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叙事视阈下二语习得者主体性变化的个案研究

2019-11-11江利华江慧玲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高原期二语习得思辨能力

江利华 江慧玲

【摘 要】本文基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框架,运用访谈录音、个人日志、回顾追溯等质性研究方法,考察并记录一名英语专业优秀学生历时4个月的口语学习过程,研究其在学习主体性、口语活动、对口语学习本质的认识、口语产出质量等方面的逐渐变化,指出以往学习经历及新的调节工具(mediational means)在提高语音语感、语言思辨能力及突破口语学习高原期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  二语习得  主体性  高原期  调节工具  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151-04

教育叙事,有些学者称为叙事研究(narrative research)、叙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叙事课题(narrative study)等,是近20年来二语习得领域广为接受和应用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以教学实践者为研究本体,以教育经验和现象为考察对象,以现场工作、田野考察、口述史、个人日志、访谈、录音、书信、文献等为经验资源,以故事为载体,从中理解和重构经验意义,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学者Clandinin与Connelly开始教育叙事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内的教育叙事研究得力于华东师范大学丁刚教授的推介践行,他被认为是国内最早译介和实践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学者,由其主编于2001年推出的集刊《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是中国教育叙事研究的开端之作。基于中国知网(CNKI),以“教育叙事研究”为篇名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检索,结果显示2004至2014年间发表的教育叙事研究论文共326篇,其中2004年6篇,2014年36篇。由此可见,叙事探究正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核心学术话语方式。

在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框架下,本研究在一所大学的自然环境中展开,考察并记录一名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在历时4个月(2016年3月至2016年6月)的口语学习过程,在学习主体性、口语活动、对口语学习本质的认识、口语产出质量等方面的逐渐变化。并依此探讨学习者提高英语口语的复杂过程及其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变化与认知变化之间的动态关系,揭示以往学习经历及新的调节工具(mediational means)在提高该生语音语感、语言思辨能力及突破口语学习高原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研究采取多种资料收集手段,主要包括对研究对象在学期初、期中和期末进行的访谈,研究对象的回顾追溯、课后录音、学习日志以及研究者的现场观察和笔记等质性研究方法。

一、学习者背景介绍

陈是一名大三的英语专业学生,目前已通过CET-4、CET-6和TEM-4,正准备报考TEM-8。第一次访谈中(3月6号),陈自述从小对英语“有极大的兴趣”,“中小学阶段所有科目中,英语成绩是最好的,一直担任班级的英语课代表”,“特别喜欢口语,经常朗读并背诵英语美文”。据了解,在各项专业技能中,陈的口语能力尤其突出,已获第三届全国英语口语测评大赛(NSEC)大学生英语专业组二等奖、第二十一届中国日报社“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广西区决赛一等奖等国家级、省级口语比赛大奖。

二、主体性(agency)变化—— 从信念到行动

在讨论主体性概念的时候,Wertsch(1993)认为主体性可以被宽泛地界定为个体在社会文化环境调节作用下行动的能力或潜力。它并不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特点或特性,而是在社会活动中不断构建、转化的。主体性同思维一样,“延伸到身体之外”(extends beyond the skin)。主体性的存在与变化与个体所进行的社会活动以及所使用的调节工具互为依存、相互构建。需要指出的是,主体性是个中性概念,不是或有或无的,这里强调的是它的建构和变化。

陈的主体性变化贯穿了整个学期。他在学习日志(3月8号)中写道:“进入大学后,我的英语学习遇到了新挑战。尽管我的中学英语基础比较好,但是中学英语学习的重点是词汇和语法,不重视口语交际。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课堂学习几乎是围着高考指挥棒,课后又没有使用英语的环境,所以口语和书面语能力都比较差,不能用英语很好地表达自己。一般的情景会话还能应付,遇到深一点的话题就展开不了,总觉得知识储备不够,词汇量跟不上,思维也慢,而且容易紧张,缺乏信心。”从这段表述来看,尽管取得了一系列口语大赛佳绩,陈并没有骄傲自满和盲目乐观,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自己的短板,距离预期目标还有相当差距。为了了解陈对口语重要性的认识和计划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学期中期笔者特意就这两个话题对他进行了一次课后录音訪谈(4月26号):

我:在英语的各项技能中,你是怎么看待口语的重要性?

陈:呃,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而语言的最大功能就是交际。口语是最常用的语言交际形式之一,我认为说一口准确、流利的英语是英语学习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书面表达能力也重要,但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使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更多,所以口语更重要。

我:你已经取得了很多口语竞赛的好成绩。下一步,你希望自己的口语能力在哪些方面取得新突破?

