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食用菌工艺学课程教学中的体现

2019-11-08姬晓娜河南城建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安全导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出菇菌种食用菌

□ 姬晓娜 鲁 铁 河南城建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用菌工艺学是生命科学和植物生产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七个方面的思政主题为食用菌工艺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示范作用。

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食用菌工艺学课程是生命科学和植物生产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做好思政建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食用菌工艺学的课程中,通过以下七个方面思政主题的教学融入可以起到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从食用菌的实验环节强化“劳动创造美”的劳动价值观思想

食用菌的实验环节主要是以常规大众菌类作物为主题的食用菌栽培实验,木腐菌类栽培可以优先选择糙皮侧耳(平菇)、金鼎侧耳(榆黄蘑)、桃红侧耳(红平菇)、杏鲍菇4类真菌;草腐菌类选择双孢蘑菇、鸡腿菇(毛头鬼伞)等;药用菌类选择灵芝、蛹虫草等。

通过食用菌栽培实验相关环节的设置,如菌种的制备、菌袋的制作(包括拌料、装袋、灭菌与接种)让学生实地动手操作,参与到每一个实验环节中去,接受食用菌种植的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劳动能够创造美,社会价值的积累需要劳动的赋予。从而激发其热爱劳动,进而敬畏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这也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内涵教育的一部分。

在食用菌栽培料的选择中培养学生“物尽其用”的生态价值观

食用菌栽培的原料来源十分广泛,有各种农作物的下脚料,如麦草、稻草、甘蔗渣、棉籽壳、玉米芯、麸皮与高粱壳等;林业上的阔叶树锯木屑、树枝、树叶、杂木和废木材等;酿造业上的酒糟、醋糟等;制糖业上的废料,如废菜丝、废糖蜜;还有各种畜禽的粪尿等,这些废弃物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处理往往会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利用这些材料栽培食用菌,不仅可以得到人类理想的健康食品,同时还消除了对环境的污染,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起到了物尽其用的作用,从而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食用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的人类最佳的饮食结构“一荤一素一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在满足内需的前提下,拓展了外贸出口。相较于其他产业,食用菌产业作为绿色环保产业,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助推力。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曾经做了这样一种假设,在我国每年的动植物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约30亿吨左右的废弃物,只要将其中的5%用于食用菌生产,即1.5亿吨,就可以生产至少1 000万吨干食用菌,如果按照每吨干食用菌含有30%~40%的蛋白质计算,相当于增加300万~400万吨蛋白质。食用菌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重要的积极示范性作用。

学生通过课堂理论以及相关实验环节的学习,能够切身体会到食用菌的高效转化能力,这将树立学生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在当前重视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食用菌的栽培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是资源再利用可持续化发展大战略的首选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同时,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也将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人类对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依赖,人们对野外食药用菌资源掠夺性的采挖,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影响。对人们喜爱的食药用菌进行驯化栽培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野生资源的过度依赖,也是物种保育的重要工作,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学生在该课程的引导之下,将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内涵。

在食用菌的栽培出菇环节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党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在食用菌出菇环节的学习中,学生首先通过课本从理论角度掌握食用菌栽培出菇阶段的温度、湿度、光照与通风透气等环境条件的重要性,以及每种食用菌的具体出菇特性。书本的知识着重理论化知识的教授,学生缺乏实际经验,表现为对书本知识半知不解、似懂非懂、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认知行为表现。补充涵盖思政教育的实验教学是解决认知空泛的重要措施。

通过设置栽培出菇环节以达到书本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在实验室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因地制宜的设定食用菌的出菇环境,学生根据食用菌各项生理指标表象以及书本上的描述,和老师共同探讨温度、湿度、光照与通风透气等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进而采取相应的技术策略,加强对出菇环境条件的实际管理,该环节的完成有助于学生深度认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以及实践在印证和推动理论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该环节的实施过程中要督促学生进行以照片记述、数据采集为主的实验日记记录,同时课程结束时要结合记录完成实验实践环节的总结报告。

食用菌栽培史的讲授中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人类对食用菌的认识、开发和利用经过了几个发展时期。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上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用菌专著---《菌谱》详述了各种菌类的产地、性味、形状、品级、采集和食用方法等,如今多种食用菌已经驯化栽培成功,并走入老百姓的餐桌,世界上许多主流食用菌品种都有记载我国是第一个成功驯化栽培的。如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公元600年)、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公元800—900年)、香菇(Lentinula eddoes,公元1000—1100年)、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公元1700年)和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公元1800年)等。食用菌的栽培史承载了民族的骄傲,在课堂上通过食用菌栽培史的讲解使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到骄傲。从先民衣不果腹、食物短缺到适应、征服原始自然界,先民们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探索过程中对很多食用菌都有了认识、辨别。公元前300年,《礼记·内侧》就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柄”,这是食用菌在我国有文字可考证的最早记录。后来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也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的记述。在唐朝时,就有苏恭等著《唐本草注》以及韩鄂编的《四时篆要》卷中的《种菌子》开始有食用菌的种植记载。我国食用菌文化源远流长,从认识、利用到栽培无不反映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以及对农业应用科学的实践。

食用菌育种课程中向学生灌输“专利”保护意识以及知识产权思想

食用菌的菌种资源是食用菌栽培生产的核心竞争力,菌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食用菌栽培的成败和栽培者的经济利益。把好菌种质量关是食用菌生产中最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食用菌生产中首要的一关,没有高质量的优良菌种,就无法获得食用菌的高产和稳产,从而无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菌种质量的低劣和混乱常常会造成食用菌生产上的巨大损失。国家农业部在2006年3月27日颁布了《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分总则、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菌种生产和经营、菌种质量、进出口管理、附则6章37条,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对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生产、经营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在课堂教学上加强学生的“专利”保护意识,让他们懂得知识成果的重要性,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对《专利法》的学习,从而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食用菌栽培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责任心意识

栽培过程中遇到不良环境以及病虫害现象应快速的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在食用菌出菇环节的管理细节中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在实验中树立责任心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产管理中。当前本科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缺乏责任心的现象。加强学生身体力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生产实践中具有积极作用。以食用菌栽培实践为契机,让学生以分组团队为组织单位,学生在小组长的安排协调下有组织性的分工协助,增强责任心意识。栽培过程中加强团队的协助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团队精神,自己的责任心问题关乎着整个团队实验的成败。

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有很多细节性问题,需要学生定时定点的记录、观察食用菌的生理变化指标。尤其在出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蘑菇的生长发育过程,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践基地的参观让学生亲近基层切实感受食用菌脱贫的成果

食用菌工艺学课程尾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联合学院学工办等部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食用菌脱贫模范基地,基地的负责人可以实地讲解介绍,主要关注与产业相关的扶贫政策、相关人力组织情况、产业链分布布局与设备设施的运转状况等方面。这样学生更能够在现场实地体验到食用菌产业蓬勃的势头。使学生意识到“小蘑菇、大产业”的脱贫致富之路。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科技兴农、科技富农的发展之路,从而意识到科技攻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课程思政在促生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食用菌工艺学学科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课堂上认真把握好学科精髓及其与思想政治思想的融合,在学生专业课课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思政教育,将为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起到积极地作用。

猜你喜欢

出菇菌种食用菌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双孢菇出菇过程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
灰树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