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湘大地上的一株艺术奇葩

2016-03-03聂国红朱红

戏剧之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流派唱腔

聂国红 朱红

【摘 要】邵阳花鼓戏是湖南民间的一个小剧种,演出风格诙谐活泼、明快清丽,是当地人民表达心声、抒发情感的重要表达形式。本文主要从邵阳花鼓戏的历史演进、流派与艺术风格、唱腔、表演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论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邵阳花鼓戏,并参与到这种艺术形式的欣赏之中。

【关键词】邵阳花鼓戏;流派;艺术风格;唱腔;表演特点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13-02

邵阳花鼓戏也被称为“花鼓戏”和“花鼓”,主要兴盛于旧时的邵阳县城境内,上世纪50年代被正式命名为“邵阳花鼓戏”。

一、历史演进

邵阳花鼓戏是从邵阳地区民间歌舞“车马灯、打对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打对子”就是由“小旦”和“小丑”进行演出,“小丑”走“矮步”,“小旦”舞花扇;而所谓“车马灯”则是“丑”推车、“旦”坐车,同台演出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表演过程中,所用的道具马和车都是用丝绸、竹子扎制而成,并以胡琴、锣鼓和唢呐等乐器进行伴奏。

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戏曲表演艺术,邵阳花鼓戏形成于咸丰、道光年间,其发展历经了“小丑、小旦”、“小丑、小旦、小生”、“生、旦、净、丑”等三个阶段。起初,在邵阳的农村地区,每逢过年过节,都会举行舞龙灯、舞狮子、车马灯等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都会对对子花鼓进行演唱。最初它只是一种表现方式和内容都较为简单的演出形式,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故事情节较强的“小戏”,并产生了小丑和小旦的角色。同治年间,在剧目内容日趋丰富的影响下,开始出现了“小生”的角色,行当发展形成了“三小”的局面。

民国初年,随着文化政策的进一步宽松与开放,表演剧目越来越丰富,兄弟剧种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更加紧密,邵阳花鼓戏在原有的角色上又增加了“花脸”和“须生”,至此形成了“四行角色”,邵阳花鼓戏的戏剧表演内容更加丰富了。

二、流派、艺术风格及代表曲目

从邵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角度来划分,可以将其分成南路、西路、东路这三种不同的风格流派。

南路的音乐主要以“小调”或者“走场牌子”为主,表演者中女性艺人占了较大一部分。通常邵阳花鼓戏的南路会与表演踩软索的杂技艺人合班演出,或是花鼓戏演员身兼两职,夜晚唱花鼓、白天踩软锁。南路花鼓戏将戏曲艺术与杂技艺术相糅合,进一步丰富了邵阳花鼓戏的艺术内涵。

西路的音乐也以小调为主,艺人大都是巫师,以男性演员为主,其中也存在部分女旦。西路与南路的合流时间比较早,因此,在戏曲音乐风格的差异上也相对较小。

东路则主要是从“车马灯”的表演发展而来的,它以锣鼓牌子、川调作为音乐的基本材料,表演者中大都以男性角色为主。

邵阳花鼓戏有着非常多的传统剧目。根据统计资料分析显示,邵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一共有近240个。其中走场牌子系统内部包含了40余个,川调系统中有76个、小调系统中有50多个、还有各类数版系统共有60个。

这些不同的系统中分别包含了“二小戏”、“三小戏”以及“多角色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花鼓戏。二小戏的经典剧目有《摸泥鳅》,三小戏的主要代表剧目包括《送表妹》、《兄劝妹》等,而多角色戏的代表剧目则包括《卖花记》、《洪基逼退》等。

三、邵阳花鼓戏的唱腔

邵阳花鼓戏的唱腔主要分为琴腔和锣腔,它们在曲调结构、伴奏形式以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邵阳花鼓戏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还有民歌小调和锣腔散曲之分,二者也分别属于琴腔和锣腔两个声腔系统。

一般而言,根据邵阳花鼓戏的风格特色和曲牌作用,可以将其声腔的风格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川调

川调也就是声腔中的“琴腔”,一般用大筒琴进行演奏。之所以将琴腔称为“川调”,是因为这是一种从四川梁平传入的曲调。川调是邵阳花鼓戏中最常见的一种曲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起板、剁板和滚板等多种形式,是邵阳花鼓戏表演中戏剧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一种曲牌类。而川调之所以在邵阳花鼓戏表演艺术中得到较为普遍的运用,并成为感染力较强的一种声腔,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川调的曲调结构和声腔格式变化相对较大,灵活性和自由性也较为显著,故在花鼓戏演唱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川调还从根本上增加了民歌体结构,包括小调琴腔和正调两种。正调又有夹句子和单句子之分,通常单句子在邵阳花鼓戏中运用得更加普遍。

