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教育研究

2019-11-11吕慧

知识文库 2019年2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德育信息

吕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当今大数据的支撑下,新媒体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娱乐、交往都收到了极大地冲击和改变,在这当中,给高校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学生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需要优化探索、创新德育机制,在这过程中提出了主体性德育教育的概念,突破传统,满足学生自主性多样化的个性需求。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教育工作有效开展进行研究。

1 高校主体性德育教育的基本特征

1.1 主体性德育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

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对受教育者充分尊重,教育的方式以引导、启发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自律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充分拥有自主性和发挥创造性。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时,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手段等方式有足够的自主选择权,怀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参与教学,能够主动从外界特别是新媒体中获取知识,并与自身现有的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

1.2 主体性德育教育注重结合社会实践性

在高校主体性德育教学活动中,德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打破传统德育教育的教条式灌输理念,让学生将社会道德规范准则化作内在道德认知。而在这过程中,教育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活动中感受到德育的存在,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感知,进而有所感悟,最后把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内在知识,而后转化为外在行动。

2 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主体性德育教育的影响

2.1 新媒体的开放性对高校教育者有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新媒体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科研成果之一,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高校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性。新媒体的开放性与学生的自主性相碰撞,高校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不间断获取更多多元化信息,其中蕴含的知识内容甚至超出了德育教育实施的主体,教师在知识的权威性地位越来越弱。其次,新媒体上传播的德育文化偏向娱乐化、大众化,导致传统主流德育文化传播更加困难。

2.2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人际交往弱化

新媒体环境下,铺天盖地的信息让高校学生应接不暇,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学生乐此不彼的接受,甚至牺牲上课、睡觉时间,沉迷于此。长期使用新媒体,导致信息过载,学生没有时间去对信息进行思考、辨别。在这其中,更甚的是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产生依赖,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沟通交流维护需要顾及的方方面面更多,更复杂,网络上更容易得到情感的认同和满足,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安全感,使得学生更加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一拍即可的群体,反之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学生则出现了不适应,无法正常沟通,对社会表现出厌倦和冷漠的心态,导致人际交往弱化,主体性德育教育开展,也难以结合学生实际,呈现很大的难度。

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方式

3.1 德育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

新媒体下,传统德育教育与主体性德育教育的存在更多的冲突与矛盾,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摒弃传统单一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不断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吸收借鉴更多优秀经验,及时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与资讯,有效地利用新媒體德育教学传播正能力,增强时代感与生命力,让主体性德育教育内容不断发展,更加贴合学生主体。

主体性德育教育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德育教育中改变育人的理念,传统的教育中强调正面教育、理论教育,在新媒体下已很大程度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德育教育的目标过于理想化、教育内容抽象化,无法走进学生心灵。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多方面互动,包括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学生等等,同时结合线上线下,虚拟与现实互补。同时注重生活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方式探索。

教育工作者应提高信息分辨能力。主体性德育教育注重的是学生主体的三观改造过程。在这过程中,接受传递的信息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意识。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应对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与甄别,把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再把信息传播出去。同时,教育者应提高对社会热点和焦点的敏感度,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在话题的引领能力不断提升,才能有效地提高话语的权威性,才能使主体性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更有效。

3.2 结合新媒体丰富高校主体性德育教育开展模式

3.2.1 变理论德育教育为丰富的活动教育模式

传统德育以单纯的理论教育讲授为主,模式单一,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感到枯燥无味,已不适应当代主体性德育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新媒体下,加速了学生的思考和知识活动的碎片化,这就要求高校转变教育模式,摒弃“假大空”说教和形式主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有效地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如:开展“先进文明班集体”开展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风气,让学生朋辈之间互相影响,培养和树立在学生中有威信的精神领袖,在这期间利用新媒体的平台,发出学生真实声音,能够在学生之间积极引导,不断地传播正能量,使得在“先进文明班集体”的活动能激发校园班级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学生在班级活动中自主参与文明集体创建中,远比课堂上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

3.2.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我意识发展

德育教育工作重点是教育人、塑造人,需要一定的理论灌输,但不能仅是教条式、高高在上的硬性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主体性道德教育需要更多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育者采用启发式、渗透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大数据浪潮下,吸取道德养分,在新媒体信息获取中有选择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引发思考,获得启迪。因此,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关键是把培养学生道德目标与个体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使得学生能从自我意识中主动发展,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对道德教育有正确认识,最终形成自律意识。如:在高校校园中可以举办展现学生精神风貌的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甄选一批在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代表,如:刻苦学习、自主创业、全面发展、志愿奉献、勤劳勇敢等,把他们的优秀事迹拍摄成宣传片,通过新媒体方式在校园中传播,让学生受到鼓舞,把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目的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3.2.3 展开开放式主体性德育教育模式

在新媒体下,德育教育应改变传统仅在校园课堂上单调封闭的教育模式,应大胆创新、实行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可以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探索现实与虚拟的实践模式。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需求,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感受和体验生活;组织网络虚拟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接受不一样的教学,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应加强课堂作业安排,要求以心得体会报告形式,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深入思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避免新媒体带来的现实弱化。

3.2.4 开展差异化主体性德育教育

在高校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一般采用集中统一的模式,往往缺乏针对性,对不同的德育教育状态的学生采用同一个教育模式,不利于主体性德育教育的开展。在新媒体下,不同年级、不同个体的大学生思想观念具有开发多元性特征,高校德育工作者在主体性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中,应结合不同层次的学习开展差异化教育活动,特别可联合新媒体传播优势,对不同的个体推送不同的德育教育素材等方式,如:在大三阶段,学生即将步入社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的忧虑情绪日益增加,在主体性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时可注重情绪舒缓的材料输送。

目前在新媒体环境下,主体性德育教育工作面临极大挑战,教育工作者因与时俱进,了解新媒体特性,趋利避害,有效利用新媒体优势,让主体性德育教育工作有实质性进展。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widows: 1; word-spacing: 0px;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7.8424

3.24567

** p<.01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德育信息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订阅信息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展会信息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