陈:自从获得全国英语口语测评大赛二等奖以后,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的口语水平不进反退,甚至怀疑是不是进入了口语学习的高原期。比如有时我太注重口语的流畅性而忽略了准确性,经常犯一些明显的语法错误;语言不够丰富,经常重复使用一些常用词汇;语言缺乏逻辑性,有时表达得很凌乱;内容缺乏思辨性,常常是就事论事,无法就某个话题进行深刻论述;知识储备不够丰富,缺乏有力的数据和事例支撑观点……这些问题时刻困扰着我,阻碍了口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帮助。

这段表述非常明显地反映陈作为语言学习者的主体性体征。陈以一个二语习得研究者的身份来审视自己的口语能力的发展,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比如他提到的口语的交际功能、流利度和准确性的二维评价、思辨能力、丰富性和逻辑性原则、口语学习的高原期等,这些都是二语习得,特别是口语能力训练和提高时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陈一直在思索、探究,有时也感到困惑和迷惘,不过他还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会因为说了一句语法错误很明显的句子而感到羞愧,不过那也是个学习的过程……我时常想起口译老师针对口语准确性方面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受过良好正式教育的美国人是不会满口语法错误的。在日常口语方面,我时常会在表意的同时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正式演讲还好,平日交流便有些不够严谨。今后这方面我需要在张口前先在大脑里检查一下这样说对不对,如果不对那要怎样说。从上学期开始我时常看一些美国电视台新闻直播,或者像那个presidential debate,或者一些話题讨论。我注意到他们的语言表达在句式句型方面特别丰富,每当听懂某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之后,我都会下意识地去解读一下它的句型与语法结构,再去尝试模仿。我发现这是很有用的,我会坚持下去,继续通过看新闻、听广播的方式来提升口语的流利度与准确性。”(5月10日)

陈在学习日志中客观分析了口语表达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去提升口语流利度和准确性,这是他主体性另一方面的体现——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并在这个过程中磨炼耐心与毅力。针对培养语言思辨能力的问题,陈是这样思考的(5月12日):“个人觉得在这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弱,常常是通过老师所教授的不同层面和角度去解析问题,自己的观点和视野都比较片面、狭隘。像谈及环境问题,就是从个人层面及社会集体层面。不过我发现像这样的办法有时并没用,尤其是当所有的参赛选手基本上是被在同一个模式下培育出来的,所以如果想出类拔萃,我感到需要更多的东西,然而我却不知道要怎么做……我知道多看书确实会有帮助,但正如一句中国古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觉得实际经历是一个很好的帮助理解事物的方式。举个例子: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兼过职,没有体验过靠自己双手挣到钱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当有一次演讲被问及关于学生兼职利弊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仅有老师同学们课堂上讨论过的利弊优劣。直到那次我去学校商业街的一家餐馆兼职了一段时间,挣了一百块钱,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滋味,对课堂上的观点有了自己更深的理解。我喜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社会实践来丰富自己的见识,增强对提高语言思辨能力的感性认识……”

三、采用新的调节工具带来的学习方法及情感因素变化

研究表明,二语习得普遍存在学习僵化(fossilization)。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由于学习者不了解它的规律,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其实,高原期是学习过程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里,学习者经历了前期知识和技能的快速发展,将遇到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原有的习得机制出现退化,语言可塑性大大减弱,语言学习整体上进入一种停滞状态。但只要学习者从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方面坚持探索、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克服“高原现象”,使语言学习进入一个快速提高的新阶段。

认识到自己的口语学习似乎进入了“高原期”,陈一方面创造机会通过多说提高口语,另一方面尝试系统地运用其他学习策略,并将这些学习活动与口语提高相联系。例如,他在日志中明确提到通过看美国电影电视和学唱英文歌曲来提高自己的听力和口语(6月8日):“去年暑假我在家看了几十部美剧,基本上每晚一部。看美剧或许在学术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但在帮助了解欧美国家政治历史、人文风俗方面却令我受益匪浅,像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社交礼仪、酒吧文化、同性权益斗争等,提高了我在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再加上本人比较喜欢音乐,从高中开始就经常抄下那些自己喜欢的英文歌词轻声学唱,这对我提高口语起到很大作用。通过模仿歌手的发音,我增强了语感,在语音语调方面也受益匪浅。最近我学会了如何将视频文件转换为音频文件,这样我就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美剧片段做成音频格式,方便课后反复听、模仿、练习。”

当陈体会到英文歌曲和美剧对自己口语学习的帮助时,它们便成为促进其口语能力提高的调节工具。临近期末的一次访谈中(6月25日),陈重点谈了这个学期来坚持参加“3E”(English for Everybody Every day)活动的感受,体现了新的调节工具使他在口语学习方法及情感因素方面产生的变化:

我:最近在提高口语方面你有什么新的学习方法吗?

