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障儿童语言助学产品体验性设计研究

2019-11-11谢学婷

工业设计 2019年7期
关键词:语言功能听障儿童

谢学婷

摘要:本文研究听障儿童语言助学产品的设计策略。通过引入体验性研究视角,分析影响听障儿童语言助学产品体验性设计的关键问题,包括听障儿童生理与心理特征、语言助学产品外部特征、反馈模式及使用情境。提出操作反馈多样化、产品角色亲近化、人机互动趣味化、使用情景互动化的体验性设计策略,为听障儿童语言助学产品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实现语言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的过程。

关键词:体验性设计;听障儿童;语言功能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7-0059-03

听力障碍群体在我国的人口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近些年来,我国在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领域的研究突飞猛进,取得长足进步,但受人口基数、经济水平以及快节奏生活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在听障儿童的语言功能康复方面依旧任重道远。语言功能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以及思维认知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倡导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当下,针对听障儿童的特点,适时地引入体验性设计的视角,旨在帮助听障儿童获得截然不同的语言训练体验。

1 听障儿童群体界定与研究背景

中國在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公布的耳聋分级标准和国际聋人体育组织规定的世界聋人运动会标准的基础上,由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制定了中国残疾人标准[1]。

听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从而难同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川。根据听觉的灵敏性,听力残疾分为四个等级,见表1。语言残疾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或病程超讨两年,而不能或难以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活动,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hl语言残疾分为四个等级,见表2。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残疾人口总人数8502万人,其中听力残疾2054万人,占24.16%,仅次于肢体残疾(不包括多重残疾的听力障碍)[2]。儿童的语言功能是伴随着听力的产生而发展的,听觉缺陷给语言交流带来极大的障碍〔良好的语言表达水平是促进个体认知与思维发展的前提,对其步入正常的生活及其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观念上的变化,除少数严重失聪婴幼儿外,多数听障儿童在人工耳蜗植入或佩戴助听器后,在听力上与常人并无大的区别,从过去“十聋九哑”到现在部分人群“能听会说”,反映出社会已经开始从生理、硬件以及心理方面意识到听障儿童的差异性,并尝试用技术的手段解决问题。对于听障儿童的语言障碍问题,研究表明这类人群中的大部分人的语言功能并无问题,由于听力残疾的不易察觉性,导致在牙牙学语时期,婴儿接收不到来自父母及周围环境的声音反馈,渐渐失去发音兴趣导致语言功能的停滞。目前,针对听障儿童语言功能助学的方法种类繁多,但成效不显著以及体验性差导致学习过程乏味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儿童语言功能的恢复。

2 听障儿童语言助学产品引入体验性设计的必要性

2.1 体验性设计

体验性设计是从感官体验与行为交互体验出发,将不同的感官体验融入到设计内容或过程中,通过影响感官感受介入受众对信息的接收过程,影响受众的行为方式,最终达到体验的核心部分——情感体验的过程[3]。比如从感官层面来说,视觉效果能够引起儿童不同心理感受,方正外形的几何秩序感与曲线流畅的圆润感形成了极大反差;代表着冷酷感的黑白灰不如五彩斑斓更符合孩子的世界。从行为交互体验与情感体验来说,听障儿童的产品设计在人与机器如何交互方面的思考要更加全面,在产品中注入情感因素,从可用性标准上升为愉悦性标准。

2.2 听障儿童语言助学产品需要体验性设计

现代物质的飞速发展使产品设计不仅要满足生理卜的功能需求,更要满足心理上的情感需求。体验的产生源自于外在多元化的刺激,包括感官层面的形状、色彩、声音等,借由五感通道,再辅以产品所营造的氛围与创造的环境,转化为对产品的体验[4]。体验性设计强调娱乐性、情感性和互动性[5],听障儿童语言功能的开发,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鉴于听障儿童的生理特点及认知与思维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因此有必要引入体验性设计的理论,将感官、行为、情感等不同层次的感受融入产品,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性设计加强了训练器具与儿童的互动,带来更多的参与感,有助于消除训}练器具与儿童间的隔阂,在心理上拉近了听障儿童与产品的距离。

3 听障儿童语言助学产品体验性设计的关键问题

以关注人的行为本质的交互设计思维为指引,分析在语言助学产品中产生良好体验需要关注的关键设计因素,从听障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语言助学产品外部特征、反馈模式以及语言助学产品的使用情境(即人、物、行为、场景)等方面着手。

