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学习童谣倾向性的研究

2019-11-11尹纳宇

教师·中 2019年9期
关键词:学习内容倾向性学习方式

尹纳宇

摘 要:童谣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教育功能,为此,作者选择儿童小M作为研究对象,以参与式观察者的身份进行了六个月的深入、纵向研究。在观察中发现,小M在学习童谣时,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且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地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童谣;倾向性;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102-02

童谣的真实美、自然美、形神美、情趣美等美学特征,决定了其不再仅仅是儿童的娱乐方式,更重要的是在娱乐中发挥教育功效,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童谣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线幼儿教师正将童谣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如利用童谣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生活、利用童谣鼓励幼儿自己吃饭。那么是否所有的童谣都适合教授给儿童呢?儿童在学习童谣时,是否具有倾向性呢?

一、学习内容的倾向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应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和性质。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生活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内容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相联系,这有利于引发学习者的共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龄前儿童可以运用象征性符号如词语等能力,但其语言发展正经历从“两个单词的句子”向“三词或四词组成的带一些语法的句子”转变。因此,根据小M的生理发展、学习能力等阶段性的特点,基本选择以3个字为一个意义节的童谣为主进行传授。当童谣过长时,则将其分解成2~3个意义完整的童谣小节进行传授。

在传授童谣的过程中发现,小M更乐意学习与其生活经验有关联的童谣。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生活是教育的来源”这一理论观点。

传授的童谣来源于两个部分。一类是经典的童谣,主要是从网络、童谣书上获取,这是主要来源途径。比如“下雨了,哗哗哗;打雷了,轰隆隆;刮风了,呼呼呼;小河流水哗啦啦;汽车响,嘀嘀嘀;飞机飞,嗡嗡嗡;宝宝笑,哈哈哈;拍拍手,叭叭叭。”这类童谣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小M能够获得直接经验的,如下雨、拍手的声音;其二是小M不能获得直接经验的,如“小肥猪,胖嘟嘟;吃饱饭,睡呼呼”。此外,传授的童谣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笔者的即兴创作,这类童谣直接来源于小M的生活。比如有一天和小M在散步时,一阵风吹来,路旁的小花迎风招展,大树岿然不动,小M跟笔者说:“小姨,你看花在跳舞嘞!”笔者在与小M交流为什么觉得“花在跳舞”后,编撰了一首即兴童谣教小M朗诵:“花儿红,花儿美,花儿迎风来跳舞;树儿高,树儿壮,树儿风里来站岗。”朗诵完成后,笔者再和小M一起认识花的颜色、花的种类等,强化小M对这一即兴童谣的认识。

通过对比发现,无论哪一类童谣,但凡与小M的实际生活有所联系时,小M不仅会更乐意学习,而且学习的效果也更好。

另外,临时编撰的童谣,是根据与小M在生活中的对话进行创作的。对于这类的童谣,小M不仅学习速度很快,而且识记的程度比较牢固,间隔两周再次重复时,小M都能在两次提醒下复述完整的童谣,并描述出当时的情境。由此可见,无论是经典童谣,还是临时编撰的童谣,都需要与生活相关联,才能激发起小M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式的倾向

分析现阶段教学效果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互动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也就是说,互动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有效的凸显,学习者的参与度能够有效提高。在童谣的传授过程中,双向互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童谣的传授方式上。

根据童谣的内容及获取的资源情况,在传授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两种方式教授童谣。

第一种是在童谣传授过程中,笔者与小M有双向互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传授角色的相互转换,在学习伴有动作的新童谣后,让小M扮演动作的发出者,与笔者进行互动;其二是语言上的对话和交流,在传授中与小M用对话、实际体验等形式探讨童谣所代表的意思。如手指歌,“大拇哥(摸着小M的大手指),二拇哥(摸着小M的食指),三中楼(摸着小M的中指),四小弟(摸著小M的无名指),小妞妞(摸着小M的小指),爬呀爬呀爬上山(食指和中指做走路状,从小M的手心爬到肩膀处),耳朵听听(点耳朵做听的动作),眼睛看看(点眼睛做看的动作),鼻子闻闻(点鼻子做闻的动作),嘴巴尝尝(点嘴巴做尝的动作),咯吱一下(做挠痒状伸到小M的胳肢窝下)。”在这首童谣的学习中,让小M摸着笔者的手进行内容复述,并且通过“蒙眼实验”“味道(白糖和食盐)品鉴实验”等,让小M亲身体会童谣中的意思,知晓“眼睛的功能是看物体”“嘴巴才能品尝味道”。在这类童谣的学习中,小M的学习兴趣较高,学习的时间也持续较长。

