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雅韵轶事
2019-11-12席丹妮
【内容提要】苏州评弹来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成熟后盛行于江浙沪一带,是一门高度简洁,又非常细腻优雅的传统说唱表演艺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苏州评弹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市评弹团的国家一级演员郁群,师承弹词表演艺术家金丽生、徐淑娟,弹唱过著名的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擅长俞调,祁调。她的音色甜润,台风端庄大气,曾获得过第五届中国评弹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和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等奖项。本文为编者对评弹艺人郁群的专题采访,叙述了一个专业评弹艺人的学习、表演经历。
【关键词】苏州评弹 唱腔 俞调
席丹妮(以下简称“席”):请问郁老师您是怎样走上评弹艺术这个道路的?
郁群(以下简称“郁”):我是1995年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1998年进入苏州评弹团,现在同时也在苏州评弹学校任教,每年有半年时间在学校任教,半年在演出。
其实我刚开始学习评弹时对于评弹艺术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我在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苏州评弹学校来我们学校招学生,他们通常会找一些喉咙条件好一点的,长相端正的学生。因为我在学校里属于比较爱唱歌的,老师就叫我去唱了一首歌,他们觉得蛮好,于是就叫我去参加评弹学校的复试。我当时只知道这是一门需要用嗓子来表演的艺术,后来很幸运的考上了,上学之前就去书场听了评弹,感觉还是听不大懂。因为苏州评弹虽然是用苏州话来演唱,但演员在舞台上的唱并不单单是纯粹的苏州话,就像京剧里有一些咬字不是普通话的咬字,评弹里叫做“中州韵”,是一种带有点官腔的苏州话,我当时除了演员的对白能听懂,其他并不能懂。于是就这样进了评弹学校。
进了学校以后,觉得自己骨子里还是有一点文艺的天分和细胞的,虽然不太了解这门艺术,但是很快的喜欢上了它。苏州评弹学校,是专门教学苏州评弹的学校,一个学校只学习一门艺术,这在全国来讲也是很少见的。当时老首长陈云是学校的名誉校长,陈云是上海青浦人,他很喜欢听书,即使是后来调去北京工作,他仍然会带上很多评弹唱片,对于评弹艺术也很精通,可以说在他的扶持下,苏州评弹学校建立起来了。我的老师金丽生就是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学校办起来之后,很多老艺术家都来学校任教,我入校时,评弹学校已经是办的比较成熟了,学校是四年制的,现在的苏州评弹学校是五年制大专,以前我们前三年在学校里学习苏州评弹的基本功,第四年必须要出去“跟师学艺”,就是你要拜一个老师作为你的师傅,然后跟他到外面书场里,听他的书,同时学习他的艺术和长篇书目。
席:在苏州评弹学校里面的前三年,最重要的基本功是什么呢?
郁:进去第一年,最基础的就是你要学会最标准的苏州话,还不是平常苏州老百姓嘴里讲的那种苏州话。你要把每一个字的韵脚要咬准了,老师会花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来一一给你纠正。学习最标准的苏州话的这门课程,就是说表的基础课,专业课程分为说表、唱腔、弹奏。唱腔,就是学习评弹里边一些最基本的唱腔,弹奏,就是琵琶和三弦的学习。说表课中,老师会把苏州话里的韵依次分类,苏州话里有一些普通话里没有的韵,比如普通话说“好”,苏州话就说[hze],交俏韵在评弹中就叫“jietie韵”,还有“螳螂韵”,“姜阳韵”。苏州本地人的话里,“螳螂韻”和“姜阳韵”是容易混淆的,所以我们一进学校,老师肯定先要把这个最基础的给你搞清楚,就是咬字一定要准确。
唱腔一上来老师会教你苏州评弹的最基本的三大流派,俞调,陈调,马调。我们学的第一个流派,就是俞调,创始于俞秀山先生。俞调有一些高音,比较适合女生来演唱,也比较适合表现女生秀丽柔美的感情。学评弹不管是男生女生都要从俞调开始打基础,我记得我们一年级学的第一个开篇就是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我们的副校长邢晏芝老师教的,俞调有高音也有低音,怎样上到高音,然后从高音落到中音,再落到低音,就是一个练习运气的过程,所以说俞调是打基础的,必须要把它唱好,我有一个学期就是在那里全部学习俞调。
