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学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19-11-11卢碧霞贺道华冯永忠

关键词:教学改革

卢碧霞 贺道华 冯永忠

摘    要:文章从农学专业认证的需要出发,探讨了农学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核心课程“作物育种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旨在将农学专业认证理念真正地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切实培养和提高农科高校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期望持续提高作物育种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依据农学专业的毕业要求对作物育种学课程的指标点与学生的学习达成度分析表明,该课程教学改革达到了预期目的。

关键词: 农学专业认证;作物育种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9-0028-04

专业认证是我国新时期确立的“五位一体”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与质量保障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一流专业,示范和引領全国高校的同类专业建设向更好、更快和更高发展,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不断持续改进[1]。我国专业认证起步较晚,首先开展了工程、医学等相关专业的认证,专业认证的路径主要是借鉴国外的专业认证发展模式[2]。而农学专业近年也在试点实施专业认证,2016 年底,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首次接受了国家三级专业认证,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本科农学专业也相继进行了专业认证。在我国逐步推进农学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于2017 年10月接受了专家组进校实地考察,并最终通过了专业认证委员会的认证。针对专家组提出的反馈意见,农学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需要深化改革,持续改进,以保证毕业生质量符合认证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的新要求。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学”课程组对课程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分析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结合国内外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专业认证核心课程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要求,探讨了如何提升学生农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熟悉现代农业技术、学术交流和团队协作、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毕业要求,并围绕这些问题提出专业核心课程优化理论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模式、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善对策。

“作物育种学”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历史悠久、享誉度很高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农学专业认证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从确定育种目标、发掘和利用种质资源,到采用不同育种方法选育优良作物品种并繁育推广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的一门应用科学。该课程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早开设的课程之一,至今已有接近百年的历史。对“作物育种学”进行教学革新,不仅是为了适应专业认证对毕业要求支撑的达成,更是为农学类专业核心课程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创新人才。

一、农学专业的毕业要求

专业认证标准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农学专业认证时对所培养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为:(1)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熟悉国情民情,尊重科学,立志科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基础,掌握现代农业科学和相关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作物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3)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发现、分析和评价作物科学和农业生产中的相关问题。(4)能够综合应用现代农学和相关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分析研究作物科学和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复杂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5)具备生产调查研究与文献资料查询的能力。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解决作物科学和农业生产领域实际问题。(6)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与同行、社会公众就作物科学和农业生产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有效沟通。(7)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8)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关注全球重大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问题,积极参与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9)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具备个人可持续发展潜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在农学专业认证的9条通用毕业要求中,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围绕毕业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明确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完能做什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新修订的2017 版课程教学大纲确立了本课程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教学目标。(1)了解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和发展趋势,掌握作物育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选育及繁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3)能够应用作物育种学基本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品种选育与繁殖。(4)了解主要农作物育种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前沿,能够利用育种学知识提出实现育种新目标的方法和技术。(5)能够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作物育种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 基于专业认证理念的革新教学改革策略

专业认证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育种学”课程组结合本课程特点,适应新时期国内外农业发展对专业人才要求,通过反向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渐进式学习并评价学生每个过程的学习成果,最终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1.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反向设计教学内容。明确了“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目标,制定了能力培养教学大纲,理顺了作物育种学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设计教学过程,确定“作物育种学”课程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计划表( 表1) ,将课程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章节内容中,落实到每一节课堂中,辅以具体的实现途径,形成一整套授课电子教案和教学PPT。

2.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根据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新修订培养方案,农学专业培养方向分为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与之相适应制定了不同方向差异性课程教学大纲,如拔尖创新型“作物育种学” 课程教学时数为48学时,复合应用型为32学时,不同方向的课程教学内容相应做了较大调整,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阶梯难度符合不同培养方向学生的实际需要,实现课程结构系统化,教学内容科学化。同时,课程组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后,还在教材选用与编写、教案设计、课程设计等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随着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把目前国内外的遗传育种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研究进展补充到了电子教材中,保证了教材的动态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

(二)以能力为导向,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

1.推进小班化教学,增加师生课堂交流的强度,有利于教学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我国高校扩招使得大班上课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以前招生60人,到现在招生240人,学生人数多、班级多,大部分课程实施大班甚至超大班上课。近年来大班教学的问题越发突出,特别是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更加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师生课堂交流少,学生参与度低、学习被动,教学环境复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选择性比较小,学生出勤率低,等等。因此,推行小班化教学,把“以人为本”的认证理念真正贯彻到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增加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2018年春季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学生20—30人。学生反映效果很好,学生的学习达成度也明显提高了。

2.以“问题”引导教学,提高学生对关键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问题”指引教学首先根据课程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学、不断思考和解决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作物育种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每章每节课前教师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有關的问题;(2)课堂教