3.1 听障儿童生理与心理特征

感官层的情感体验是人与物发生交互行为时本能地、通过感觉体验所激发的情感,主要依赖人的五官感受[6]。身体与心理是感觉产生的基础,良好的体验促进愉悦心情的产生,调动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的热情,因此必须关注这类群体不同的属性。听觉系统作为人体最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承担感知声音(sensation ofhearing)和认知声音(perception hearing)的重要生理功能[7],人类依靠听觉系统接收外部声音信息,经过大脑的分析,对其做出反馈信号。听障儿童最大的生理特征便是听觉部分损失,导致信息无法完成完整的交流过程。听觉缺陷引发语言发展障碍,使听力障碍群体在认知、记忆、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中都具备个体属性。感知活动过程中缺少思维和语言的参与,导致其难以利用间接经验解决问题,过分依赖视觉信息,导致其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思维缺乏灵活性,在认知过程中更关注表面的、形象化的事物或现象[8、9]。感觉是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从而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人类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通过五感,当听觉能力损失,加强其他四种感觉通道对于信息的接收与反馈功能,就成为听障群体进行设计必须考虑的主题。在心理特征方面,由于生理上的听觉缺陷,使这类群体难以接收或正确理解他人传达的信息,从而造成其生活范围狭窄、人际交往困难、容易产生孤独心理、社会适应性下降等诸多不良心理状态[9],在日常学习娱乐活动中,也有着同类群体进行玩耍的特点。此外,听力障碍儿童同其他障碍群体一样,讨厌别人过多的注意,这种心理给设计的启示是:尽量在满足功能与需求的基础上,使产品生活化与小型化。

3.2 语言助学产品外部特征

创新的产品或者体验来自于改变用户固有认知与感受。已有产品通过重新的功能定位与外观设计,产生与人新的交互行为,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10]。原研哉为日本梅田医院设计的导视系统(如图1),在不改变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的材料,将医院的角色与家的角色进行联想类比,棉布质感营造家的温暖感受,视觉上的感受反馈给大脑,通过对生活中的经历的回忆,唤起触觉上的柔软感觉,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改变患者的情绪,由于情绪发生变化,患者在医院的就医行为都会随着情绪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最终结果是改变了用户在医院就医的整体感受。感受是由于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个体由于经验与经历而产生的情感,同时情感的反馈性会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

产品是感觉产生的媒介,如今的听障儿童语言助学产品的定位是医用康复产品(如图2),在外观上具有医疗器械的特征,棱角分明,颜色是冰冷的白色或金属的黑灰色,由于色彩的隐喻作用,金属色与白色易使人联想到医院,造成儿童心理上的恐惧感,抑制了儿童主动说话的情绪,阻碍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3.3 语言助学产品反馈模式

人与产品的交互,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要实现双向交流的目的,就必然存在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过程,必然还存在着反馈行为。反馈行为是实现互动的基础,是情感产生的媒介,人通过说话、触摸、按压等行为操作物体,物通过颜色、声音等给予反馈,从而完成信息的交换。技术的发展,使得完成信息交流的过程更加有趣[11]。

当产品对儿童行为的反馈方式超出了生活经验里已形成的认知,就会给儿童带来惊喜,调动其学习的情绪,从而产生愉悦感,行为的发生从被动的过程变为主动。其次是对于整个行为过程的关注,整个行为过程是由每一个接触点构成的,在每一个与产品可能发生交互的接触点进行不一样的反馈方式设计,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儿童的使用体验。

3.4 语言助学产品使用情境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创建更好的体验环境带来了更多可能。通过环境的营造,让儿童产生美好的感受与记忆。在不改变行为目的的情况下,通过营造新的环境氛围,可以调动人的心理情绪,从而满足人在体验过程中更多的精神侧玛金白勺需求。

使用情境分为两种,一是儿童与物之间的互动情境,即产品为儿童营造的情境,称为“内环境”,举例来说,增强现实技术在产品中的应用,使用户仿佛置身于产品创造的情景之中;二是现实存在的情境,通过产品作为媒介,创建的同类用户之间的交流环境,称为“外环境”,助学产品通过功能的实现,在同类群体之间建立起交流圈,促使儿童产生更多的发言机会。产品“内外”双重环境的作用,可以使儿童产生心情舒畅、愉悦之感,从而增加儿童使用该产品的欲望,加快语言功能学习的过程。

4 听障儿童语言助学产品体验性设计策略

4.1 操作反馈多样化

从感官代偿理念出发,充分运用其他感觉器官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使听障儿童感知到产品传递的信息。通过不同感官的体验产生从生理到心理的影响,引起儿童的兴趣。在使用过程中,当儿童对产品施加行为时,产品的反馈是多种形式的,从感官层面来说,视觉上的冲击感,触觉上的真实感,甚至可以巧妙地调动嗅觉,以加深儿童对于使用感受的记忆。情感层的记忆会影响听障儿童的行为,从而让儿童愿意开口说话。图3是帮助自闭症儿童交流的名为Smartstones Touch的智能设备,儿童通过敲击和滑动等动作让APP说出提前设定好的词句。不同的动作可以引发设备在之前设定的发光、发声或震动等模式,自闭症儿童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触觉上的反馈。

