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欧:当时我们都不知道果壳经历了什么

2019-11-12周晓

博客天下 2019年21期
关键词:果壳汇报科普

文 周晓

每次见姬十三之前,吴欧都要做一下心理建设,甚至就在团队里高声说一句:我要跟理工男汇报了

对于加盟果壳,吴欧有时“不知从哪里说起”。

最早她是一名约姬十三写稿的编辑。从《三联生活周刊》追到了他的博客。那时候大家用MSN。2008年,姬十三到北京,大家决定见个面。线下聚会不亦乐乎,科学松鼠会成立了,“本来有他一个作者就挺好的,后来就有了很多作者”。吴欧当时挺高兴的,就像是不小心挖了一个金矿。

2010年,吴欧以指导老师的身份加入果壳,主要是点评一些稿子,进行职业培训,以及栏目划分。“没觉得是正经职业,就是帮帮忙。”当时吴欧在《华夏地理》杂志社做得还不错,“网站可能有点不靠谱,传统媒体则处在黄金期的尾巴”。她当时是这么想的。

后来,最终她决定换个阵地,正式加盟果壳。其实决心下得还蛮难的,因为未来不确定,因为科普领域小众。实际工作了以后,跟传统的编辑部没有什么差别,工作量还是挺大的。

做到了2015年,互联网行业迭代。

吴欧负责《科学人》,“蛮艰难的”。在科普领域,科学家从来都不占主体地位,学术圈艰深,科学家不愿与媒体一起做科普,也从来都是常态,“媒体需要脸皮厚一点、更加主动一些”。

“十三当时也觉得挑战挺大的。结果是现在愿意发声的科学家越来越多。”

在吴欧看来,姬十三越来越能驾驭内容生产者的身份,从活动到产品,越来越有全局观。他早已不再是当年看到的那青涩的学生模样。

“当你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也会给你全力的帮助。”

从早期能不能活下去,到怎样可以活得更好,吴欧走过了果壳的很多阶段。“他越来越有责任、有担当,他在不断地让果壳变得更有生存下去的能力。”

2013年的春节的那场几乎发不了工资的危机,“他告诉我们的时候,危机已经解决了”。是在一场午餐的时间里,他一副没有那么要紧的表情,“最难的时候,是他一个人扛。”

“你都不知道曾经经历了什么。”就是那时候,吴欧觉得一定意义上,她在职业道路上跟对了一个人。

吴欧在果壳,换过不同的负责领域,都在大的框架里,她也觉得驾轻就熟。直到有一天,她要对接政府。“我做内容出身,走出舒适区很难的。但是他鼓励每个人去做创新。”好在难的时候跟他说,他说他有什么资源,有时候就对接上了。“授权给你了就全部给你,很信任你。”

吴欧觉得是一种职业荣誉感把她和果壳绑在一起,还有姬十三的个人魅力。“他是一个精神领袖,如果说果壳是一个IP,IP就是十三。”

年龄相仿,吴欧从心理上总觉得比姬十三大。“10年前没有预料到他和果壳会长成今天这个样子。”果壳刚成立的时候,姬十三灵感一个接一个,“他就是首席文案官,这些年,他的目标和初心一直都没有变。无论做什么,都把科学带到里面,一脉相承。短期没有奇迹,长期才有。蛮难得的”。

难免也会有争执。在吴欧看来,每次有争执的时候,姬十三的好处“就是他会承认:我错了,你做了调研,我们听你的”。

吴欧手头正在做一件新事情,已经汇报了四次,但是姬十三就是不拍板,他建议说:你再做做什么样的调研,他说他希望再看到什么样的论证。

这件事情让吴欧每次要去见姬十三之前,都要做一下心理建设,甚至就在团队里高声说一句:我要去跟理工男汇报了。

“很多人会一起来讨论一件事情,要数据、要论证。”在吴欧看来,“这样的沟通过程可能有效,但是很累。”要做很多工作,才能说服,好在不是坐而论道。

曾有几次,吴欧心想,怎么这么难啊。“他们在情感上支持你,现实中,你要说服他们才可以获得真正的支持。而且他会不断地帮你完善细节。”

最近一次,凌晨2点多,吴欧把方案发过去,姬十三回复说,早晨7点多吃早饭的时候讨论一下细节。

“而且他还会给你加码,他会说你就假设我是投资人,你只有30分钟的时间,你要给我一个框架。”

吴欧就一边熬夜做方案,一边想着第二天一早要面对理科男什么样的“讨论细节”。很多夜晚都是这样过去的。

猜你喜欢

果壳汇报科普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科普达人养成记
山竹果壳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空果壳
电视汇报片的艺术表达
我每天都得“早请示、晚汇报”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身陷果壳,心游宇宙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