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护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9-11-11杨琴胡建平龙梅香黄海燕傅春恋
杨琴,胡建平,龙梅香,黄海燕,傅春恋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广东 广州 51043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对人类身体健康具有严重危害的常见精神疾病类型,占精神科住院患者的75%左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治疗是精神科医院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了进一步降低此类疾病的发病频率、造成的严重影响以及造成心理社会性的不良后果,提高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预防病情复发,需要进行治疗、护理措施及康复途径的深入研究。以整体护理理念为切入点,考虑到患者在疾病期间存在的健康问题,对其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开展以患者家属为主要对象的健康指导,采取药物治疗、协同性护理模式相结合的康复治疗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本研究通过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收治的11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在该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精神分裂症患者117例,按照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27~66岁,平均年龄(8.95±4.01)岁;平均病程(46.67±3.07)年。观察组59例,男34例,女25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6.67±3.07)岁,平均病程(8.54±.4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在患者出院前发放精神分裂出院健康宣传手册,叮嘱其定期到医院门诊复诊,同时告知患者定期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告知患者以及家属在出院以后的相关注意事项,而且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同时监测患者取药记录,针对停药时间8周以上的患者需要联系其家属,判断患者是否停药以及询问其症状是否痊愈[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协同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前向其讲解协同护理模式的原则以及具体护理措施,三方共同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计划,通过采取相关护理措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增强家属的治疗参与意识,达到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协同护理模式具体干预措施如下,①在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以及家属进行精神分裂症相关药物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的详细讲解,重点讲解内容包括患者在服药以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同时叮嘱患者家属进行服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如果出现不良现象需要立即与医务人员进行联络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3]。②在日常生活中家属需要监督患者,不能擅自出现减药、停药、调整药量的现象,其次,护理人员需要将标有标注的用药卡片给予患者,具体标注内容包括服药种类、用药方法、用药剂量、服用时间,要求标注颜色醒目。并且叮嘱患者以及家属放在显眼的地方,例如饭桌、水杯旁、床头等位置,以便于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同时要求患者在服药期间在医务人员家属的监督下指示服药。③心理指导:对患者实施精神卫生保健、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等护理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帮助患者找出诱发疾病的相关性因素,指导患者坚持按照医嘱服用抗精神病类像药物。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同时护理人员需要鼓励家属进行换位思考,给予患者有效的精神情感支持,通过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服务,促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4]。
1.3 观察指标
采用PANSS、ADL、NOSIE[5]评分评估患者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日常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功能缺陷,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精神症状越严重。采用GQOLI评分表[6](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表)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统计表评价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80分以上)、满意(60~80分之间)以及不满意(60分以下)三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见表1。
2.2 两组PANSS、ADL、NOSIE评分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PANSS、ADL、NOSI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ANSS、ADL、NOSIE评分较低(P<0.05),且自我护理能力和用药依存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4.14%和94.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结果分)
表2 PANSS、ADL、NOSIE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 (例)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在治疗过程中长期住院,由于减少活动量、长时间脱离社会环境,导致患者出现自我护理能力低,出现社会功能下降等不良现象,对患者回归社会、家庭具有不良影响[7]。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医学模式表示在其治疗过程中主要目的不仅需要消除其疾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最为重要的内容为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和生活质量。协同护理模式作为一种近年来应势而生的新型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开始不断的应用和推广,且更加重视患者在护理期间的重要性。有研究结果显示,协同性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有利于改善其生活方式,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在实施协同性护理模式期间,由于此类护理模式更加重视患者的社会性,充分体现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护理人员患者以及医务人员多方面的协调作用,能够有效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形式的健康宣教模式,有利于节约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医疗资源[8]。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PANSS、ADL、NOSI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用药依存性、自我护理能力以及护理满意度度明显较高,其原因可能包括:在实施精神分裂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协同性护理模式提高了对患者社会性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对改善其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由于我国近年来精神科医护人员处于缺乏状态,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协同性护理模式,能够在最大限度内充分应用目前现有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对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影响[9]。由于精神分裂症具有病程迁延的特点,为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且由于社会因素对精神疾病的歧视现象,导致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耻感以及抑郁、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甚至在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能在精神分裂症发展期间产生抑郁症状,协同性护理模式通过从心理健康,个体教育等方面,在患者家属指导和鼓励下,能够进一步增强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有效疏导患者负性情绪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患者全面康复。协同护理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以责任制护理为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家属对患者的鼓励,在护理期间将充分发挥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将各种资源实施高效、合理利用。研究表明,以协同护理模式作为护理理论的框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主要强调护理人员的作用,不仅实施传统护理措施,还进一步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我满足感和工作质量,加强对患者自身的护理干预,在护理人员和家属的教育和监督之下能够帮助患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提高患者自身的管理意识、在协同护理模式重将家属纳入至协同护理模式重,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让家属充分认识到用药依存性的重要性,让护理人员以及家属监督患者执行服药[10]。
综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协同性护理模式对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