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2019-11-11张晓霞

知识文库 2019年2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格价值观

张晓霞

人格魅力是指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具有吸引人的力量。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表率和引导作用。本文第一部分对人格魅力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总结出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与作用;第二部分论述了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對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意义;第三部分论述了实现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影响的对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任何规章、任何教学大纲、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的如何奥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大的引导和指向作用。

1 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与作用

1.1 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定义。而在教育学领域,关于教师人格魅力的研究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看法,例如曹彩虹认为教师人格魅力的基本特征包括、学识丰富、性格开朗、具备亲和力、道德修养良好、关爱学生、性格诙谐幽默、兴趣爱好广泛;林再兰认为教师人格魅力的表现有:身正典范、为人师表、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心胸豁达。

总的来说,“教师人格魅力”并不是某类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个人多方面表现的综合呈现,它是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总和。笔者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身正为范的高尚品德上,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其次,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学识也不可或缺;再次,还体现在人文修养、敬业精神等等方面。

1.2 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高校学生,更是容易受到教师无时无刻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引导。总的来说,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示范作用。古往今来,“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地位决定了教师是学生心中的道德标高,是学生争相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工作态度、价值观念,一旦为学生所接纳和认同,就会激发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欲望和需求,影响他们的生活理念、是非判断和价值理念。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深刻的揭示了教师对于学生的示范作用。

(2)激励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决心和信念,使其朝向教育目标不断迈进。鲁迅的恩师寿镜吾老先生辄气愤扼腕,大骂卖国贼的经历也为求学时期的鲁迅埋下了弃医从文、拯救国家于危难的种子。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会使学生无形之中增强自我教育、提升自我修养,从而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

(3)熏陶作用。与优秀的教师相处,犹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久而久之,使学生在无形中不断自我完善,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 高校教师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2.1 高校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应考虑到“实然”和“因然”两方面的辩证统一。因此,在对高校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的探讨方面,笔者主要采用了个案访谈和归纳分析两种方法。

访谈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个人衡量个人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准则和标准。在35名被访者当中,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指导思想的有8人;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观念态度的有10人;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指理想信念的有5人;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基本标准的有8人;还有4名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说不清、不理解。但是,再进一步要求被试谈一谈生活中的部分行为体现了何种价值观的过程中,大部分被试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方针”展开,但是只能浅层次地进行分析和界定。在其他的一些问题讨论过程中,也凸显出诸多特点。

2.2 高校教师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作用

“价值观是否可教”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和真理性,而意识形态的灌输又区别于传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逻辑的教学,它更侧重于内心的唤醒和深层次的引导。

但总的来说,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而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培育也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自身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修养、敬业的精神、丰富的学识既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而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外化并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滋润和影响,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规范和做人行事的标准,正符合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具体来说,高校教师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有利于丰富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深刻的体现了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是由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和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教师将核心价值中的理念外化为自身的行为、行事的方法、对事的态度,久而久之,能够极大地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认同是指个体通过同化或者被同化,实现主体与他人在目的、利益等方面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认知取向。教师的价值体系能够在情感上同化学生,并且深深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能感知到自我的意识发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也提高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有利于促进学生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行动

教师的行为对于学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们的行为会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示范,对他们良好行为的养成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了高校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较强的践行能力。

3 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在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中的积极作用

一定的思维理论一定是与同时代的社会现状、文化环境相适应的,要想通过教师的任何魅力推动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势必需要改良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在此基础上思考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特殊性,一次找到合适的教育口径。

(1)完善教师人格,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还体现在外在言谈举止上。教师应选择健康向上的人格理想作为自身发展的价值参照系,从点滴入手,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

(2)转变教育理念,注重教育的“生成性”

教师人格魅力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充分体现,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的内在和心理特征,既要关注给定的、规定的人,也要关注超越的人、生成的人,既要关注现有的教育内容,更要注重内在的需要,使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更多的体现为学生自主独立的精神活动。从凸显教育者威权到关注个体价值与尊严的转向,并且通过主客体间积极对话中,实现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自主建构。

(3)巧用教育方法,促进教育问题生活化

一直以来,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灌输式的、绝对式、理论式的教育方式严重背离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也一直饱受诟病,很多学生也或多或少产生了抵触情绪,这也为教师另辟蹊径,充分发挥人格魅力提供了必要的可行性。教师应当依循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和接受特征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师生互动,将价值理念通过人格魅力传递给学生,将死板、枯燥的价值问题转化为生活化的、喜闻乐见的问题。

(作者单位:南通开放大学)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人格价值观
以鸟喻人
我的价值观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