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二尖瓣机械瓣膜血栓患者的药学监护
2019-11-09彭文星张进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药事部北京0009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药学部福建福州35000
彭文星,林 阳,张进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药事部,北京 0009;.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药学部,福建 福州35000)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抗凝适应证,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终身规律的进行抗凝治疗,若治疗过量可能引起出血,如脑出血等,治疗不达标可能引起血栓,包括瓣膜血栓,系统血栓等。对于发生瓣膜血栓的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溶栓治疗等,本文主要讨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卡瓣溶栓治疗方案的指征、药物治疗及监护策略等。
1 病例概况
患者,女性,51岁,身高150 cm,体质量58 kg,因“二尖瓣置换术后3年,活动后胸闷,气促4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3年,因活动后出现胸闷、气促,偶伴心悸,上一层楼即感不适,就诊于福建协和医院,查心脏彩超示“二尖瓣狭窄(重度)伴返流Ⅰ度”,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排除手术禁忌后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可。出院后患者长期自服华法林(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2.5 mg)治疗,剂量1.875 ~ 3.750 mg之间调整,既往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不详,近1年未进行凝血功能检测。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活动后出现胸闷、气促不适,劳累后偶少量鼻出血,咳嗽伴有少量血丝,爬2 ~3层楼即感气促,夜间能平卧休息,再次就诊于福建协和医院。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等合并症,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入院后查体:T 36.1 ℃,P 75次·min-1,R 20次·min-1,BP 118/80 mm Hg(1 mm Hg = 0.133 kPa),神志清楚,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未见怒张,颈动脉未见异常搏动。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HR 75次·min-1,节律齐,心尖部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向心前区传导,P2亢进,P2 >A2。辅助检查:心脏彩超示:二尖瓣置换术后,二尖瓣口有效面积1.2 cm2(考虑卡瓣),三尖瓣中度反流,伴肺动脉高压。入院诊断:心脏术后,二尖瓣机械瓣置换状态,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Ⅱ级。
2 主要治疗经过
《2014 AHA/ACC心脏瓣膜病指南》[1]推荐:如果患者为右侧血栓则建议溶栓治疗(Ⅱa),如果患者为左侧血栓则建议再进行经食管心脏超声的检查,若血栓大小< 0.8 cm2,且心功能Ⅰ/Ⅱ级,则推荐溶栓治疗(Ⅱa)。患者为二尖瓣机械瓣血栓,属于左侧血栓,且患者心功能Ⅱ级,无高血压病史,没有溶栓禁忌症[1-5],经过患者及家属同意后进行溶栓治疗。
常见的溶栓药物包括: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链激酶(streptokinase,SK)、尿激酶(urokinase,UK),各溶栓药物推荐治疗方案见表1,由于该患者经济条件较差,阿替普酶价格较贵,院内无链激酶,故在医生和患者及家属的协商下选择尿激酶进行溶栓。
临床药师根据患者体重,建议给予尿激酶50万单位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以10 mL·h-1泵入,并监测患者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变化,医生采纳该方案,患者以10 mL·h-1泵入5 h后,复查FIB为1.57 g·L-1。临床药师建议降低尿激酶的输注速度,改为4 mL·h-1泵入,同时补充纤维蛋白原,以防患者发生脑出血,之后继续监测FIB变化。次日复查超声心动,观察瓣膜血栓变化情况。之后患者FIB处于1.5 ~ 1.8 g·L-1,临床医生在药师的建议下继续补充纤维蛋白原共3支,同时尿激酶泵入速度降低至2 mL·h-1,之后患者的FIB升高至2.0 ~ 2.5 g·L-1,继续泵入尿激酶直至复查心脏超声,确认血栓溶解后停用。
