义;即将发表的组诗《在云南》,当读过第一首《普者黑》,我就被深深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内心的秘密,她以极短的篇幅,隐忍着巨大的爱意与想念,“像一个哭泣的人/把手蒙在脸上”。她以寥寥数语,就写出了人类共有的情感,所以,也具备了普遍的认识意义;这表明,她的创作又迈入一个更高更新的境界,表达的和谐与艺术的完善得到同步提升,相信读过这组诗的读者,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E.最后,是我的祝福与期待。梁积林与苏黎无论为人还是为文为诗,都是值得信赖之人,他们能有今天的创作成就,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尽管今后的道路还远还长,但我相信他们的脚力、耐心和坚持,相信他们已做好跨越各种关隘的准备;人品之清浊决定作品之高下,这是艺术领域里的真理,达到他们这个程度的诗人虽然为数不少,但今后能否更上一层楼,比拼的重点则是人格的魅力,所有技术层面上的因素退居其次,这符合艺术创造的梯度理论:好比一条河流,她的位置越高,传来的响声就会越大,甚至可以成为瀑布和风景,这是好诗人好作家的宿命,一路伴随着舍弃和冒险,最终才会呈现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文本意义和精神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