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
2019-11-09谭彩萍王旭
谭彩萍 王旭
[摘要]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1月接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經病变患者60例,将其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依帕司他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腓总神经和经前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府逐瘀汤;依帕司他;神经传导速度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9)23-007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8 to January 2019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epalrestat,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further given Xuefu Zhuyu deco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96.6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76.67%),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the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and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of the common peroneal nerve and pretibial nerv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the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improve the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Xuefu Zhuyu decoction; Epalrestat;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其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1]。DPN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大部分观点认为其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代谢紊乱所导致的氧化应激、血管性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缺乏以及基因病变倾向性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医观点认为,DPN属“麻木”、“血痹”、“痛证”、“痿证”等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因此,采用补气补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本文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1月接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将其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0~75岁,平均(62.34±5.89)岁,糖尿病病程6个月~5年,平均(3.14±0.11)年。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4岁,平均(63.14±5.11)岁,糖尿病病程5个月~5年,平均(3.15±0.12)年。两组患者的常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2]: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2009年)中的诊断标准:(1)确诊为糖尿病;(2)糖尿病诊断前后出现DPN;(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的症状相同;(4)以下5项检查中有≥2项即可确诊:①温度觉异常;②10 g尼龙丝试验,足部10个点中可触知的≤8个为阳性;③振动觉异常;④踝反射消失;⑤神经传导速度(NCV)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中医诊断标准[3]: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证属血瘀阻络证的相关内容如下:主症:①肢体疼痛固定多为刺痛,入夜痛甚;②感觉减退;③肢体麻木如蚁行;次症:①五心烦热;②肢体困重;③头晕耳鸣;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腻,脉弦细涩。
1.3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予以糖尿病教育、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使空腹血糖在4.4~7.0 mmol/L之间,餐后2 h血糖4.4~11.1 mmol/L之间。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依帕司他片(国药准字H20040012,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50 mg,3次/d,餐前口服。研究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依帕司他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方药组成:桃仁10 g,当归10 g,赤芍10 g,红花10 g,柴胡6 g,牛膝10 g,生地黄10 g,地龙6 g,川芎10 g,五灵脂(炒)10 g,甘草3 g。疼痛严重加用三棱、莪术;伴有头晕耳鸣加用枸杞、菊花;伴有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加用酸枣仁、丹参。以上药物由我院制剂室浓煎制成250 mL/袋,分2次服,每次125 mL。两组患者以12周为观察周期。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效果[4] 显效:患者自觉临床症状、深浅感觉和腱反射明显有所好转,腓总神经神经和胫前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加快超过5 m/s;有效:临床症状、腱反射和深浅感觉有所好转,神经传导速度加快低于5 m/s;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加重。
1.3.2 神经传导速度测试方式 采用肌电测量仪器测定,一个电极放置于待测神经控制的肌肉的肌腹远端(此为主电极)。另一个电极放置于此肌肉支配的关节远端(此为参照电极)。然后在主电极近端预定距离处对此神经施加超负荷电刺激。主电极和参照电极记录测得的动作电位(CMAP)和此动作电位产生的末梢潜伏期还有电位的振幅[5]。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分析,其中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中治疗总有效2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2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腓总神经和胫前神经MNCV、SN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腓总神经MNCV(42.32±1.11)m/s、SNCV(39.45±1.03)m/s,胫前神经MNCV(42.92±1.12)m/s、SNCV(36.85±0.87)m/s,对照组腓总神经MNCV(38.41±1.24)m/s、SNCV(36.85±1.14)m/s,胫前神经MNCV(37.74±1.47)m/s、SNCV(34.12±0.95)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討论
DPN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无髓鞘神经纤维轴发生突变或消失。DPN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大部分学者认为其与长期高血糖代谢紊乱、自身免疫因素、维生素缺乏、遗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发生DPN后,患者患肢皮肤会出现对称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肢体麻木、瘙痒、四肢冰凉、有蚁行感,跟腱检查可见反射消失或明显减退,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实验室检查可见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降低。病情严重患者的DPN可能需要截肢来保证生命安全,这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根据临床调查研究显示[6],约有30%~90%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的患者无症状。DPN的发病人群多为50~60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DPN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临床上已经将控制DPN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评价标准。目前西医治疗DPN多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状态、纠正代谢紊乱、修复受损神经等,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治疗靶点比较单一,远期效果和安全性无法保证[7]。