4.2 产品角色亲近化

视觉是听障儿童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传统语训}产品体积较大,外观棱角分明,放置在特殊语训教室,儿童进行一对一的训练。这样的外观与使用行为使儿童将其认知为医用器材,心理上产生的特殊化导致其不愿开口。因此从心理层面出发,将助学产品定位为儿童玩具或学习工具。在视觉方面,外观上借鉴玩具设计,具象可爱的造型增加对儿童的吸引力,也符合儿童抽象思维不健全的特点,帮助儿童认识与感知事物。鲜艳的色彩拉近了与儿童的距离,还能够训练听障儿童的视觉感知力。当儿童初次接触产品,可爱的外观与明快的色彩就能够调动儿童的兴趣,为“乐用”打下基础。从医疗器械到玩具的角色改变,类似从“医院”到“家”的角色变化。角色定位变化削减了心理上的特殊化,改善现有产品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现状(如图4)。

4.3 人机互动趣味化

传统语言学习过程方法单一,缺乏综合干预方式的应用,为发声而发声不免枯燥且不易被接受。新产品设计考虑融入新的技术,如增强现实(如图5)、全息投影、计算机传感技术、4D技术(如图6)等,让儿童沉浸在技术营造的趣味情境中,跟随产品创造的发音环境,无意识地进行发音训}练。如在产品中设计一系列游戏角色,利用发音作为闯关媒介,在游戏过程中,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这些功能预设符号儿童心理期待。趣味化是一种心理上的娱乐体验,听障儿童在娱乐过程中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与感官体验带来的直接感受不同,心理层面的体验作用更深刻,“寓教于乐”更能够吸引听障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图7是一个为自闭症儿童设计的可移动球形机器人Leka,它能发出声音,播放音乐,还能发光、震动,可与平板等设备搭配使用,引导自闭症儿童进行环境感知,这些功能让自闭症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充分调动多个感觉器官。Leka配套专用APP,在应用里有图片与实物配对、色彩识别等一系列游戏,进一步鼓励孩子与周围的事物进行互动和接触。另外,这款设备可以根据不同儿童的特殊需求和舒适感进行个性化定制。

4.4 使用情景互动化

在“内环境”基础上,使产品能够创造人与人交流的外环境。图8是一款音乐疗法产品,通过敲打类似鼓面的表面,产品能够发出悦耳的音乐,以音乐为媒介,儿童与他人更好地交流。在听障儿童语言助学产品的设计中,通過在教育中融入游戏,给同类儿童创造共同学习、分享学习战绩、彼此交流的机会。即使是与普通儿童相处,产品也能够作为玩具角色融入活动中,减少听障儿童心理上的特殊情绪。“外环境”的建立,满足了听障儿童与他人的交流需求。交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体验,比产品提供的训练语境更为真实,产品作为媒介建立起的真实情境,在今后的语言训练中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 结语

人——产品——环境构成的整个感觉系统相辅相成,产生的感官体验、娱乐体验、心理情感层层深入,目前市场上为听障儿童学习语言设计的产品并不普及,作为设计师应该从听障儿童的认知与思维发展特点出发,通过分析影响听障儿童体验性的关键因素,提出解决策略,改善特殊群体的生活学习状态,体现“关怀设计”。通过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的应用,改变传统语言学习的方法,从情感因素上分析儿童的需求,调动感觉因素,丰富学习过程中的多感体验,让儿童快乐地完成语言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r/ztzl/gacjr/content_459939.htm

[2]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载中国残疾人联合会: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

[3]刘小路,杨婧.亲子互动儿童家具体验性设计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6,(06):84-88.

[4]黄凌玉,王增.产品体验设计的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13.

[5]杨祎雪,曹巨江.体验设计下儿童电子产品设计要素分析[J].包装工程,2012.

[6]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2-286.

[7]韩德民,许士昂.听力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30-31.

[8]郝振君.团体心理辅导在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5,10(1):26-31.

[9]李强,鲍国栋.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9(2):68-71.

[10]安娃.交互设计思维在服务体验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5,36(02):5-8.

[11]陈瑶.基于多感体验的星巴克线上广告设计探究[J].艺术研究,2016(03):1-3.

[12]王亦敏,焦斐.多感官参与下的体验式产品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2(09):135-137.

[13]劉纯.探析多感官体验下的儿童玩具设计[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04):76-78.

猜你喜欢

语言功能听障儿童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后运动功能及语言功能的影响
语言功能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浅析赣州市景区公示语的翻译
舞蹈在听障儿童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中的运用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浅议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
早期阅读在听障儿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试论体育教学中的语言功能与德育渗透
听障儿童的教育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