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立德树人”功能

2019-11-11徐建龙

关键词:概论课自然辩证法立德树人

徐建龙

摘    要:自然辩证法概论以其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论,契合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总目标。通过专题式教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有效衔接,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大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科技观、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9-0001-03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简称“自然辩证法”),在改进中加强、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这是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与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契合性

研究生处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历层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一直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如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对整个学校 SCI论文的贡献率达到 6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对整个学校 SCI论文的贡献率达到 75%[2]。另外,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着原创能力不足的问题。研究生导师、社会用人单位对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太满意[3]。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存在着引用他人成果不加标注,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伪造、篡改实验、调查、统计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4]。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和创新能力,是培养科技型人才追求的目标。随着专业型研究生规模和比例的扩大,把专业研究生培养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需要研究生德才兼备。一方面,研究生要坚守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的底线,在工作中真诚协作;另一方面,研究生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化解前进中遇到的难题。

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学术价值取向”转向“学术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并重[5]。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研究生的高层次“德”与高水平“才”的双重责任和使命[6]。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性质:自然辩证法对硕士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帮助硕士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培养硕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肖德武教授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功能互渗互寓、相得益彰[7]。“自然辯证法概论”课之所以能契合研究生教育培养研究生的高层次“德”与高水平“才”的目标,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自身的优势。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产生于人类科技创新成果的哲学反思,又在总结、概括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中完善和发展,它是各门具体科学技术实践通向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桥梁。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是各学科专业研究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重要平台,是研究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通道,也是研究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观,不断提升自己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特征

根据《意见》关于“推进构建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实现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衔接”的要求,各高校启动了新一轮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着力推进自然辩证法与研究生“研究性”之间的契合,提升课程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实,自然辩证法契合研究生“研究性”之特征的实践与“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和教学是同步的。我国于1956年将“自然辩证法”确定为“存在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1956年制定的全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之一),同年,“自然辩证法”走进了北京大学的课堂,1979年,随着研究生教育第一本教材《自然辩证法讲义》的出版,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逐步在全国高校展开,形成了以专题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以契合研究生“研究性”之特征。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内容,这是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新常态。张明国教授最近根据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和自然辩证法新的教材体系,为自然辩证法教学绘制了专题式教学的“问题”清单[8]。所谓自然辩证法专题式教学,就是把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和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炼出教学重点,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9]。对于研究生规模较大的学校,专题式教学需要兼顾专业性,一方面,管理部门按照相近专业分班;另一方面,授课教师要按照学生专业选择案例。专题式教学既可以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可以借助案例,调动学生参与,通过生动、直观的案例,让学生真切体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连理工大学教学团队构建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专业化—专题化—案例化三化一体教学改革新模式[1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探索形成了融创新文化、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和创新环境等各环节为一体的“五创一体”法。“五创一体”法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11]。中国海洋大学的自然辩证法专题式教学改革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力求通过每一个专题,打通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的界限,融会贯通[12]。西南交通大学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结合学校优势,设置“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专题,组织学生研讨,聚焦于高铁的核心竞争能力、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瓶颈、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营管理等问题,进而,让学生明确专业学习和创新的方向[13]。

总之,自然辩证法专题式教学,就是从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观等模块中遴选核心问题,着眼于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层层剖析,让研究生以其“研究性”之方式审视问题,达到提升研究坚持用科学立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自然辩证法专题式教学仍需不断改进,李全喜、张明国根据北京部分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建议北京高校(实际上,可拓展至全国高校乃至社会科学院、党校、军队院校等,提升专题式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学术性,需要全国相关院校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协同推进)多年从事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的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为自然辩证法专题式教学提供兼具理论性、操作性、示范性的教学方案[14]。

