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优化大学生就业的供给机制构建
2019-11-12何颖
何颖
摘要:文章在分析供给侧改革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改革中的适用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就业供给侧外在表象问题,即结构性失衡,并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内在症结,针对症结提出优化大学生就业的供给机制。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供给机制;结构失衡
供给侧改革虽然最初是针对经济发展改革提出的理念,但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就业改革當中。高校作为“供给侧”,每年提供的“产品”则是大学毕业生,“需求侧”则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行业职业的兴衰更替而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主要取决于供给侧提供的“产品”能否满足需求侧对“产品”的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外在表象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需求侧”改革的导致结构性失衡问题,而这些失衡直接导致了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无效供给过多。
(1)供需层次结构失衡
大学生供需层次结构是指高校每年向社会供给的专科生、本利生和研究生及社会对他们的需求的数量比例。当下,我国的大学生供需层次结构严重失衡,表现在:是研究生供不应求,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需要大量的高精尖的科研人员,对高学历的有较强的需求量。二是本利生供过于求,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力}比地方院校月级本科,以及民办高校的梦勃、,导致本科生的供给量逐年攀升,而因其学术不高,技术也不硬,导致相对过剩,成为的就业的重灾区。三是大专生供不应求。在经济决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专业型、技能型的专科生需求量很大。
(2)供需专业结构失衡
大学生供需专业结构失衡,是指由于高校所供给的不同专业人才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与社会需求失衡,该失衡不仅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同时也影响了社会某些行业和领域的发展。近几年社会对工商管理、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的需求在减少,但高校这些专业的培养人数依然不少,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或“专业不对口就业”,这无疑是对教育和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3)供需素质结构失衡
大学生供需素质结构失衡,是指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素质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所需的素质之间存在失衡。高校、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关于就业能力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方面存在差异,许多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素质”的现象,导致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内在症结
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上所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从根源上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而对症下药。
(1)政府层面:政策导向相对滞后,监管力度较弱
“需求侧”改革对高校教育的影响深渊。首先,高校层次结构失衡,两极分化严重,“985”、“211”院校占有大部分资源,依靠中央财政拨款,发展势头猛烈。而其他院校发展则依赖于地方财政支持,受到所在地的经济影响,发展缓慢。其次,高校盲目扩招,降低了学生入学门槛,以步入“万人大学”为荣,忽视了社会需求量,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再者,国家对高校的监管力度较弱。国家给予高校在政策、资源和经费上的支持,但没有出台相应了效果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导致高校问题层出不穷。
(2)学校层面:学科专业设置不科学,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近年来有些高校为了升级为综合类大学,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盲目的开设专业,片面追求“大而全”,导致各个高校所开专业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有些传承“工匠精神”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却由于生源不足濒临停招。另外,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继续沿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与社会市场的需求脱轨,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能力,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
(3)单位层面: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用人单位大多习惯于被动地等待,很少主动与高校在人才培养和需求上进行交流,导致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需求无法达到完美的契合。再者,很多用人单位在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合作模式不成熟,导致合作流于形式,成效并不显著。
(4)学生层面:期望值高,职业规划不清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迈入“大众化”时代,全国高校每年的录取率达到80%,大学生已成为普通的劳动者了。然而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变化,就业观念滞后,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工作期望值高,已步入职场的众多“90后”热衷于“佛系”生活,无欲无求,缺乏吃苦耐劳和创新精神,对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意愿不高。
三、供给侧改革下优化大学生就业的供给机制
供给侧改革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首先,政府部门要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引导重点本科院校发展为“研究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为“应用型”大学,高职高专发展为“职业技术型”大学,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政策的落实到位,扶持资金的专款专用。其次,高校要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及早的察觉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注重内涵教育和素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再者,用人单位要主动进入学校,进行灵活多渠道校企合作,积极协助学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最后。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课程,拓宽知识面,同时多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前了解岗位需求,着重提高自身所需的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洪一.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如何入手[N]光明日报,2016-01-26.
[2]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改革[J]管理世界,2016(3):1-24.
[3]马世洪.以供给侧改革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15-18.
[4]曹洪军.论大学生就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学术论坛,2016(5):15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