在学习说表和唱腔的同时也要学习弹奏,评弹的上手用的是三弦,下手用的是琵琶,一年级男生女生一起学习琵琶,二年级才开始学习三弦。琵琶是一个比较难学习的乐器,国乐的琵琶弹奏和评弹琵琶的弹奏在指法上有所不同,琵琶的弹奏需要有力量的指力,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挺难的,一开始手指弹到弦上,是弹不出多少声音的,那就需要花时间去练习,去实实在在的把那个音弹出来,但是,琵琶弹奏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门课程,有时候教室里很静,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我会把琵琶拿起来,弹一首曲子,自我欣赏,我觉得弹得很好,我自己心情也很好。晚自习的时候,我会找一个走廊的角落,一个人在那里练琵琶,两三个小时不停,有时候练得比较多的时候,晚自习回宿舍去洗脸睡觉,连塑料面盆也拿不起来了。这样每天练习,然后没有多久,就会看到成绩。
席:您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
郁:有的,特别是一年级时,学习俞调的唱腔,俞调的音域比较宽,我平时在学校只是这样唱唱歌,俞调里的高音就像是京剧里的梅派一样,一下子就要上去那种高音,那时女声要上高音都要用假嗓,我从小嗓子比较好,但是从来没有用过假声,也就是说到了学校里,一点假嗓都没有,能唱上去的高音都是我自己的本嗓。我记得第一条开篇,就是“枫桥夜泊”,那个高音不是很高,用我的本嗓还是能唱的上去,但是到了第二个开篇, 《玉蜻蜓>里的“庵堂认母”,像我这样没有假嗓的就一点也唱不上去了,然后老师就会帮我找那个音,虽然找到了,但是那个假嗓很轻,很虚,就像蚊子苍蝇那样小的声音,根本就没法用来唱,只能哼,老师就跟我说你这个声音肯定不行啊,你要去练。我每天早上就用假嗓。其实每个女生都是有假嗓的,我们班上有几个女同学天生的假嗓就很亮,就根本不用像我那样辛苦的去练习,我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在那里练习。刚开始没有假嗓时,学开篇老师在台上教,学生在下面一起学,学完后老师给每一个学生上小课,我记得轮到我辅导时,老师听我唱了两三句就说你别唱了,去那边吊嗓子吧,就是根本不要我唱,因为声音实在是太轻了,当时的心情回想起来很清楚,就好像受到刺激一样,于是我开始发奋的练习。虽然我的本嗓是非常亮的,在学习一些需要用本嗓的蒋调和薛调时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但我在空余的时间还是练习假嗓的演唱。我记得大约半年以后,我的假嗓一下子就唱出来了,很亮很亮,唱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就对我刮目相看,说这个声音还是练得出来的。
练出假嗓后我就觉得一路畅通,就没有障碍了,评弹的一些老前辈认为,要用真假声结合来演唱。评弹有一些唱腔里边女声需要用本嗓来演唱的那些唱腔,我也全部是用真假声来演唱。把声音练好以后,我就开始比较认真的去研究一些评弹的唱腔、咬字、韵味,比较细腻的一些地方,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席:评弹艺术是非常高雅和小众的,并不是一个很当代的艺术,你的家人是不是非常支持你啊?
郁:我那时候进评弹学校是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还没有现在这么花俏,我们还没有想过学了这个以后会不会赚很多钱。我记得我爸爸就和我说,你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好好学。我初中读书成绩还是很不错的,但当时我是近视眼,虽然我学习不错,我妈妈说,你这个视力如果要读书读到大学毕业就不知道要多少度了。后来我去评弹学校复试时,看到那个学校,很古典、雅致,像一个小小的苏州园林,就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学校。刚去上学时对于评弹一点也不了解,但是几个月后就喜欢上了它,学的时间越长,越是能体会到这门艺术的迷人之处。我一直是学的比较认真的,可能我岁数比较小,在评弹学校里,我是班上最小的一个,就没有想过要出去玩。
席:第一次演出是在是么时候?
