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中毒事件回顾及卫生防控管理工作开展*
2019-11-08杨秋妍
杨秋妍,徐 坤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据调查,农村野生菌中毒危害水平要明显高于城镇,除了误食和加工不当,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环境卫生管理和医疗卫生服务两个方面的建设不足,环境卫生直接干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会间接地影响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鉴于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和关注,食药监部门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野生菌食用要求和程序,强调不选用野生菌等高风险食品上餐桌。但由于人们对野生菌的辨别知识的缺失,使得野生菌中毒依旧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事件,且野生菌中毒相对集中在一定的高发地区和高发时间,因此加强卫生管理对预防野生菌中毒具有重要的价值[1]。关于卫生管理需要有建立健全的配套政策与之相适应,同时要增强内部卫生管理的积极性,动员群众最大程度落实环境卫生整治措施,提高卫生管理的效率,并且健全野生菌中毒医疗救治的场所,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1 野生菌中毒事件回顾与特点分析
1.1 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回顾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这一朝阳行业的兴起,营养丰富的野生菌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人们对野生菌的需求也日渐增多。我国野生菌资源十分丰富,居于乡村的居民比城镇的居民要具备更大的接触和使用野生菌的优势,但由于乡村居民文化水平的限制,再加上一些野生菌与毒菌之间形态相似,使得在乡村野生菌中毒事件要远远多于城镇。夏秋季节是野生菌繁殖最快最多的季节,同时也是野生菌中毒的高发时期。野生菌和毒菌的繁殖都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且卫生教育程度也直接关系到野生菌中毒,在野生菌的品质检测和安全监督过程中,卫生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2018年 《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统计和整理,为分析卫生管理和预防食用菌中毒提供了有力的参考数据,见表1。
表1 2018年云南省野生菌中毒与食物的比较
由表1可知,仅就云南省野生菌中毒事件来看,数字也是触目惊心的,首先野生菌中毒事件数量较大,中毒人数多,且死亡人数相较于一般食物中毒事件要高许多。
此外,野生菌中毒事件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就2018年云南省野生菌中毒数据来看,按季度不同可以整理出数据,见表2。
表2 2018年野生菌中毒事件季度分布表
夏季和秋季是野生菌中毒的高发期,其中夏季中毒事件数为82起,秋季更是高达279起,占据全年的96.8%,而中毒人数也以夏秋季节最多,人数达到1478人,占据94.1%的比重。因野生菌中毒引起的死亡率和病死率也不可忽视。
1.2 野生菌中毒事件的特点
从上述案例可以简单总结野生菌中毒事件的特点。首先,乡村是野生菌中毒的高发地点,一方面是由于乡村地区是野生菌重要的繁殖和生长之地,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更加方便采食野生菌,由于对毒菌的辨别知识薄弱,采摘很大程度上也不受上级部分监管,因此导致野生菌中毒事件频发。且由于饮食习惯,例如饮酒、杂食的影响,使得野生菌中毒催化更快,相对于落后的卫生医疗条件也在中毒后直接影响了乡村居民的救治。其次,从云南省的案例来看,野生菌中毒事件的事件数和中毒人数的数字都是十分惊人的,死亡率也不断提示着卫生管理体系野生菌中毒的危害性,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和管理控制。从这两个特点充分反映出卫生管理的薄弱点,需要引起重视。
2 卫生防控管理概述
2.1 卫生管理的内涵分析
40余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卫生环境也逐渐得到了改善。卫生管理的相关内容逐渐成为当下建设美丽乡村、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卫生管理是指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在划定的管辖范围内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在提供相关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管辖内疾病的初级诊治工作[2]。卫生管理的重要作用,是以居民的健康为出发点,向广大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由于受到诸方面因素的影响,改水改厕、污水处理、道路硬化和村庄绿化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自然环境,如果不加以保护和综合治理必将影响到野生菌等植物的生长。
2.2 卫生管理的实施类型
卫生管理具有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旨在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确保基本食品安全卫生保障,以及促进全社会基本医疗水平的协调推进。
虽然我国卫生管理各地模式迥异,但一定程度上卫生管理总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群众食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3]。卫生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手段方面的设计,使卫生管理在行政、药械、财务、人力等放,都高度地协作和统一。
卫生管理实施项目及评估标准:卫生条件及乡村卫生基础而设施建设达标比例;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及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的形成率;突然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及突然事件处置率;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监测及饮用水安全覆盖率、乡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死亡情况及自然死亡率、非自然死亡率;食品中毒及食品中毒治愈率。
