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三纵三横”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2019-11-11黄维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

黄维

【摘 要】本文分析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连贯性”程度不深、环境“协同化”程度不高、对象“主体性”地位不明显等问题,提出实施“三纵三横”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即针对高职院校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这三个阶段,对应完善课程教育、实践教育和育人环境这三大平台,提升育人的效果,论述该模式的实践启示:完善网络平台保障,加大“线上线下”教育相整合;完善师资力量保障,推进导师聘用“校内+校外”相结合;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思想统一。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职院校  “三纵三横”  创新创业教育  实践  网络平台  组织领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034-04

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基地,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国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仍有短板,存在起步较晚、育人意识不强、经费短缺、社会支持环境缺位等问题,开展针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思想,形成推动全体教师、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格局,对于全面落实落细国家创业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增强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连贯性”程度不深。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较为理想的状态是:高职学生刚进入校园开始接触校园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对创新和创业有直观的感性认识,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开始尝试创新甚至进行项目的孵化,借助实训和实习等阶段进一步完善对项目的构思,最终开展创新或创业。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入学阶段,学生未能得到很好的创新创业熏陶,不能有效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在体验阶段,没有得到较为深入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没能将专业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阶段,要么得不到很好的理论指导,要么得不到较好的资金支持,创业实践不能得到很好的转化。创新创业教育不够连贯,阶段性教育特征依舊比较明显,无法形成“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实践操作”的教育过程。

(二)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协同化”程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集合多方平台和力量相互完成的工作,需要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实践平台、育人环境、保障系统来支撑,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各个体系和平台本身尚未完善,比如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现象明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的融合度不高;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三重三轻”,即重讲授轻辅导,重形式轻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结合学生特点,无法点燃学生兴趣;实践教育以讲座和报告为主,缺乏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在解决创业实践中的困难时乏力,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薄弱等。

(三)创新创业教育对象“主体性”地位不明显。创新创业的对象是大学生,主角也是大学生,在有效保障创新创业条件和环境的前提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态度是直接决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仅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与其他专业类似的一门课程,当作一种活动或者一份任务,以通过考试为目的,仍固守传统的择业观,主观意识上排斥创新创业教育,以上意识极大动摇了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三纵三横”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三纵三横”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针对学生所处的阶段,对应开展相应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环境熏陶,最终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三纵三横”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具体如下:

1.因“时”施教,创新创业教育伴随高职教育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连贯性的过程,本模式的特点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细分为培育阶段、体验阶段和实践阶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高职教育的全过程,这样的安排首先符合人对事物的接受过程,即从感性到理性、从表面到里面、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有利于增强教育的效果;其次符合创新创业的步骤,即从通识知识的猎取到专业探索的深入,从单打独斗的开展到群策群力的实施,从创意和点子的构思到创业项目的落地的孵化,有助于提高创业成功率。

2.因“势”施教,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利用校内外资源。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打独斗的过程,更是一种资源整合的过程,本模式的特点在于能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增强创新创业的效果,比如在实践教育阶段利用“线上”的创新创业案例作为补充;在体验活动环节有效发挥“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的力量,营造校园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在实践环节利用政府资源和社会的力量,为创业成果的落地保驾护航,打通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3.因“需”施教,创新创业教育充分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创新创业的主体是学生,本模式的特点是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首先是借助思政教育反复性和导向性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潜能以及除了就业外的其他选择;其次是借助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并结合实习实训中技能的操作和实践,增强个人信心和参与的主观意愿。

(二)高职院校“三纵三横”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涉及高职教育多个环节。纵向而言,包括大学一年级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阶段、大学二年级的项目和竞赛的体验,大学三年级的项目孵化和实践等;横向而言,包括课程教育、实践教育、育人环境的营造等。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开展相应的教学,做到因序施教、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具体见表1所示。

1.完善理论教育平台。具体如下:

(1)强化通识教育,丰富“第一课堂”开展形式。课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能有效解答“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创新创业与我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对大一新生创新创业意识起到很好的启蒙和培育作用。高职院校需构建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创新创业必修课程、选修课(含网络课)、各专业综合技能培训课程;鼓励辅导员开设创业相关的选修课、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入学教育环节中,激发新生的创业意识;建设和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比如在讲授创业基础课程中,可将授课内容分为创新思维培养、创业团队管理等模块,将学生分为助教组、娱乐组等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式教学,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2)强化分类教育,注重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大学二年级课程的特点是由通识教育转向专业教育,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和深入。要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可以把创新创业课程适当融入通识通修课程、技术平台课程、专项能力课程中,鼓励专业教师开发本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无缝对接,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个性化创新创业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师生爱好进行深度融合;组建“专业教师+创业导师”科研团队,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和授课讲课中,将两者的知识和思路进行交叉,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社会成功企业家或优秀校友代表举办讲座,引入一些时代前沿的互联网变革等的思考,为学生提供一些创新的思维和创业源泉,满足学生对市场前沿了解的需求;组建专业相关的社团和开展活动。比如创办创新报告团、创业精英班等,定期举办科技成果展和头脑风暴等,树立标杆和榜样,分享成果和经验,凝聚精英和人才。

(3)强化技能实务,注重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大学三年级学生需要参加校内外的实习实训,为步入社会打下实践基础。这个阶段的创新创业课程要以实践技能为主,为学生提供“入职岗前培训”般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社会搭台,学生展示,企业家引导的模式,细化校企合作的规定和要求,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充分开展实習实训前的动员和培训,建立“师徒制”,建立学生与企业家一对一的链接关系,为学生掌握创新技巧和思路奠定基础;规范实习实训的方法和途径,设置“数控创新实训手册”“市场营销实训手册”等,固化技能实务;进一步明确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要求和指引,细化实习报告和总结的要求,融入创新思维和创业思路。通过“政校企”联动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强化融合,比如医学专业学校与相关医疗企业结合,机械专业学校与设备制造企业打造专业性较强的特色实训平台。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不断优化理论教育平台,将就业与创业教研室一分为二,单设创新创业教研室1个、创新创业团队5支,培养高校创新创业导师20余人,组织编制校本教材,积极推进创业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混改和网络课程全覆盖,有效促进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融合,效果显著,在2018年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得自治区级一等奖等30项。

2.完善实践教育平台。具体如下:

(1)利用“线上”网络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案例研究。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具体开展没有直观认识,高校需要提供创新创业案例这个“葫芦”,让学生由案例反推实践,由案例举一反三形成实践思路,降低入门的门槛,最终实现“依葫芦画瓢”的目的,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可借助互联网资源,利用慕课等开放课程,比如借助较有影响力的上海大学“大国方略”和“创业人生”系列课程,引入典型的创新创业案例,通过剖析形成经验积累;搭建本校案例资源库。将本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参加历届“互联网+”获奖项目,以及各位专业竞赛中较高质量的创意项目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结合本校特色的创业案例,并对项目运作经验进行传承、积累和沉淀,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创业文化和特色。

(2)利用“线下”社团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体验。学生社团是极富活力的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因专业和兴趣相近相聚一起,为创新创业活动体验提供载体。大学二年级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创新创业教育案例有一定的认知。要重视学生社团的纽带作用,依靠学生科协、创新协会等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科学文化艺术节等交流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汇聚创新创业人才。可依托成立创新创业相关社团,比如市场营销、电气电子和机械设计等专业协会,具体负责各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学术讲座的开展,负责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各类科技创新专题竞赛,推动大赛的实施,提供体验的平台。

(3)利用“双创”基地场所,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只脚已经踏入社会,有部分的创业环节也走出教室和实验室,迈向社会。学生创业项目是否成功,是否具有可行和推广,由市场说了算,市场是检验实践项目的唯一标准,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孵化园等“双创”平台,形成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接受社会和市场检验的“试金石”,打通通往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创业成功率。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为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着重为创业项目团队提供社会化的运作环境和身临其境的创业体验,鼓励创业项目融入市场;以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的方式搭建“校地合作”实践基地,根据学校所处位置与当地政府的发展相结合形成特色项目,充分整合地方的经济和政策资源与高校的智力和人才资源,极大提升创业实践的针对性。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不断优化实践教育平台,营造信息化校园环境,学校被列入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名单,并与知名企业开展产教融合项目,通过大数据中心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和应用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区赛银奖4项、铜奖4项,获得崇左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3.完善育人环境平台。具体如下:

