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闭链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2019-11-12李伟
李伟
【摘 要】 目的:探讨闭链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随机对照实验(RCT)将选取于2017年8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异常患者108年进行临床实验,其中A组(55例)予以闭链运动康复训练干预,B组(53例)予以Bobath康复训练,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治疗前的FMA、MAS、MI-L与BBS评分与B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FMA、MAS、MI-L与BBS评分均优于B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CKC治疗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闭链运动;脑卒中;下肢运动;平衡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9-243-01 脑卒中是常见的临床疾病,而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尤其是下肢功能障碍及平衡功能障碍的发生又严重的影响患者远期恢复和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闭链运动(Closed Kinematic Chain,CKC)技术的成熟、完善,使得它在脑卒中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异常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频率也随之递增,这可能与CKC不增加关节剪切力和可保证多关节协同运动有关系。借此,本文将选取108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异常者进行分组实验,探讨CKC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所有纳入者的纳入时间均控制在2017年8月~2019年3月,符合诊断标准者合计108例,纳入标准: 1)意识清晰;2)下肢Brunnstrom分期Ⅱ期或以上;排除标准:1)处于脑卒中急性期者;2)有其他病因所致的平衡功能异常者。A组男37例,女18例,年龄338~68岁,平均(46.4±8.5)岁,病程2~10周,平均(7.4±2.0)周,脑出血31例,脑梗死24例;B组男37例,女16例,年龄38~68岁,平均(46.5±8.0)岁,病程1~10周,平均(7.5±2.0)周,脑出血31例,脑梗死22例;两组年龄、病程、性别等常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研究与讨论。
1.2 方法
A组:采用CKC康复训练。1)取端坐位后,在双脚着地(与肩同宽)的情况下进行Bobath式握手训练,身体逐渐前倾,臀部抬高离凳,挺胸收腹抬头站立3~5s,100次/d;2)负重训练:站立后患足不动,健足向前迈(如踏板、楼梯等),100~150次/d,注意该训练过程中应有治疗师陪同以防患者跌倒。3)平衡训练:站立行抛接球训练;4)耐力训练:取足跟着地的下蹲位,持续平视前方10s,40次/d。
B组:采用Bobath康复训练。包括控制关键点、促通及刺激固有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等。两组训练时间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 下肢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肌张力评分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MAS)评定,下肢肌力采用Motricity指数中下肢肌力积分(MI-L)评定,而平衡功能则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建立Excel数据库,将108例患者基线资料、研究数据进行分类、编号及统计后纳入SPSS21.0软件处理。两组独立样本,正态分布,均数比较以及总体方差等资料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FMA评分比较 A组治疗前FMA(10.66±4.31)分,治疗后(23.15±2.90)分,t=13.230,P<0.05,B组治疗前(11.02±5.22)分,治疗后(17.54±4.80)分,t=4.6105,P<0.05,A组治疗后FMA评分高于B组,t=5.7056,P<0.05。
2.2 两组MAS评分比较 A组治疗前MAS(4.71±1.80)分,治疗后(2.26±1.06)分,t=6.1340,P<0.05,B组治疗前(4.23±1.32)分,治疗后(3.28±0.92)分,t=3.7123,P<0.05,A组治疗后MAS评分著高于B组,t=3.0174,P<0.05。
2.3 两组MI-L评分比较 A组治疗前MI-L(30.47±9.02)分,治疗后(6.15±10.90)分,t=12.3170,P<0.05,B组治疗前(31.02±8.22)分,治疗后(57.54±94.80)分,t=8.3104,P<0.05,且A組治疗后的MI-L评分高于B组,t=3.9015,P<0.05。
2.4 两组BBS评分比较 A组治疗前BBS评分(20.66±6.31)分,治疗后(35.15±9.12)分,t=7.0134,P<0.05,B组治疗前(21.02±6.22)分,治疗后(27.54±4.80)分,t=4.3905,P<0.05,A组治疗后BBS评分高于B组,t=2.7104,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是相对频繁的临床表现。有文献报道,随着近年来脑卒中发生率的显著递增和临床医疗技术发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的达到了治疗脑卒中的目的,但其整体效果还是不甚理想。与此同时,有调查文献表明,脑卒中后肢体障碍发生率占总生存患者的55%左右。因此,加强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锻炼举足轻重。
本研究中,A组治疗后FMA、MAS、MI-L与BBS评分均优于B组(P<0.05),提示在脑卒中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异常者的临床治疗中选用闭链运动(CKC)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障碍与平衡功能异常。首先,CKC可通过协同运动来间接或直接刺激关节本体感受器,促进保护性反射弧的重建和完善,接有效的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康复。其次,CKC在很大程度上能更科学、合理、有效的保证患者身体力线状态, 解决不协调的力线因素对肢体的负性影响,提高患者平衡功能,减少跌倒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CKC治疗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位娜娜, 潘俊晓, 陈艳萍. 平衡针结合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18, 43(11):58-60+65.
[2] 朱国喜, 董新春, 贾澄杰. 下肢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7,11(7):2214-2215.
[3] 梁丰, 李厥宝, 霍文璟. 普拉提运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步行及下肢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8,21(9):1072-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