陈:哦,是的,我每天中午都去参加“3E”活动。

我:“3E”?是一名外教老师每天中午在休闲吧组织的、类似“英语角”一样的口语练习活动吗?

陈:是的。“3E”是English for Everybody Every day的缩写,意思是“每人每天说英语”。这是一种发动和鼓励大家开口说英语的活动。其实,我原来对英语角之类的活动有一种抵触心理,总觉得这种活动形式多于内容,对自己的帮助不大。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学校一位美籍外教老师组织的“3E”活动,对我触动很大,从此我就爱上它了。现在每天中午都去参加活动,还发动班上几个口语较好的同学一起去。

我:很好。你认为这种活动对你提高口语有什么特别的帮助吗?

陈:帮助非常大。首先,活动的目的性很强,专门针对口语练习,活动过程中每个人自始至终必须全部说英语,这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其次,活动内容都非常丰富。外教老师每次都准备一个口语练习的主题,主题范围很广,从个人爱好到东西方文化差异,但大部分主题都和青年大学生相关,比如上周大家讨论了一个主题:你如何看待网恋?这样的话题很接地气,容易引导大家参与,上次的讨论就很热烈。

我:是吗?活动组织成功吗?有没有不愿意开口说的同学呢?外教老师会不会一言堂,把口语练习变成听力练习呢?

陈:不会。第一次活动课上外教老师就强调说这是口语练习活动,每个到场的人都要开口说。他组织活动的方式很特别:一般是先给出话题,然后在白板上给出几个关键词,然后给3~5分钟让我们头脑风暴(brainstorm)、列提纲,接下来就是每个到场的人依次发言。学生发言过程中他不会打断,只是记录下一些比较精彩的观点和明显的语言错误,最后他再针对性地点评和总结,主要是启发观点,有时也特意纠正大家口语表述中的词汇和语法错误,还有一些语用方面的知识。这种模式类似于即兴演讲,开始觉得压力比较大,慢慢就习惯了。大家都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觉得中午这一个多小时过得特别快。

我:看来,你的收获挺大。

陈:是啊。通过这种活动,我既锻炼了英语口语和思维能力,提高了语言文化知识,又培养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现在,由于参加活动的同学越来越多,外教老師让我和几个口语较好的同学做“小导师”,开展小组口语练习。每次我都认真组织,乐此不疲,因为我觉得像那位外教老师那样,不计报酬,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同学练习提高口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正如他说的: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通过你们来参加活动的同学,回到宿舍、回到班级去组织开展类似的活动,共同营造一个英语口语学习的氛围,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次访谈记录了陈利用参加外教的口语活动作为新的调节工具来提高自己口语水平的学习经历,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伴随着新的调节工具的运用,陈对口语学习本质的认识开始有了变化。6月26日的日志记载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以前练习口语的时候,更多关注语言形式、准确性以及词汇的积累,现在看来这些还远远不够。回顾前几次参加的演讲大赛,发现自己的演讲内容有一个通病,即举的例子太笼统、空泛,缺乏足够说服力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即使你的口语再流利,但如果缺乏内容和思辨性,口语输出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如何丰富口语内容以及提高语言的思辨能力?他是这样思考的:“最近为了准备每天中午的‘3E口语活动,我扩大了课后阅读量,《英语学习》、《看天下》(中文版)、《中国日报》(英文版)等都是我喜爱的读物,特别是China Daily这份英文报纸,内容丰富,视野开阔,词汇量大,时代感强,非常有利于我积累演讲和口语练习的素材,我一定要坚持每天读一点。”另外,他还认真思考了写作和口语的关系:“写作和口语都属于语言输出,只不过是表达方式不一样。以前不重视写作,认为书面语太正式,平常用的机会也少。这个学期我加强了写作训练,除了老师布置的单元写作任务,我每周坚持用英语写一篇小作文,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一篇读后感,也可以是记叙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或是写一篇专8考试模拟作文。写作过程中,除了谋篇布局外,我更注重训练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收集和积累有用的观点和论据。语言层面上,我更多关注语法知识的运用和遣词造句,尽量避免语法错误,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用词方面,我尝试使用近期阅读过程中学得的生词,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学会用不同的形式去表达相同的内容,避免重复使用某个词汇,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注意积累和使用一些常用语和习惯用语,这样才能比较地道地用英语表达……”