(1)借助思政教育等课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和动力,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力量,借助思政课和日常管理等契机,在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中弘扬创新创业的理念和人生态度。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创新创业与就业的关系,辩证看待创新创业对人生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职业观;通过创业就业课,引导学生科学分析周边资源和环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创业的成败,既不会过度盲目乐观,也不会妄自菲薄,享受创新创业带来的喜悦和乐趣,最终由内到外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借助“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学校创新创业氛围。积极鼓励,重点推荐大学二年级学生参与到各类“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中。这些是结合专业特点而形成的、融合创新创业理念的特色活动,比如针对电气工程专业举办“电气节”活动、针对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举办“虚拟炒股大赛”比赛等,精心打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和“创意设计大赛”等项目,打造融合创新创业的校园活动的品牌,营造校园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生活和学习场所,比如在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定期展出创新创业相关信息。宣传的内容包括创新创业成功的社会典型代表简介、成功校友的创业经历、全国和地方创新创业赛事和相关讲座信息;利用新媒体网络提升受众群体,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定期推送一些科技动态和创业典型,打造一条“微信+微博+QQ群”的网络通道,提高信息宣传的有效性。

(3)借助政府社会力量,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创业成功率和成果转化率是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标准,也侧面反映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优良,大学三年级学生所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相对最成熟、落地可能性最大,高校应更加重视对其成果的转化。高校应与地方政府、企业结合,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比如,为创业大学生集中提供创业辅导、价格低廉的办公场所、政策咨询、企业登记注册、会计税务协助、商务融资及各类扶持资金申请等方面“一站式”服务;加大对校友资源的利用,借助校友在各行各业的渠道和经验,开展技术输出、校企合作和成果转化等服务;加大对创业群体知识产权扶持,建立健全创业知识产权辅导制度,积极打造专利创业孵化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以创业帶动就业;鼓励师生开展发明创造研究,打造学科群和科研团队,探索理论成果与实践研究的转化机制。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教育平台。目前与5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双建、双聘、双研、双训”的校企合作机制,建成先进制造及智能制造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心、冶金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已打造广西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三、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三纵三横”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启示

一种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既要讲针对性,也要讲全局观;既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也要讲究政策和保障;既要分阶段分重点施教,也要全天候全覆盖开展,形成人人参与、时时参与、处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局面。在有序推进“三纵三横”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需重点做好以下三大保障工作。

(一)完善网络平台保障,加大“线上线下”教育相整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既是一种营销的模式,也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教学过程。要出台制度鼓励教师开设网路课程,推出一些“明星课程”形成带头引领;要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展示自我,有效推进知识分享环境的形成,使得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获益;强化线上课程服务的质量,引导学生进行线上的观察、学习和模仿,再结合线下实训和创业基地的动手实践,加之市场的检验,以此提升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强化研究和服务,打造科学和完善的线上线下教育体系,并不断完善教育方案的可行性,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二)完善师资力量保障,推进导师聘用“校内+校外”相结合。创新创业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首先要重点培养校内导师,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探索导师的联合机制,比如 “专业教师+辅导员”和“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联合指导,这样既能减缓导师非专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结合,又能形成学科的交叉,丰富创新思路。其次引入校外企业人士、优秀校友等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形成导师的流动聘任机制,探索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优化导师队伍的结构。

(三)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思想统一。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应成立由学院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的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建立由创新创业学院或教务部门牵头,团委、学工、招生就业处、科技处等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协调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形成以高校为中心的服务指导机构;聘请校外专家作为技术顾问,聘请企业人士作为创业导师,明确委员会的制度和章程,明确成员的分工和职称,不断完善科学指导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丽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优化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

[2]谭建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容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6)

[3]廖琪丽,孟秀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

[4]郭燕锋.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5)

【基金项目】2018年桂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项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为例”(GUT2018CY17);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五+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2018JGA178)

【作者简介】黄 维(1986— ),男,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学生工作部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