川调还是几种唱腔中最高亢、最庄重的,结合邵阳花鼓戏特有的乐器伴奏,会呈现出一种奇妙的诙谐感。川调这一元素构成了邵阳花鼓戏的主要音乐风格,其基本的结构形式多为“上句过门、上句唱腔、下句过门和下句唱腔”这一模式。

同时,川调还是一种拥有强烈表现力的调类。通过对不同情感的处理,能够让曲目表演变化无穷。所有使用“川”字命名的曲牌大多以唢呐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这也更加突显了其高亢激越的艺术特色。

(二)牌子

邵阳花鼓戏中的牌子分为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两类,牌子的声腔具有轻松活泼、热烈愉快的特色,且拥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歌舞性也很强。

走场牌子是目前邵阳南路花鼓戏中常用的一种曲调,一般以胡琴进行伴奏,使用小唢呐吹奏捎腔和过门,这类曲调的音乐风格较为开朗、活泼,旋律相对优美,很少出现板式的变化。各个走场牌子的曲调可能有着相同的过门,在演奏过门时,一般会用小吶子和打击乐进行演奏,因而通常被用来演唱情绪较为欢快的唱段,但散唱时也可用来表现悲伤的情绪。

走场牌子的基本句式如例1所示,它通常遵循着以下基本结构:花鼓锣鼓——上句唱腔一一“一槌”小过门——下句唱腔——“两槌”小过门——花鼓锣鼓。

例1走场牌子的基本句式(选自《送表妹》片段)

锣鼓牌子与走场牌子之间有诸多共同点,它们的声腔相对一致,并且都保有“对子花鼓”这一基本形式。一般而言,锣鼓牌子常在腔句之中或者腔句之间运用大量的“衬词”,从而更加突显热闹的气氛,欢快的情绪以及充满生命力和生活气息的音乐表现力。锣鼓牌子与走场牌子在基本结构上有一定的区别,锣鼓牌子的基本句式一般如例2所示,即“起腔锣——鼓+第一腔句+第二腔句+第三腔句+第四腔句”这样的句式。

例2锣鼓牌子的基本句式(选自《游龙》片段)

(三)小调

小调是邵阳花鼓戏中的第三种唱腔,它活泼、辛辣,充满乡土气息,可以分为民间小调和丝弦小调两种。地方小调是除了劳动号子和山歌之外各种小型民歌的统称,而丝弦小调则是充分吸收了明代以来的元杂剧、小令和江南丝竹音乐等多种形式的民歌而形成的戏剧演唱形式。

小调是邵阳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花鼓戏艺术本身就是以湖南当地的诸多小调为基础孕育而成。小调中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广泛的社会阶层联系,让邵阳花鼓戏有了更深层次的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邵阳花鼓戏的表演特点

邵阳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的一个重要分支,相较于湖南其他花鼓戏来说,具有其特殊性,它的表演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小丑的风趣诙谐、小旦的开朗泼辣、小生的风流倜傥等各式各样丰富的表演,对湖南农村生活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写照。从划船、挑担、砍柴等干农活的场景,到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的农村娱乐场景,无一不在演艺人员的表现下栩栩如生。

邵阳花鼓戏还首开了湖南花鼓戏男女合班的先例,是最早有女艺人加入的花鼓戏剧种。让女艺人扮演戏中的旦角,使花鼓戏中的手法、眼法、步法更具美感,更充分地表现出旦角独有的活泼和爽朗。随着戏中女性的加入,也让扇子功等更适合女艺人完成的动作技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矮子步、油纸扇、口子劲和褂子裙等,也都是邵阳花鼓戏中典型的艺术表演手法。

近年来,随着剧目的不断改革与创新,邵阳花鼓戏还吸收了兄弟剧种的把子功、毯子功等武功表演,发展了形体功和水袖功等艺术形式,戏曲表演的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在湖南花鼓戏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五、结语

邵阳花鼓戏是早期最底层劳动人们自娱自乐而产生的一种表演模式,随着不断改革、创新与发展,邵阳花鼓戏在音乐形式上有了全新的突破。它借鉴了板腔体,通过改良乐器等手段让音乐形式更加现代化,让新时期的年轻人更能接受。近年推出的新作《儿大女大》在社会上就广受好评。作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义务努力保护并对其民间特色进一步挖掘,使其不断传承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江学恭.邵阳花鼓戏[J].湖南档案,1999(03).

[2]郭世偲,莫琳.论邵阳花鼓戏的艺术特征[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3]湖南省戏曲研究所.湖南地方剧种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8.

作者简介:

聂国红(1968-),女,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副教授;

朱 红(1993-),女,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2011级表演专业学生。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3YBA177。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流派唱腔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