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 人文教育的策略探究

2019-11-09高二娣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审美教育小学语文

高二娣

摘 要: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也就是对人的教化,包括对真理的探索、美的追求、善的向往,以达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为人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文章根据笔者的语文教学体会和学习经历,提出开展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人为本,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重视审美教育,让课堂充满“美”的氛围。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教育;审美教育

所谓人文教育,于漪老师说过,“人文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从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及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性质时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人文精神是此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它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除了培养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外,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笔者就这个问题,围绕新课标提倡创新教学中的把学生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加强人文性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要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开展工作:

一、以人为本,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语文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要树立人文主义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首先要牢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原则,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独特个性、爱好、情感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能感知的人,这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通过对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逐渐培养创新的精神。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一)师生平等,创设充满人情味的教学环境

相互尊重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是优化课堂教学中人际关系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放下架子,以尊重学生而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希望留给学生,要善于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应当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应当是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朋友。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当是一个参谋、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作为教师,要坚信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要在师生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树立学生的信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以学生为主体,必须给学生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运用鼓励的语言营造课堂氛围,用激情创设欢快活跃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建立信心、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课文《丑小鸭》时,教师在辅导学生进行自学时,可先播放“野生动物世界”视频,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生动有趣的画面能够一下子吸住学生,使之怀着愉悦的心情自学。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应以多鼓励为主,杜绝伤害学生自尊的责骂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各有所长,有的善于提问、有的善于朗读、有的善于表演、有的善于写作等。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恰当的机会、途径和场合,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人人都感到“我行”“我能”“我会”,使之爱学、乐学、会学,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喜悦、在日常学习中产生成就感,再把成功的喜悦化作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興趣、爱好,通过各类探究途径了解生活中的文化及其隐含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实践性和探究性的学习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性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的关系也只有在合作过程中才能体会,而善于交往、相互合作、富有团队精神,恰恰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教师要创新教学思路,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建构其主体意识,学习中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通过借助工具书,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掌握语言,理解内容。例如,学生在自学《丑小鸭》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学词语,通过工具书,会读、会理解“自读提示”中的词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画图描绘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课后摘抄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在这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的能力获得显著的提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位科学家也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更有价值。”教师要利用青少年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培养他们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习惯。对于这一点,在教学上的处理,教师可利用分层合作的教学方法解决问题,组织合作小组开展“问题竞赛”,看看哪个小组问题提得多、提得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让邻近学生组成小组,小声讨论教学内容,或让同桌之间把问题的答案互相说一遍、互相背一遍,或互相批改作业、交换意见。这种合作式学习,更容易激发中低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个性是人文性的基本特征,人文精神包括精神自由和精神的真实。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堂呼吁个性化的阅读,要少一点“一切行动听指挥”,多创设一些个性化阅读的氛围。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开放性问题、组织开放性活动、给予开放式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的学习,善于表达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并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陶冶性情、张扬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学习中,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为了改善思维定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诱导学生探讨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授《丑小鸭》一文中,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1. 为什么叫丑小鸭?丑小鸭的样子是怎样的?2. 丑小鸭为什么离开家?3. 丑小鸭为什么变成白天鹅?4.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会想些什么?5. 阅读完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又如教授《守株待兔》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思考“大家读了课文,想对种田人说什么?”这类开放性问题,每个学生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自然不一样,他们能从多方面分析、多角度去想,体现了创新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学效果的长期积淀,必然会对学生的品德和情感品质、个性产生影响。语文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途径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 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2. 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和谐。3. 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尽的道德责任。4.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5.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这一切无不是以语文为载体,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岂能脱离语文的人文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深入挖掘课文的潜在因素,在教学中渗透真、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个性心理品质。

(一)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求知欲望强,富于幻想、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容易受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人物思想意识和品格行为的影响,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其独特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小学课文中的人物,有不少个性鲜明、品质高贵、值得学习的榜样。

例如:李大同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讲述了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羡慕商场里的玩具,却懂事地不让妈妈买,也不要别人送玩具的动人故事。又如《丑小鸭》中的丑小鸭,在受尽欺凌、苦难后变成天鹅的故事,它那种坚强、勇敢、虚心的精神态度,不正值得我们学习吗?又如《我为你骄傲》一文中,孩子内心的懊悔、担心,“做贼心虚”似的心理以及自我解脱的办法而老奶奶回赠的包含着疼爱、宽容和鼓励的话唤起孩子诚实、勇敢的心。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应具备的品质。