郁:我记得三年级上半学期的时候,学校里来了一些参观的人,老师就安排我和一个同学搭档上去演出,唱一个开篇。做演员可能就有那样的心理;就是你想让人家听到你唱的不错,这个开篇我练了很久,应该说是信心满满,后来在苏州的一个老书场,我们的班主任带我们去实习演出,我唱了一个开篇“黛玉焚稿”,台下都是苏州的老听客,我只是稍微有一点紧张,但还是顺利的唱完了。所以我觉得不管是怎样的艺术,肯定是必须练习的,不练习是得不到一些进步的。
席:我比较好奇的是你们是怎样把长篇累牍的弹词精确的记忆下来的呢?还有,就是在演出的时候和搭档的配合是不是一个新的内容呢?
郁:长篇的演出每次是两个小时,半个月就有总共三十个小时,剧本都要背出来在脑海中。我们在学校三年的基本功里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比如,在把标准的苏州话练好,学会各种及角色的不同表演后。老师就会让你学一小段一小段的书,一开始学习一个角色,后来学习两到三个角色,慢慢的拓展。到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会让我们“排书”,就是说一回书,所以就需要把说表、唱腔和弹奏三门技艺综合起来。我个人觉得背剧本其实不难,首先你要了解这个剧本的故事内容,然后再去理解它,理解了以后再去背就不难了。
席:评弹艺术中有没有您非常欣赏的,对于你影响非常大的老前辈?
郁:对我影响比较大的,第一个就是我的师傅金丽生老师,评弹学校第三年快结束时,苏州评弹团的龚华生老师和金丽生老师来学校选学生,我说唱一段《玉蜻蜓》里面的“庵堂认母”,金丽生老师认为我还是有一些潜力的,于是我就拜他为师,跟他学习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当时他五十多岁,在舞台上艺术非常成熟,卖座率非常高,也有很多粉丝,我们都要跟着师傅到书场里去听书学艺,师傅到无锡去演出,我们就要拖着箱子、背着琵琶跟着他到无锡,半个月的长篇演出,吃住都在書场里面,早上师傅交代我们去买一些菜,师傅会利用早上的一些空余时间和另外一位我拜过的女师傅徐淑娟老师对一下书,然后他会烧菜给大家吃,午饭后,稍事休息,他们就会开始长篇演出,我们就在下面观看学习,在看的过程中,我都是拿着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就回家,在家里抄书,每天两个小时的书全部抄下来,抄完后,再跟师傅到书场里学习。金丽生老师会在两个小时演出结束后,教我说唱方面的技巧,教我怎样起角色才会更好的凸显人物的性格。我记得《杨乃武与小白菜》里有一个丑角叫三姑,这个傻姑娘的角色是上手来演的,徐老师是不演这个角色的,当时我在书场看两位老师的演出时,就觉得这个傻姑娘特别的可爱,金老师把他演绎的特别讨人喜欢,然后我就和老师说可不可以让我来演这个角色,他说可以啊,还教我怎样发出那个三姑有点沙哑的声音来,我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来这个三姑的角色就一直是我在演了。金丽生老师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在舞台上表现人物的时候感情是非常投入的,他能把你带到那个特定的情节里去,我受他的影响非常大,每一次观看他的演出,我都能深深的投入进去。在2018年8月22号他在南京举办了一个个人舞台艺术传承演出,他唱了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林冲踏雪》,他当时已经75岁了,在台上精气神非常好,而且感情充沛,北方人是听不懂苏州话的,但是金丽生老师就是有这个能力,你不用听懂他在唱什么,只要看他的表演,表情,动作,眼神,就知道他在唱什么。金丽生老师不但在艺术上教导我,在生活方面也会教会我一些做人的道理,他作为一个老师,还会烧饭给学生吃,很平易近人,演出结束了会给我们讲解表演的一些方法。有时候有一些老听客会等他舞台上下来以后找他聊天,给他提意见,他也都是微笑着虚心接受。
