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温度对预取向聚乳酸薄膜结晶结构的影响
2019-11-11谢嘉宜徐睿杰雷彩红
谢嘉宜,徐睿杰,雷彩红*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半结晶聚酯,聚乳酸(PLA) 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工、包装、农业等领域[1]。PLA 的结晶速度缓慢,容易在注射、吹塑或挤压成型等快速冷却过程中淬火成非晶态,呈现典型的脆性特征,限制了制品的应用。近年来许多研究集中在PLA 的结晶结构变化上,如结晶过程和中间相的形成等[2]。过去工作更多是研究非晶、非取向PLA 热处理过程[3,4]。采用熔体拉伸法可以制备形成十字形的预取向结构PLA 薄膜[5]。然而对于具有预取向结构的PLA 材料的热处理研究,目前尚未有报道。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制备
1.1.1 PLA 预取向薄膜的制备
PLA 预取向薄膜采用广州普同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挤出流延机制备。使用的PLA 牌号为4043D,熔指5.1g/10min (190℃, 2.16 kg)。挤出流延机参数设置:模头温度190℃;流延辊辊温60℃;熔体拉伸比211。
1.1.2 热处理热处理在鼓风烘箱中进行,热处理温度从为70℃到140℃。热处理时间3h。
1.2 实验表征
1.2.1 XRD 测试
采用日本理学生产的D/MAX-2500V 型X 射线衍射仪对样品的晶型变化进行测试。测试条件:λ=0.145nm,扫描范围2θ =5°~40°。
2 结果与讨论
热处理过程能使结晶结构完善,片晶增厚,提高结晶度。对于多晶型的PLA 而言,在热处理过程还可能出现晶型转变现象。我们将具有预取向结构的薄膜在不同温度下热处理3h,跟踪了不同温度下PLA 样品的XRD 结果。
图1 不同热处理温度下PLA 薄膜的XRD 曲线Figure 1 The XRD curves of PLA cast films anneal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从图1 可以看出,预取向膜呈现典型的非晶结构,在16°附近没有出现晶体(200) /(110) 晶面的衍射特征峰,仅有一些局部有序的链段堆积,在21°附近出现了微弱的尖峰。经过热处理后,样品的结晶度明显提高,且结晶完善性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提高, (200) /(110) 晶面的衍射强度明显增加,衍射峰向高角度方向偏移。显然,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在预取向体系内发生了由非晶态向α’晶或α 晶转变的过程。同时,在热处理过程发现,在不同的热处理温度下并没有在2θ=31°的位置出现衍射峰,这说明含有预取向结构的PLA 在热处理过程并不会形成亚稳相,而是直接形成了α’相[4],显然初始的分子链有序排列将加速晶体结构的形成,降低了结晶能垒,对PLA 的结晶过程有促进作用。
图2 给出了热处理温度对PLA 晶体 (200) /(110) 特征晶面衍射峰位的影响。
图2 (200) /(110) 晶面不同热处理温度下强度曲线Figure 2 The intensity curves of (200) /(110) crystal plane (anneal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当热处理温度为70℃时, (200) /(110) 晶面位于16.4°,与文献报道的α’相一致6。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逐渐向右移动。当热处理温度达到140℃时,衍射峰位置在16.7°,与文献报道的α 相的衍射峰位置相同7。这一结果显示,含有预取向结构的PLA 在70℃热处理只生成α’晶,热处理温度在140℃只生成单一的α 晶,在70~140℃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形成α’和α 相的混合晶体。与已报道的混合相温度范围(80 ~120℃)相比要略宽一些[6]。这与熔体拉伸过程产生的取向排列有关,有序排列的分子间偶极作用提高了PLA 的内能,在固态相转变过程中需要更高的能量来实现相的变化。
利用谢勒公式计算了热处理后PLA 晶体的晶粒尺寸,如图3 所示。
图3 不同热处理温度下晶粒尺寸Figure 3 The crystal size of samples anneal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晶粒尺寸在70~80℃热处理过基本保持不变,而后出现了明显的晶粒尺寸增长,当热处理温度超过100℃又再次下降,热处理温度超过120℃后晶粒尺寸几乎不发生明显变化。从(200) /(110) 晶面衍射峰的位置可以看出,在70~130℃热处理温度区间内形成的都是α’/α晶两相的混合物,PLA 的这两种晶型的晶格结构都是由2 条10/3 螺旋组成,主要的区别是α’晶的链间堆积更为疏松,相应的晶胞尺寸也略大于α 晶[6]。因此,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大量的有序结构先形成疏松堆积的α’晶,平均的晶粒尺寸逐渐增加。当热处理温度超过100℃,部分α’晶的分子链排列变得紧密,使晶粒平均尺寸减小,晶粒尺寸的变化趋势也反映了由温度引起的α’晶向α 晶转变的“固-固”转变行为。
3 结论
通过DSC 和XRD 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预取向PLA 薄膜晶体结构的影响。发现在70℃热处理时,非晶相不通过中间相的转移而直接转化成α’晶体。同时给出了PLA 晶体结构在不同温度下的转变过程。在70~80℃热处理过程中,仅有α’晶体生成;并且受预取向结构的影响,晶体的形成速度增加,但晶体的尺寸增长较少。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到90~100℃,部分α’晶体转化为α 晶体,但α’晶体的总体含量仍然高于α 晶体。 α’晶体的尺寸增长明显。在110℃热处理时,大部分预取向结构直接转化成α 晶,并且有新的α 晶体生成,此时的α’晶体的生长较少。当热处理温度进一步提高,仅形成α 晶体,晶体尺寸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