一个学期来,陈在提高口语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自我调节,认识到口语和其他技能之间的关系,自觉使用阅读、写作作为新的调节工具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开始练习用英语去思考问题。对于自己口语产出质量的提高,陈在日志中运用元认知策略来进行评价(6月30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发现自己的口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无论是课堂发言,还是参加‘3E活动,还有和老师同学以及外教的交流中,我觉得自己的口语表达内容更丰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进一步提高。思路越来越连贯,很多场合都觉得有话可说了。词汇的驾驭能力也得到提高,能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词块来表达完整的意思。同时,增强了语法敏感性,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我所犯的语法错误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原来我看到某个话题时,总是先用中文构思和表达大意,然后转换成英文,翻译腔很浓,中文痕迹明显。现在基本上不需要这个翻译环节了,可以直接用英语去组织观点和语言了,而且表述得更流畅、更地道。Practice makes perfect。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我要坚持下去。”

任何一种新的调节工具的使用,或者现有调节工具的改造,都将为所调节的活动带来本质上的变化。陈的英语口语学习一直在发生着本质上的转变,而主动寻求和使用新的调节工具本身亦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标志,意味着更高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获得。其实,这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发展过程。在讨论“内化”(internalization)概念时,Williams M.区分了两种内化:“掌握技巧的内化”(internalization as mastery)以及“真正转换为己有的内化”(internalization as appropriation)。前者是指掌握如何熟练地使用某种调节工具,而后者是指“将属于别人的东西内化为己有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陈也许距离真正熟练掌握英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他已经在试图将英语真正吸收为自己语言系统的一部分,即不仅知道如何说出符合语言规则的句子,并且能够用所学的英语进行思维,使英语真正成为调节工具而将其内化,所以他的口语提高过程本身已经成为他作为人成长的一部分,与其口语能力提高相伴随的是其自我认知调节能力的提高、文化视野的拓展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讨论

长久以来,由于对实证范式的过于强调,多数外语教师陷入研究的困惑之中,导致原本自身擅长的叙事研究方法,如教学对象的描述与观察、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记录、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等质性研究方法严重缺失。其实,教育作为一种特定多元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结构的复杂开放系统,在方法论上排斥单一性,推崇包容性和多元性。因此,教育叙事研究以其阐释学、现象学以及认识论的理论取向,关注教学中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必将与科学研究在研究方法范畴里“相伴共生,相互促进”,在二语习得与外语教育研究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案例研究通过教育叙事的方法,考察并记录了一名英语专业优秀学生提高英语口语的复杂过程及其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变化与认知变化之间的动态关系,揭示了以往学习经历及新的调节工具在提高该生口语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同仁通过教育叙事来关注和研究二语习得领域中学习者主体性变化这一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Clandinin D J &Connelly F M.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2000

[2]Trahar S.Travelling in the borderlands or a story of not quite fitting in [A].In Trahar 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Narrative Inquiry [C].Philade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2011:1-13

[3]Wertsch,J.V.Mind as action.New York,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336-356

[4]Williams M & Burden R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53-55

[5]Webster L.& Mertova P.Using Narrative Inquiry as a Research Method:An Introduction to Using Critical Event Narrative Analysis in Research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M].New York:Routledge,2007:1-5

[6]丁剛.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黄泽火.语际语及其僵化现象[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

[8]陈亚平.“二年级现象”的心理学解释及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4)

[9]桂诗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48-50

[10]王枬.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推广及争辩[J].教育研究,2006(10)

[11]张琼,张广君.教育叙事研究在中国:成就、问题、影响与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2(4)

【基金项目】2017广西“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翻转课堂在《西方旅行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7C468);桂林旅游学院校级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改革项目“翻转课堂在《西方旅行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7JGB003);2018桂林旅游学院教学改革建设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旅游院校英语专业《西方旅行文学选读》课程建设研究”(2018XJJGA005)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利华(1968— ),男,安徽黟县人,硕士,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江慧玲(1987— ),女,安徽黟县人,硕士,江西省浮梁县第一中学教师,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学法、二语习得。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高原期二语习得思辨能力
第二次成长:从“高原期”突围
大学英语写作思辨教学策略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四步法”巧解教师专业成长“高原期”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