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2019-11-11赵健美
赵健美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教育行业的发展。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也面临着新的改革。在培养人才方面应与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应重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创新,提高教学水平。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展开论述。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概念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时下火热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科学技术正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我国信息化时代必不可少的建设者。国家正大力推动“互联网+”时代的高职教改,以便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现在的高职计算机教学并未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还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
1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1.1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当下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出技能型人才,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一定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增加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同时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成长。
1.2 使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
既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又要优化实践过程。对于计算机课程而言,只有在全面学习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项实操技能,才能增强自身的职业素质。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和实操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互联网+”时代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行业。该技术与各行业并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在思维上影响了行业的发展,推动各个行业走上创新的道路。高职教育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与互联网有密切关系的课程,其中涉及到互联网知识与技能等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高职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技术等,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更新,高职教师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创新,以便与社会发展相同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让高职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师可运用多种形式对课程教材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法等方法,比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用案例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互联网时代,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进行创新,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3 “互联网+”时代高职计算机课程教改策略
3.1 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出职业技能扎实的应用型人才。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更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社会对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的高级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互联网蕴藏的巨大商机,纷纷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企业发展中。高职院校作为输送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重要源头,应当充分考虑到市场供需关系,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教育课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另外,高职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的现象,部分教学知识甚至与时代脱节。教师应当对课本内容进行调整,精简、优化繁琐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知识,同时,应当结合行业最新发展动向补充应用前景广阔的新知识,增加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培养综合素质突出的人才。
3.2 构建丰富的学习资源
1)微课资源。微课资源既可以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一般时长3-9分钟的微课视频,重点突出,内容简明。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具有较短的时间。对于微课资源来说,它在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辅助及课后复习巩固过程中均可以有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多通过微课视频的形式对教学中的某个教学环节和某个知识点进行充分展示,微课视频需要突出重点,内容简明扼要。
2)学习网站。掌握学习的方法是学习的重点。菜鸟教程学习网站提供了全面计算机课程基础教程,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例如:课前通过QQ群,指引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从而让课堂更加有效。掌握学习方法是学习的根本。引导学生对网站平台充分运用,通过已有的知识积极联系其他相关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将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有利于使学生经过不断的自主探究,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深度了解。
3)学习文档。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学习文档的形式将任务涉及的主要操作方法和基本概念向学生充分呈现。利用图表将学习文档中各个页面结构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呈现,通过思维导图对信息进行组织和整合,从而使学生实现对基本规则和概念的清晰认识。
3.3 以学生为主体
借助于明确的学习任务,重构学生的学习过程,利用QQ群提前布置任务,指引学生课前学习,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达到深度学习效果。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再把课外学习的成果,在课堂上交流探讨,形成有效合力,完成知識的建构。
3.4 设置合理化的课程内容
互联网时代背景在学校要能够根据专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在课程内容中首先要能够凸现核心课程内容,并将实践设置其中。在从业资格相关证书取消之前,很多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将有关考证的课程纳入其中,这样就导致学生仅仅具备理论知识,但是相对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此外,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此更好的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要能够包含其他国家的相关文化和礼仪。要能够设置管理类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信息收集、整合、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要能够增加计算机安全、应用等的课程,以此更好的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操作水平。
3.5 运用互联网实施翻转课堂对学习任务有效构建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状况,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构建,其中主要包括学习的关键流程和需要学习的任务等。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点,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老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积极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学习资源和查找阅读等方式,促进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1.2通过互联网将丰富的学习资源合理构建。每堂课的学习任务书需要将配套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全面提供,在“互联网+”背景下,对现有的设备和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得学习文档、学习网站及微课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构建,促进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全面实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当看到“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优势,明确教学目标,革新教学内容;引入项目教学法,丰富单一的教学模式;同时,应当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亚伦,柴争义.“互联网+”视域下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7):101-102.
[2]博艳萍.“互联网+”时代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策略探讨[J].数码世界,2019(06):225.
[3]冯文健,彭石燕.“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优化探讨[J].广西教育,2019(23):154-155.
[4]沈淑涛.“互联网+”背景下混合教学模式在西藏高校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2):5-6.
[5]陈兰.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J].科幻画报,2019(06):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