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文化青少年传承的研究
2019-11-11杨玉宏宋金英汪德莉王佳彭青松周继青
杨玉宏 宋金英 汪德莉 王佳 彭青松 周继青
摘 要:傩戏是贵州省的一种地方戏剧,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促使其能够保留至今,成为地方的文化名片,但傩戏的继承和发扬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现有状况下,通过对青少年的傩戏文化灌输,来发扬傩戏文化的精华,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傩戏文化;传统文化;青少年;文化传承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青少年对傩戏文化传承的研究”(项目编号:2018520316)。
1 傩戏文化简介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文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最初的傩文化内容并不齐全,形式也比较单一,多指巫傩活动,其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信仰者在生命意识上的心理需求。巫傩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延续以后,与民间的风俗习惯融合,演变成今天的傩戏。
中国的傩,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傩技、傩舞、傩祭、傩礼。傩戏却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傩文化承载形式。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脱胎出来的戏剧形式,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这种戏曲艺术形式,遍布三湘四水,贵州省内的苗、侗、瑶、土家族村寨都有其活跃的身影。
2 当代青少年对难戏文化的传承现状
傩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不仅融入许多戏曲的艺术之中,早期傩戏传承方式基本上以宗族或家族为依托,一般不向外人传授傩戏技艺。傩戏文化传承人多是老年人,自幼便接受着傩文化的熏陶,并经过几十年傩戏学习,成为真正的傩技师。但文化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注入新的血液。受对傩戏的深爱,傩戏传承人让子女学习傩戏,成为傩戏传承人。尽管有年轻血液的注入,但傩戏的辉煌依然日益消减。其一,拜师学傩戏的青少年,没有老一辈传承人的刻苦专研精神,年轻一代传承人接受了几年学艺后,便觉得自己功夫到家了,就自立门户从事傩戏文化活动,降低了傩戏的文化内涵。其二,学习傩戏青少年不了解真正的傩文化内涵,不过是为了学艺而学艺,事实上是以技谋利。其三,青年艺人无心去传承傩戏,受社会价值观影响,更愿意做所谓正式工作,这种民俗文化的传承者不应该是他们。
3 傩戏传承面临的问题
3.1 傩戏与当代青少年生活的融合困境
虽然德江傩戏已被确立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傩戏在技艺、传承人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都有了更广阔发展空间。政府、研究机构及高校都注重傩戏的保护,而忽视了傩文化的实质内涵和发展。随着德江社会文明发展,政府和高努力推动傩戏发展,但傩戏的社会需求在不断减少,傩戏观众几乎全是老人,年轻人寥寥无几。
3.1.1 傩戏文化与当代青少年的文化心理不相符合
在傩戏形成的最初阶段,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被人们逐步所接受。但随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降低,人们对傩戏的不接受,甚至排斥就不足为奇。尤其对青少年一代而言,网络游戏的吸引力远胜于傩戏,傩戏的表演内容和形式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无法吸引青少年身心特点和需求。
3.1.2 经济效益与傩文化传承相悖
德江儺戏传承与保护出现了一种错误的导向,保护与传承傩戏是为了提升当地经济收益。在支持形式上的傩戏表演,但缺乏对傩文化真谛的理解和宣传。导致许多青少年知道看到了傩戏,而不知傩戏的文化内涵。对傩戏传承人来说,傩戏是谋生的一种技艺,把傩戏当作一种赚钱的方式,而忽视了傩戏的文化本质。
3.2 青少年傩戏文化传承面对的问题
一是傩戏表演与民众生活、民风民俗的结合问题。二是多元文化冲击背景下的青少年对时尚娱乐文化的推崇,难以对傩戏表演文化产生兴趣;现有文化体制制约傩戏文化发展,地方文化人才流失。三是傩戏表演艺人的生存、温饱压力,艺术创作需要资金投入,傩戏表演的资金投入窘境严重。四是戏表演文化操作内容单一,傩戏表现方式粗疏。傩戏坛班受年老体衰、新从业人员艺业不精、人员不足因素制约,服饰、道具陈旧,以致“道场”过程吐字不清、唱腔不圆、动作草率等,其艺术性、观赏性、研究性等均已今非昔比。五是社会的关注力度不够,缺乏专业性傩戏研究机构。
4 对傩戏传承问题的建议对策
第一,鼓励家庭成员的傩戏文化传承,把傩戏文化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
第二,学校可以将傩戏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将傩戏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相结合。
第三,政府开展傩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强化傩戏文化研究,出版傩戏文化刊物,确保青少年更多途径了解傩戏文化。
第四,发挥新闻媒体对傩戏文的宣传作用,让青少年对傩戏文化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第五,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有关的公益设施,如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馆等,向青少年免费开放,让青少年能够多途径了解傩戏文化,加强对傩戏的专业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傩戏文化的保护,应该引入现代科技,利用好3D打印、AR和VR技术等现代技术,使传统非遗-傩戏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中“开自己之生面”的发展局面,适应新时代发展。非遗项目下的众创平台、“互联网+”以及O2O,更是改变之前的单一、死板方式变得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可以把傩戏设计到热门的游戏当之中,青少年一边玩游戏,一边了解傩戏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和喜欢傩戏。现代技术给非遗-傩戏文化全新视角,让广大青少年更喜闻乐见,让傩戏走进青少年日常生活,让傩戏走进高校,让傩戏不再神秘。
5 总结
傩戏的保护传承意义巨大,其较高的历史价值,丰富的表现形式,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保护并发扬傩戏文化,不仅要靠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傩戏的传承与发展在于青少年。曲目有情,人亦有钱情,听戏人入戏里,演戏人出戏中。傩戏曾经在巴山楚水之间生生不息,也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李登佳.德江傩堂戏观奇[N].贵州日报,2008-11-21
[2]陈岩.试析德江傩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湖南广播大学学报,2015(2).
[3]陈月娥.傩戏文化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10月第5期
作者简介
杨玉宏,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理论社会学与应用,宋金英等为贵州财经大学在校学生,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