学中随时提问;(3)课后留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

索。例如,讲授农作物品种的含义和作用时,设计相应问题,什么是品种和优良品种?品种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要选育优良品种?目前农作物品种存在什么问题?如何选育品种?通过一步步诱导启发引导,让学生全面掌握农作物品种的含义和作用。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内容留有思考的空间。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领悟,而且也会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思辨、论证、探究的科学素养。

3.以“典型案例”教学,使抽象复杂问题通俗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疑难问题理解能力的提升。“作物育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需要学生对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程和生产实践操作有较好的掌握。以往的教学中任课教师一般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直接进入课堂讲授,但由于学生的生产教学大实习还没有进行,实践知识缺乏,总感觉课堂教学抽象难懂,教学达成度不高。现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采用学生常见的身边的典型案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切入主题,进一步精讲抽象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轻松而有效地进入状态,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逐步建立起作物育种学理论知识构架。 如在讲授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时,我们从学生熟悉的身边育种家选育的品种入手,展示具体品种选育过程为鲜活的案例,使学生既易理解又富有荣誉感,提高学习兴趣和质量。

4.以课堂讨论教学,促进师生、学生间的学习互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大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自己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主讲、学生听课的被动学习状态使得学生不主动思考、懒得思考、被动接受知识、应付考试、对综合性应用问题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问题无所适从。为了培养与训练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作物育种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小组课前、课中、课后讨论的教学模式。“作物育种学”一些知识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一些知识点与学生科研实习有关,比如引种的含义及其作用,学生在校园里及周边随处可以看到引进的不同植物及农作物品种,在上课前让学生自由组建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列举自己最熟悉的植物或农作物品种的引种过程和引种作用在组内展开讨论,形成了“学习共同体”, 在交互的探讨中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实现能力的激发与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对本章的重点难点采取互教互学的方法。这样能较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现了对话、质疑、研讨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5.以“网络+”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专业视野的拓展。课内与课外结合,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201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作物育种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学生可以随时使用相关课程资源,开展研讨、辅导、交互、答疑、测试等教学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作物育种学”课程组要求上课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把一些课堂重点、难点、实践操作的技术要点和学科研究最新动态等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内容,制作成微型视频上传到平台上,便于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如以杂交育种为例:(1)亲本选配和杂交技术是该章内容的重难点。将小麦亲本选配的原则、方法、杂交技术要点做成微课的形式并提前将视频发给学生。(2)课上,学生针对微视频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解答疑问。(3)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三)采用多元考核方式, 完善课程达成度评价

农学专业认证以学生每个过程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以满足学生差异化成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学校规定,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不低于30%,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其比例须由任课教师提出并经教学单位批准,部分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占比达到了50%以上。

作物育种学在考核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模式,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考勤、课堂提问、专题讨论、课程论文;期末考试为闭卷形式,试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这种多元化的考试模式,既考核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情况,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构成如表2所示。

三、教学改革实施效果分析

本次课程改革主要针对2015级学生。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革新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及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机会,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物育种学”课程考核结束后,课程组根据学生的成绩对课程达标度进行分析,改革后课程达成度明显提高了。课程达成度是根据课程考核方式中每一项、期末成绩每一个题目对应的课程目标进行分类,计算学生实际成绩与该项指标的贡献度的加权平均值,并绘制成图1 所示直方图。具体计算依据为: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按照以上方法对农学2014级2个班和2015级2个班考核成绩计算达成度,农学2014级2个班考核成绩计算的达成度是改革前的达成度,2015级2个班考核成绩计算达成度是改革后的达成度。结果显示“作物育种学”的考核方式符合教学大纲和毕业要求,结果为达成(如图1)。但从教学改革前后不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来看,教改后达成度明显高于教改前,特别是课程目标1“作物育种学基本知识理论”的达成度提高幅度最大。这是因为教改前这部分的内容涉及面广,知识比较琐碎,概念和术语多而容易混淆,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来记忆。在这次教改中课程组教师针对以前学生学习中不注重过程学习、考试前突击记背等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巩固、边学边应用。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国家三级专业教育认证和农业生产实践的要求,吸收国外的教学理念,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在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不仅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所涉及的各项技术,而且学生的科研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本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只是处于探索阶段,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环节和考核办法,很难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达成度。二是本课程对支撑国际视野的培养目标较弱。

参考文献:

[1]卢晶.我国专业认证制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

[2]刘晓雪,冯金侠,张慧,等.关于本科农学专业实施专业    认证的探索与思考——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高校    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1).

[3]张建树,郭瑞丽.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课程达成度的评价    改革[J].高教论坛,2016,(6).

[4]徐丽明,徐春城,王光辉,等.《农学概论》课程体系改革与    实践[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11).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