2.3 卫生政策在野生食用菌管理实施中的特殊性
由于我国食用菌产地遍及全国,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各地区的卫生管理水平存在不平衡、不完善的问题。截止到2018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77.7%的乡村实行了卫生一体化管理,乡村卫生院建设率达91.1%,但根据卫生部《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中的具体要求,乡村卫生管理质量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对野生食用菌来说,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野生菌中毒事件处理效果的好坏与否,与乡村宏观环境、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居民的食品安全卫生教育情况以及乡村医疗设施建设息息相关,任何一环都有可能导致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4]。
尽管食药监局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高发季节的食用菌中毒事件,但在我国“食源性疾病爆发报告系统”中,对野生菌中毒事件信息整合的数字还是触目惊心。野生菌中毒成为乡村卫生管理的重点监测对象。
3 卫生防控管理工作开展下的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
3.1 加强卫生管理机制建设
在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的的今天,卫生管理也应该按照城镇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标准不断健全管理机制建设,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卫生管理的重点考核对象,加大对偏远乡村地区居民健康的规范管理,以当地实际的野生菌生长情况增加环境卫生靠谱指标,包括水资源污染处置。乡村绿化处置、垃圾无害化处置等等,以此来对野生菌产品的质量提供生长条件方面的卫生保障。此外,要完善乡村环境卫生综合管理机制,由村政府领头,对各家各户的卫生质量提出要求,调动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乡村卫生管理的工作治理,也为野生菌中毒事件原因的排查和监管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3.2 加大野生食用菌卫生宣传引导力度
结合居民的文化水平情况,卫生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村广播、宣传画等途径想广大村民宣传野生食用菌的相关卫生知识,根据当地野生菌的生长情况,与相关检测部门合作,印发关于食用菌与毒菌的辨别手册,加大对乡村居民的卫生健康引导,同时和医疗机构合作,及时开展卫生讲座或野生菌中毒的活动,向居民普及野生菌的相关知识,对于辨别不清的野生菌谨慎、避免食用。对于野生菌中毒之后,也要相应地普及野生菌中毒自救和救治知识。
加大野生菌卫生宣传引导也离不开群众作为卫生管理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为推进卫生管理增强凝聚力,实现卫生管理共治,卫生成果共享。
3.3 强化对野生食用菌卫生监督检查
加强对野生食用菌的监管,对涉及野生菌上餐桌的场所要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尤其要求乡村中的食堂、餐馆、学校严禁将不明野生菌加入菜单,避免毒菌走上餐桌,造成难以预计的损失[5]。在野生菌较多的地区,做好相关卫生监察工作,涉及野生菌市场交易的,要严把关卡,不得随意流通不熟悉或毒性难辨的野生食用菌。
在野生菌集中生长的区域范围,卫生管理部门要定期指派专业人员进行野生菌生长环境的调研和野生菌样本的调查,确保野生菌不会因为环境质量产生霉烂,从源头上遏止和预防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对于不确定毒性的野生菌,要及时向乡村居民做好通报,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
3.4 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措施落实到位
卫生管理涉及诸多部门和多项卫生管理实施手段,因此在政策执行时会面临诸多阻力,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应该建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具体实施办法,引进和培养兼具卫生管理和野生菌知识方面的人才,完善野生菌中毒的相关数据资料库,增强野生菌中毒事件处理的参考性。
野生菌中毒的应急救治也应该成为卫生整治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可能发生的野生菌中毒事件,卫生管理部门要与医疗部门加强合作,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对于不慎野生菌中毒的患者一定要第一时间加以救治,将野生菌中毒造成的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
4 结论
卫生管理不仅是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伐,不断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一环,对预防野生菌中毒也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卫生管理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预防野生菌中毒提到卫生管理的工作日程上来,通过改善环境卫生和打造基础设施,减少影响野生菌生长和质变的负面因素,同时做好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居民对野生菌和毒菌的辨别能力,尤其是没有把握的野生菌要树立禁止食用的意识,加快医疗卫生服务,在预防野生菌中毒和救治野生菌中毒上设置专门款项,增加卫生管理的基金保障[6]。在进行卫生管理时,卫生管理部门需要与乡村居民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居民参与卫生管理的热情,打造全员参与、全员共享的卫生治理氛围,减少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