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群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9-11-11蔡洁桂超井辉孔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1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专业群高等职业教育

蔡洁 桂超 井辉 孔敏

摘要:文章阐述了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服务外包软件专业群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的历程。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实践,反映了学院“能力素质并重,智教实学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为学院加强内涵建设、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校企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259-02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初步研究与实践

我们自2006年开始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融入了微软认证证书的系列课程,并将认证过程嵌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变革了传统的教学生学习计算机工作原理。微软公司为合作院校提供了全系列认证课程师资培训,教师参加培训之后主动提出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

软件技术专业与南京安讯公司合作引入了移动通信工程师方向的专业,引入新专业课程10门,企业教学资源6门。2013年软件技术专业与中软国际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共建软件技术专业的质量管理方向和3G移动方向订单班。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学生学习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训课程。企业工程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授课,不但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技术能力,而且强化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增强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为了保障校企合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我们提出了“自己人”模式。首先,校企合作专业班级的学生入学就等同于企业的准员工,学校相当于给企业提供稳定的优质人力资源的基地,激发了合作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合作企业也成为学校专业培养的实习就业基地,成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培训的基地,成为教学改革的参谋之地,激发了学校对校企合作的强烈意愿。最后,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习与就业保障,学校为学生提供符合企业人才和岗位需求的专业教学保障,激发了学生报考该学校和合作专业的意愿。

二、“双主体”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对接产业链,全面支撑专业群建设

通过合作办学项目建设,面向ICT产业链上的企业信息化类行业需求,针对IP产品与设备生产企业、系统集成类行业,以及有信息化需求的各类企业中的“网络产品生产与测试、产品售前售后工程师”岗位需求,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专业技术领域拓展。面向ICT产业链上通信服务类行业需求,针对通信运营商及其工程企业,通信设计单位,设备供应商、通信设备工程公司、代通信网络运维公司等各类企业中的通信技术岗位需求,建设“移动通信技术”新专业。实现了ICT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动态对接,实践性教育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对接,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融合对接,充分形成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

(二)校企共建ICT人才培养体系

企业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结合自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人力资源需求,提供行业技术领域对口的岗位选择,与学院一起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由校企双方组织行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更新,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也应不断对其进行改进调整,与时俱进,实现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更新。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年度为时间节点进行更新,学校统一审定后,应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实施→更新→审核→再实施”为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机制。围绕学院“能力素质并重,智教实学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利用其行業领域优势,准确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根据行业标准及职业标准,定义岗位规范,并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与学校专任教师团队共同构建ICT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最后,校企共同制定实训教学的教学标准和考核标准,并实时针对企业技术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实训工程项目和内容。

(三)建立互兼互聘的混编式双师团队

合作企业组建派驻企业专家师资团队承担合作专业的教学管理、专业授课、职业素质辅导、实习和就业服务等工作。企业独具特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企业专家团队、专业讲师、项目讲师和职业导师组成。企业专家团队由具有多年项目经验和管理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组成,他们以讲座形式授课,使学生了解前沿的技术知识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优秀的企业专业培训讲师,具有较高的课程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课程的授课工作由他们承担。企业项目讲师一般是具有多年项目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他们负责指导学生完成综合实训,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企业职业导师指导每个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

在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学院制定相关政策机制支持混编双师团队建设,委派专任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积累企业工作经验,培养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专任教师可以把先进的理念、生产和管理方式引进学校。同时企业安排企业技术骨干、优秀企业培训讲师到学校任教,置换学院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培训。校内专任教师通过企业顶岗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企业技术骨干来校任教和校内教师互学互补,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四)依据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联合开展实训教学

将合作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成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专业课程来实施;另一条主线是职业素质能力培养,通过职业素质素养培训课程来实施。校企在联合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制定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训练融合了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和学院素质教育的优势,针对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学习和就业特征,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五)建设服务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源创新平台

校企整合資源共同组建“行业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由具备丰富职场经验的就业导师组成专职就业服务团队,为学生提供个性就业服务。同时,依托合作企业丰富的行业背景资源,专职就业团队将学生纳入产业链体系的专属就业通道中,为行业产业链相关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建立稳定可靠的就业通道。合作企业利用其在行业中的优势,与同行业不同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开展定制化培养,保证教学与就业的良好对接。人力资源服务不仅起到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职场生存的技能以及职业发展的方法。通过引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供行业内独特的职业素质教育,安排学生在行业内知名企业参加实习实训,培养真正符合产业发展需要,企业发展急需的行业人才。

三、总结与思考

基于合作办学项目,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教学过程与专业发展联动管理的“双主体”办学模式。实现管理模式、专业教学、人力资源服务、学生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创新。通过对人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企业在人才培养及业务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将加大对技术的研发及设备开发的投入,与校方展开更多合作,培养更多人才,最终形成“技术、设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三个同步发展。依托合作企业的强大技术实力,跟踪技术发展变化,及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确保专业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同步。合作企业提供主流硬件设备与相关软件,进行实验室建设和更新,确保实验设备更新与技术发展同步。校企共建工程应用型师资队伍,确保师资队伍技术水平、教学能力与技术发展的同步。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办学管理过程,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企业支撑,最终确保人才培养与技术发展的产业需求同步。

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反映了我院“能力素质并重,智教实学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积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基层岗位群,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断丰富信息化教育手段,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合作项目为我院加强内涵建设、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长生,侯雪梅.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49-51.

[2]周家领.深化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模式研究: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07):261-263.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模式专业群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校企合作模式在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呼和浩特高职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调研报告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