三、“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立德树人”的功能

(一)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

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近代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一系列发现的哲学概括,是对自然界的本质和演化规律的科学阐释。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则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新的科学成果基础之上的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两个显著特点:(1)承认先于人类存在的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2)自然界具有“社会—历史属性”(与人类的生存相关的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15]。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视野去审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类置身自然之中,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去改造、利用、保护自然界。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根据系统自然观关于要素、结构、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生态的自然观”[16]。研究生置身于人与自然关系、科学技术革命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互动之中,将会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把握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提升创新能力

“自然辩证法”通过典型案例,让研究生领会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方法论精华,把握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提升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在自然辩证法专题式教学中,着眼于三个结合。

1.通过科技史经典案例,揭示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统一。科技史上围绕“光的本性”,形成了牛顿的“微粒说”与惠更斯的“波动说”之间的长期争论,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说”统一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学生通过这些案例认识到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辩证思维。

2.从科技发展史中体悟科研方法与导师指导有机

结合。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第一责任人”的角色。自然辩证法专题讲授科学研究方法后,组织学生开展访问导师的活动,让研究生了解自己的导师从事研究心得体会、经验教训,这对于研究生向导师学习做研究,乃至于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意义重大。

3.研究生学习科研方法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开展“预选题”研讨。针对实验和社会调查遇到的问题,或者专业学习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尝试开展小型课题研究。研究生自己动手,进行文献调研,资料搜集,并用所学方法尝试着进行研究和探索,在研究中真正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把握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

围绕“李约瑟难题”的专题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古代科学曾经辉煌、近代科学一度落后、现代科学迅速崛起的历史,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规律(科学技术社会论),激发学生为国服务的使命与担当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任何科学成果的取得都要经历前人无数的艰苦探索、失败和挫折的考驗,展示科技创新过程,让学生坚信:只有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敢于在创新的大道上不断前行,才能取得创新的成功。同时,科学技术的应用,既可造福人类,又可祸害人类。因此,面对科技的“双刃剑”,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保证科技沿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至于成为祸害。”[17]科技史的经典案例之一——基因重组技术伦理原则。20 世纪70年代初,伯格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基因重组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那时,伯格教授便敏锐地意识到基因重组可能给人类造成一些无法预计的后果,为此,主动暂停实验,组织召开“重组DNA分子国际会议”,制定了基因重组技术若干原则和规范,保证基因重组技术向造福人类方向发展。学生感悟到了科学家为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而奋斗的事迹,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邱晨辉.研究生培养不能忽略过程管理——中科大SCI    论文学生贡献率超六成[N].中国青年报,2014-02-15.

[2]雷晓锋,王文文,冯蓉,等.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    多维审视和途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6).

[3]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    大学教育评论,2009,(2).

[4]武晓峰,王磊,张颖.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的    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

[5]徐国斌,马君雅,单珏慧.“立德树人”视野下研究生导师    育人作用发挥机制的探索——以浙江大学为例[J].学位    与研究生教育,2014,(9).

[6]纪亚光,刘芳.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与    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

[7]肖德武.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齐鲁    师范学院学报,2016,(1).

[8]张明国.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自然辩证法概论”课    教学新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6).

[9]柴秀波.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

[10]姜春林.专业化—专题化—案例化: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9).

[11]赵四学,刘仲林.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五创一体”法      探微——中科大“自然辩证法”教改实践一例[J].科技      管理研究,2014,(9).

[12]江宏春,李元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基于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      研究,2016,(2).

[13]谢瑜.“自然辩证法”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自然      辩证法研究,2016,(2).

[14]李全喜,张明国.2012年以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      现状实证分析——以北京部分高校为例[J].自然辩证法      研究,2018,(3).

[15]孙世明.论新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问题[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1).

[16]叶山岭.“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在高校环境教育中的作用[J].      思想教育研究,2014,(2).

[17][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      许良英,赵中立,张宜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2-73.

猜你喜欢

概论课自然辩证法立德树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学探讨
论高职概论课教学中的历史共通感培养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自然辨证方法应用于机关公共事物系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