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顶山上的家园与梦想
2019-11-11吴永强
吴永强
见到刘嘉坤是一个春天。
这位九间棚村的灵魂人物,“精神领袖”,有着农民企业家的诸多共性:思维敏捷、乐观、敢闯、豁达,正是他和他带领下的村民,塑造了一个村庄的神话。他一手改造的九间棚村,一度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典范。
1984年,刘嘉坤担任村支书,开始了“架电、修路、引水、治山、种树”的大会战。上世纪80年代的这些创举,使九间棚一下子成为沂蒙人艰苦奋斗的一面旗帜。8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逾百万人前来学习九间棚人的创业精神;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以九间棚为原型的电影《沂蒙山人》在全国播映。
进入90年代,村庄工业化则是很多村庄接下来要走的一条路,九间棚同样是一个典型。
如今,在九间棚村,一个不大的空间里,你可以看到“原始社会”的生活面貌,也可以体会现代文明的变迁。30年前,这个不足300人的小山村,在贫瘠的山顶上修路、架电、治水,成为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今天,九间棚成为金银花产业的全国第一村,并成为风景秀丽、瓜果飘香的旅游风景区。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接见了刘嘉坤,对他在扶贫开发方面的工作予以肯定的同时,称九间棚村“虽地处偏远,但风景这边独好”。
提到九间棚,不得不提一个名字:李锦。
1989年,新华社记者李锦第一次来到九间棚村调研,写出长篇调查《九柱擎天》,得到中央领导批示。他首先提出的九间棚精神,作为沂蒙精神宣传的先声在全国传扬开来。30年来,李锦无数次登上九间棚,写过上百篇报道与论文。退休后,他还将自己的家安在了九间棚,把根扎在了九间棚。在刘嘉坤以及九间棚村村民的奋斗历程中,亦有李锦的奉献。
九间棚精神——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十六个字,字字珠玑,渗透着九间棚的光辉过去。它首先代表了在艰苦环境下,人与自然抗争的不懈精神,任何艰苦的环境,不能阻挡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这一点,又暗合了“愚公移山”这一伟大传统。完成了初步的创业之后,紧抓时代脉搏,踏着市场经济的大浪,再次成为创业典范,是九间棚给我们的新力量。
家园是什么?如同《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那些歌里唱的,沂蒙文化中,對家园的热爱早已深入骨髓。以什么样的方式热爱?与其同在,建设之,爱护之,守护之。
每到4月,九间棚所在的天宝山区,千树万树梨花开,生机盎然。到了秋天,又是山楂成熟的季节,山崮相连,草木葳蕤。当年,创业者披荆斩棘,硬生生从山上“杀出一条大道”;如今,后继者走下山崮,将一种精神远播四海,他们又回到山顶,建设美丽家园。
九间棚是沂蒙的象征,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