席:请您简单描述一下苏州评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郁:曲艺的历史很长,大部分曲艺是有方言演唱,带有各自的地方色彩,清同治、光绪年间,评弹(当时又称为苏州说书)演出已经不局限于苏州地区。1846年,上海开阜以后,经济和文化都以很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人口也日益膨胀。虽说这里五方杂处,但以江苏人为多,其中苏州地区人氏所占比例尤高,一度上海出现“街头巷尾尽吴语”的情景。评弹进入上海以后,落地生根,向艺术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发展,受到了上海人的厚爱。到了20世纪30年代,评弹已经在上海等地区非常流行了。由于上海话和苏州话同属吴语,极为接近,所以评弹在上海不会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当时上海有很多书场,上海取代苏州成为当时的评弹中心。这时,在苏沪地区又出现了以马如飞、姚时章、赵湘洲、王石泉后四大名家为代表的一大批评弹艺术家,这是评弹艺术成熟的标志,并为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评弹活动的中心,已经从苏州转移到了上海,再以上海为中心,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辐射,几乎涵盖了整个江浙水乡,还远达北京、天津、武汉等地。以后的五十年随着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在苏州的建立和苏州评弹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标志着苏州重新成为评弹中心,苏州评弹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席:评弹艺术与别的戏曲比较,其独特之处是什么?
郁:评弹艺术和其他的艺术相比较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苏州评弹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是可以“跳进跳出”的,就是说:一会儿你是在演故事情节里的人物,一下子你可以跳出来,作为一个旁观者,可以阐述你本人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或者评论,这种表演手法应该说在其他的戏曲里面是没有的。而且评弹艺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人多角。在戏剧表演中都是一人一个角色到底,但在评弹艺术里,演员坐在台上,上手就是一件长衫,下手就是一件旗袍,道具就是琵琶和三弦,然后顶多加一把扇子和一块手帕,你必须演绎故事里所有的人物,小生、花旦、老生、丑角你都要演绎,那么你的声音表情和动作都要有所区别,女生来演绎男角色的时候,嗓音要放宽,动作要硬一点,不要软软的,演员都需要不断的练习来让自己提高,然后才能比较完美的演绎各种角色。
有时候我们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必须是与時俱进的,整天讲老剧本,几年下来别人会觉得没有新意,于是我们就可以在中间随时穿插一些现代的东西,下面的观众就会觉得和你的距离拉近了一些,而不是在听一些老古董的东西。
席:好的评弹演员最佳的年龄阶段是在是么时候呢?
郁:作为一个评弹演员来说,你肯定是积累的越多,台上实践越多越好,但是,毕竟年纪大了,那嗓音肯定是不及年轻人了,但是你在舞台上的技艺,肯定是越来越好的。我觉得40岁左右应该是一个成熟期。记得我刚毕业时,还不大深入了解评弹,有一个很有特定风格的流派“杨正雄调”,是杨正雄老师的流派,当时不大会欣赏,在五六年以后,舞台经验和艺术积累的多了,我就觉得非常好听,杨老师的艺术风格很特别,加进去了一些昆曲的表演方法,人物刻画的非常细腻,演唱也很入情。
席:您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没有开拓过一些新的内容呢?