祖国传统中医学认为,DPN属于中医消渴症的瘀血阻滞证,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原因主要为气阴双亏,由此导致脏腑代谢紊乱产生的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相互交阻,留滞于络脉,表现为本虚标实之候。但无论是以虚为主或本虚标实,血瘀均贯穿DPN的始终[8]。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选方择药的前提下,酌情选加化瘀通络之品,取其以通为补、以通为助之义。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具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主治胸中血瘀证。方中桃仁作为君药,桃仁具有活血化瘀功效,辅以当归、红花和赤芍等药物增强祛瘀的效果,柴胡可疏肝通气,生地黄清热凉血,牛膝可活血祛瘀,当归可滋阴补气。现代药理学表明,血府逐瘀汤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微循环状态,可以预防血栓发生,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进而提高神经传导速度[9]。
现代医学认为,多元醇旁路的激活是DPN发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高浓度的葡萄糖经醛糖还原酶催化而成的山梨醇过多还影响神经组织对细胞外肌醇的摄取,改变Na+-K+-ATP酶活性,使神经细胞肿胀、变性,生理功能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因此,通过可逆性抑制醛糖还原酶,降低神经组织内山梨醇的堆积,能有效改善代谢紊乱,改善DPN的症状。依帕司他属于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剂,能够选择性抑制醛糖还原酶[10]。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使用依帕司他治疗DPN,能够抑制血浆红细胞中山梨醇的合成,从而缓解患者肢体的神经功能障碍和临床症状。祖国传统中医将糖尿病纳入消渴的范畴中,将DPN归为自瘀血阻滞证,主要是由于患者气阴两虚、脉络闭塞、痰浊血瘀造成的组织坏死,因此,采用祛瘀通络和活血凉气的药物即可取得效果[11-12]。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具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主治胸中血瘀证。若患者疼痛严重,可增加全蝎、穿山甲、地龙、三棱、莪术等药物,具有破血通络的效果,可以缓解患者疼痛;对于气机郁滞较重的患者,可增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药物,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对于血瘀经闭、痛经的患者,可增加桔梗、香附、益母草、泽兰等药物,活血祛瘀、调经补气;以活血调经止痛;若患者胁下有痞块,可增加丹参、郁金、■虫、水蛭等药物,具有活血破瘀,消症化滞止痛的功效。现代临床证实血府逐瘀汤可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并预防血栓,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缺氧缺血状态,从而有效改善神经的传导速度[13-19],这也为本研究的选方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使用血府逐瘀汤和依帕司他片治疗,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進一步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DPN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DPN患者采用疏经通络、活血化瘀、固本培元的中药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这对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亚葵,钟琼仙,李海英,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3):99-101.
[2] 贺恰仁,曾小红.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J]. 湖南中医杂志,2018,34(11):4-6.
[3] 赵静慧.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状态的影响[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32(12):39-41.
[4] 魏青,林丽珠.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阴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 山西中医,2018,34(4):20-22.
[5] 张彩红.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的治疗进展[J]. 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7):141-144.
[6] 元荣荣,张宇,李丹丹,等. 骨髓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探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8,34(4):312-317.
[7] 廖舟宁. 高压氧联合贝前列素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及相关因子的影响[J].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9,26(1):56-60.
[8] 蔡艳. 苦碟子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8):1989-1993.
[9] 常辰,李艳. 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5):792-795.
[10] 李洁,安丽,任利群. 贝前列素钠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8,37(4):420-422.
[11] 曹谦,李同霞. 葛根芩连汤联合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评价[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 35(9):2443-2445.
[12] 唐颖超. 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32-33.
[13] 李全民,吴海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与检查方法评价[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1):705-708.
[14] 袁玉松,徐海林,芦浩,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J].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2019,7(1):87-92.
[15] 刘兵,张征宇,陈文宇.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的临床效果[J].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7):125-128.
[16] 徐伟.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8):17-18.
[17] 张凤,洪铭范.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7,23(23):4715-4720.
[18] 杨帆,连凤梅,郑玉娇,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7,23(10):1991-1996.
[19] 岳宗相,黄荣利,王艳红,等. 中西药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 西部中医药,2016,29(11):93-96.
(收稿日期:2019-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