(二)分析文章事理,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课文叙事是为了明理,青少年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是非观念模糊,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师应深入分析、积极诱导、释疑解难,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学习《三个儿子》时,有学生提出:“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学好本领,爸爸妈妈养育我们、疼我们是应该的。”笔者则问:“那你们怎样用行动去爱你们的父母呢?”很多学生答不出来。于是笔者推荐学生一些爱父母的方式,如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笔者引出《三个儿子》的课文,向学生展示文章中“三个儿子”如何以实际行动爱自己的父母。笔者提问学生: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有也一个儿子?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应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和需要。如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为了克服学生生活中一些遇事退缩的不良行为,笔者特别要求学生朗读文中关于如何消除“我”当时恐惧心理的描写,这对于胆小怕事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它告诉学生:我们必须鼓足勇气,战胜恐惧,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此外,还有很多课文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俭以养德》告诉学生养成节省、不随便浪费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并结合生活实际,指出学生一些不正确的消费观;《从三到万》告诉学生学习应循序渐进、谦虚谨慎;《怀疑与学问》告诉学生学习应有怀疑精神。

(三)联系实际,激发真情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一首歌,有着旋律和节奏,有真情的表现。语文课堂中,师生的情感是流动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描写祖国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瑰丽多彩、表达热爱祖国之情的名篇。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二年级下册《北京亮起来了》全文描绘了我国首都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现了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以爱国主义者的形象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学生为建设美好的祖国而努力学习。

在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白居易的《草》,以生动、传神、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草的枯与荣,揭示了草隐藏在柔弱中的顽强、执着的品质,从而从大自然的草中提炼一种精神——生生不息。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从远到近的顺序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语言精美、简练。教师在引导学生领会古诗文主旨的同时,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

三、重视审美教育,让课堂充满“美”的氛围

审美教育“是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课文,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地挖掘这些美,引导学生鉴赏这些美,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形成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成学生形成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感受人格美

人格美,指的是一个有着美好心灵、道德行为高尚的人。或者说是以英雄、伟人的高尚品格来感染读者的人。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一种光辉的美德,使人钦慕、令人敬仰,这就具有了一种人格美。审美教育应以塑造美的灵魂、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优秀的品质为出发点来陶冶学生情感。要实现这一点,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渗透融化的方法,把感受课文的人格美教育导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志愿军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张衡在天文学方面执着的爱好,感受研究天文的乐趣;爱迪生的执着追求、善良、机智勇敢、刚强淳朴的优秀品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都是人格美的表现,都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分析美的情境,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美

语言美,不仅指遣词造句的美,也指文章布局谋篇的美。动听的语言能给人以一种美的欣赏,有韵律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一种悦耳的美感。例如在遣词造句上,课文《丑小鸭》中,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白天鹅那种高兴和惊喜:“一天,丑小鸭出来散步,看见丁香开花了,知道春天来了。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文章描写得多么精彩、多么细致、多么优美。指导学生读出它的美和惊喜。又如《找春天》,作者借助巧妙的构思,精细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美丽的画面,化优美的景致为对春的无限情思,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讲读时,如能抓住这些优美的词句,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从形体、感受、色彩上感知形象,进而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精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

(三)结合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创造美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更高境界。学生不仅要有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更应该有创造美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是一种欣赏科文意境美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于读者的情感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实践中提高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葡萄沟》的教学就可采用表情朗读法。课文抓住葡萄沟的“好”,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梯田”“山坡”,让读者感受“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自然或人文之美。又如《难忘的泼水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一遍遍地读,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快乐,理解人民对总理的爱。在教师的指导下,可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提醒学生一边欣赏一边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让学生享受到再创造的快乐。还有如《找春天》这是一篇图文并茂,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化色彩的课文。我们可以用做手势的方式背诵课文如“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注重“眉毛”和“眼睛”,问学生在我们身体哪一部位,教师示范一次,学生模仿,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无形中就把课文背了下来。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平时应提醒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美的事情,感受美的情感,留意生活中美的形象,让学生通过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完成作文练习。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体味课文中人物崇高的人格美,也要体味语言美、景物的自然美,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去创造美,这样才能文道统一,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优秀的人才,不仅在于其知识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的良好的个性、情感、意志、美德以及创新的精神。语文教学应顺應世界发展的潮流,重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把人的发展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学追求的新目标。

参考文献

[1]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黄光临.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S1).

[3]黄友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35).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审美教育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