第二种是童谣的学习中互动较为欠缺,表现在两种形式的童谣传授。其一是来自经典童谣中的纯童谣学习。在此过程中,以传统的“领读—跟读”的形式带领小M进行学习。比如童谣“大黄狗,汪汪汪,主人回来它不叫,小偷进门它就咬”。这类童谣除却语言发音外,基本没有附加其他方面刺激,而且小M获得直接经验的可能性也较低,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分心较为明显、注意力较难集中的现象。其二是视频类童谣的学习,比如“文明中国礼”这一皮影动画中的童谣。相较于上述的纯童谣,这类的童谣生动有趣、形象简洁,能够让小M获得喜悦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因此对小M的吸引力较强。

以小M学习童谣一周后的效果为依据,通过对比发现,在双向互动中所学童谣的辨识度最高、清晰度最好,能够纠正笔者在童谣朗诵中的故意犯错,如“耳朵看看”。在没有互动的两类童谣中,视频类童谣的学习效果要优于纯童谣。即在没有互动的过程中,增加感官的刺激,可以提升小M的学习效果。

三、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其目的在于引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产生和展开。童谣的传授是广义的教学,自然也就包括了促进小M学习行为的养成这一目的。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小M的学习行为逐渐形成,学习时间也在逐渐延长。

当个体形成了关于学习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时,个体学习习惯也就养成了。定时学习是学习习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定时学习,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天必须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二是到了该学习的时候马上学习。因此,为了培养小M的学习习惯,笔者在传授童谣时制定了固定的时间让小M来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在周一到周五有四次固定传授时间,时间段分别为9:40—9:50、15:30—15:40、18:30—18:40、20:30—20:40。由于周末是小M与父母的亲子时间,因此在时间安排上仅规定了两次固定的传授时间,分别为18:50—19:00、20:30—20:40,但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笔者会在早晨、下午相应地与小M互动练习童谣。

经过观察发现,在学习的第一个月时,固定的学习时间并没有达到设定的目的,小M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会因为到了固定时间,就能主动地与笔者一起学习、练习童谣。他往往是根据情绪状态来确定是否参与到这一学习过程。在小M心情愉悦时,他学习的主动性会较高,而且也不局限于10分钟的学习时间。

但随着学习时间的累计,小M对应该在固定的时间学习童谣的认知逐渐清晰,时间段内的学习质量也有所提升。在邻近固定学习时间段的时候,他能提醒自己已经到了学习时间;当学习的闹钟铃响时,他能放下手中玩具与传授者学习童谣;在时间段内,他能夠克制自己,延长学习时间,稳定在7分钟左右。

此外,在其他时间里,应景地将童谣融入,有助于提高小M的学习兴趣,还利于促进其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在节日中将以此节日为主题的童谣传授给小M,“中秋节,月儿圆。大家一起来赏月。一家人,团团坐。吃起月饼香喷喷”。再比如洗澡的时候会教授如下内容,“清清水,哗啦啦。肥皂泡,白花花。小毛巾,擦呀擦。爱清洁,好娃娃”。

参考文献:

[1]蔡根畅,刘玉亭.童谣的美学特征与教育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2(3):61-63.

[2]孙丽娟.童谣: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一剂良方[J].教育科研论坛,2010(6):54.

[3]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4]丹尼斯·博伊德,海伦·比. 儿童发展心理学[M].夏卫萍,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135,389-391.

[5]张 荔,朱陆莉.在课堂互动中强化教学效果及拓展学生能力[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6-89.

[6]向葵花,陈佑清.聚焦学习行为:教学论研究的视域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30-35.

[7]范 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8]吴慧慧.优化教学奶酪之童谣——幼儿园民间童谣运用的策略[J].教育艺术,2019(2):59.

[9]王丹霞.客家童谣融入幼儿教育的策略初探[J].少男少女,2018,2(33):93-94.

[10]方燕勤.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引入民间童谣[J].文教资料,2019(3):57-58.

[11]蔡根畅.民间童谣当代教育价值研究 ——以浙江童谣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1):57-62.

[12]刘  齐.民国时期童谣教育价值的重塑[J].教育学报,2018,14(5):109-118.

猜你喜欢

学习内容倾向性学习方式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阿舍勒铜矿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
运用“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和谐快乐课堂
基于“自能”理念,促进学生成长
关于医患冲突报道的倾向性分析——以“湘潭产妇死亡案”为例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一种面向博客群的主题倾向性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