患者于3月25日下午和3月26日上午分别复查床旁超声和经胸心脏彩超示:二尖瓣有效面积2.4 cm2,机械瓣位置及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表明患者溶栓成功,建议停用溶栓药物,开始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医生采纳。
表 1 溶栓药物的选择及推荐剂量Tab 1 Types and dosage of thrombolytic drugs
3 临床药学监护
3.1 溶栓过程中患者的监护
在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不断监测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等,并观察患者一般症状,进行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等,为医生提供药物泵入速度调整方案及溶栓监测方案。
溶栓过程中主要消耗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二者裂解形成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可导致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由于系统性溶栓不能使溶栓药物靶向作用于血栓部分,全身器官及血液中的凝血系统均会受到影响,特别是脑血管,溶栓最危险的不良反应是脑出血,由于个体差异,故在溶栓过程中需要监测溶栓指标FIB[7]。《2014 AHA/ACC心脏瓣膜病指南》并没有推荐具体的指标监测范围。参考《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8]推荐,在溶栓过程中应监测如下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5 g·L-1时应减量,低于1.0 g·L-1应停止;血小板低于80×109·L-1或降低20%应注意出血风险,低于50×109·L-1应停止;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可反映溶栓是否有效,若开始降低或正常或不再升高,提示溶栓药已不再对残余血栓起效,可考虑停用。
该患者使用的溶栓药物并不是指南最佳推荐药物,且患者治疗过程中初始使用剂量和速度低于说明书推荐剂量。由于患者对溶栓药物的反应性不同,该患者在溶栓过程中反复出现FIB降低至1.5 ~ 1.6 g·L-1,药师及时建议降低溶栓药物的泵入速度,并补充纤维蛋白原,根据溶栓监测指标FIB等为患者调整个体化溶栓方案,不局限于指南和说明书中的推荐,给临床医生及时有效的治疗建议,以保证患者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
3.2 溶栓与后续抗凝的桥接
《2014 AHA/ACC心脏瓣膜病指南》[1]建议对于瓣膜血栓的患者,其中生物瓣置换术后考虑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于机械瓣置换术后已经服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患者,需要评估患者INR结果达标程度,若之前抗凝不足后续应充分抗凝,若之前抗凝充分,建议增加目标INR范围,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后INR从2.5(2.0 ~ 3.0)升至3.0(2.5 ~ 3.5),二尖瓣置换术后INR从3.0(2.5 ~ 3.5)升至4.0(3.5 ~ 4.5),具体推荐意见详见图1。但是由于国内INR目标范围普遍低于欧美指南推荐范围,故对于此类患者应酌情考虑增加原有的INR范围。该患者依从性极差,服用华法林期间剂量调整在1.875 ~ 3.750 mg(3 mg/片),未进行规律的复查凝血指标,特别是近1年,未进行凝血功能监测,患者入院时查INR1.36,推测患者INR未达标,对患者进行深入用药教育,强调服用华法林的用药风险及复查凝血功能的重要性,并建议将INR范围定为2.0~ 2.5,患者溶栓后一般状态良好,知晓华法林服用注意事项后出院,继续行抗凝治疗。
该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提示临床药师应积极进行用药教育,强调华法林的使用注意事项,包括不良反应、监测指标和饮食等影响因素。提示患者用药教育也是临床药师十分重要的工作,用药依从性差已经成为患者用药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药师在患者教育中应占有主导地位,充分教育并指导患者如何安全有效地服用药物,这也是药师获得患者信任的重要途径之一。
图1 瓣膜血栓溶栓后的抗凝方案[1]Fig 1 Anticoagulant therapy after heart valve thrombus[1]
3.3 患者随访
出院后,患者规律服用华法林,按时复查凝血功能,INR已基本达到2.0 ~ 3.0的目标范围,出院后1个月内随访,患者未再出现胸闷、鼻出血等不适,INR已基本稳定。
4 讨论
临床药师在本例患者的药学服务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参考相关指南推荐,为临床医生推荐溶栓方案,包括溶栓药物的剂量及浓度调整、凝血功能的监测,根据患者用药反应性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与临床医生形成治疗小组,合作完成机械瓣血栓的溶栓治疗。后续的用药教育和抗凝方案由临床药师完成,患者的凝血指标在临床药师的指导下能够较快达标,实现了药师与患者的积极配合,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切实发挥了药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