郁:2012年夏,作为香港先锋文化代表之一的进念·十二面体剧团,决定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排演《半生缘》。鉴于张爱玲很喜欢苏州评弹,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苏州弹词的痕迹,苏州评弹也是风靡上海的曲艺形式,因此,胡恩威首次萌生了在话剧中加入苏州评弹元素的创意。经人推荐,胡恩威找到了著名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苏州评弹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我的老师,金丽生先生,提出了在话剧里加入6 7段苏州评弹表演的设想。
金先生看完剧本后认为,整台话剧约150分钟,苏州评弹每段表演平均要7-8分钟,加入6-7段苏州评弹演唱的话,占了整台话剧三分之一时间,经过商量,双方最后决定,话剧中只插入3段苏州评弹,即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再唱一段,但要前后呼应,从而把整个话剧串联起来。
接受邀请后,金丽生先生邀请我一起创作排演了这三段演唱,其中开场序曲为《回首往事》,中间过场为《劳燕分飞》,最后串场为《寻访曼桢》。在创作中我们开始压力较大, 《半生缘》知名度很大,而在话剧中加入苏州评弹的元素尚属首次,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尽管只有短短的三段评弹演唱却要很好地串联起整台话剧的故事背景,以不同的表演形式把小说中各种迂回曲折的情感呈现在舞台上。既要坚持苏州评弹的传统表演形式,即琵琶三弦、吴侬软语交汇而成的旋律和音符,也要具有包罗人间悲喜、穿越历史时空的无尽想象力。同时,我们尝试把新的唱词做以新的细节处理和新的舞台表现,在不改变评弹原有表现效果的同时,加入一些新的设想,让喜欢话剧的年轻观众在欣赏现代话剧的同时去体验传统评弹艺术的魅力,也有一种有别于传统观念的综合体验。
在唱腔设计和选择上金丽生先生结合多年评弹艺术的实践,他嗓音明亮,音质醇厚,高亢有力,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表演深沉又富有激情,极具艺术感染力。与我的婉转悠长的对唱,形成了鲜明的听觉上相互映衬和演唱风格的互补,相得益彰。而我在唱腔设计和演唱上主要采用苏州评弹中的俞调唱腔。
经过精心排练准备,2012年9月,《半生缘》在香港的主要表演场地香港文化中心首演,苏州评弹独有的韵味让观众一下置身老上海的氛围中,剧中人物的曲折命运通过苏州评弹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在演出时我全身心地投入演绎,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角色,感受到了人物的思想,结合自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表达凄清哀怨的深沉感情,很好地烘托了舞台气氛,又充分体现了苏州评弹这一艺术形式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力。因此虽然在该中心最大的剧场表演,但六场演出场场爆满。
席:您是否就觉得跨界融合能让苏州评弹拥有更大的舞台?
郁:是的,是这样的。2013年春节,《半生缘》节目组又应邀参加新加坡华艺节,2013年9月回到香港文化中心重演,2014年6月初参加澳门艺术节,之后又在上海文化广场演了三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欢迎。目前苏州评弹面临着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各种艺术形式的竞争、生活节奏加快、苏州方言萎缩、人才流失、书目老化等方面的严重的冲击,评弹对社会的固有印象是吴侬软语的苏州唱词、极具代表性的江南风格,绝对传统的中国古老艺术形式,这样的固有印象让青年观众产生了距离感。评弹如何走向市场,需要的是用年轻人的语言邀请年轻人先走进剧院,先欣赏一次真正的评弹,但是现在的评弹做不到这种亲和力,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我们和年轻的一代人都有着距离感。
我从参与多媒体音乐话剧《半生缘》的创作、演出,深切地感受到苏州评弹艺术完全可以与其他现代艺术形式完美地跨界融合。
席:您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评弹演员,有没有觉得评弹一直渗透在你的生活里,您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别人会有不同吗?
郁:对的,有可能从事的是比较传统的艺术,思想可能比社会上的同龄人古板一些。但是我在平时出去游玩,吃饭时,看到或听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会想着把他放到舞台表演中去,今天看到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是否可以稍稍艺术加工一下,然后在舞台上呈现出来。
席:有没有想过把苏州评弹传承给下一代呢?
郁:我自己个人来说,如果我的孩子在这方面有天赋和灵气的话,我也会让他学习,但是我目前没有让他学,我们家平时会听一些评弹,孩子就接触的比较多,他从小就会标准的苏州话。今年春节他去参加一个英语比赛,需要在演讲里面穿插一个故事或一首歌,于是我建议他唱一小段苏州评弹,于是他就写了一个介绍苏州评弹的演讲稿,在中间还唱了三段。后来在全国决赛中得了第一名。我觉得这也是对于苏州评弹的一种推广吧。
(责任编辑:席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