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外语四位一体“双创”实践教学模式

2019-11-08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广州510000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外语双创工匠

王 真(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广州 510000)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而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

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指出:“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学校设置,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措施方面,强调要“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狠抓教学、教材、教师,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可见,工匠精神已逐步上升为国家意志和教育共识,更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基础,注重实践教学,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双创”教育,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高职外语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以及“双创”教育在外语专业中难以推行、实践教学体系薄弱等现状,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高职外语“双创”人才培养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工匠精神与“双创”教育的耦合性

工匠精神,即工匠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遗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它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也是从业者对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更是职业精神的核心[2]。其内涵可分为术、德、能、业四个层次[3],这四个层次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对高职教育而言,工匠精神应更多从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及创新创业等角度进行培养,让学生能以“匠人之心”在所从事的领域专注做好每一件工作。

“双创”教育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强实践性素质教育。这种定位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创造条件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此检验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并巩固其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辨别机遇能力、预见能力、风险意识、职业素养等,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综合要求[4]。

1.本质内涵相契合

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创”教育除传授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和敏锐的创业意识,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模式。而这种敢于打破传统、善于创造、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正是工匠必备素养,也是工匠精神的本质所在。一个真正的工匠,除了有精湛的技艺外,更应具备大胆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特质。因此,在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传授的不仅是技能本身,还有技能成为习惯后所生成的创新能力,从而也激发学生对自身事业的执着追求。可见,“双创”教育与工匠精神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双创”教育需要工匠精神内核作为支撑,工匠精神又以双创教育为推手,两者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是相互支撑的统一体[5]28。

2.培养方式相契合

工匠精神和“双创”教育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双创”教育以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素质教育。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最终都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双创”教育的实施过程必然以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6]。而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范畴,反映从业人员对职业的态度和价值取向,这种精神同样需要建立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工匠精神的价值与实质,最终内化为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敬业乐业的职业道德品质。可见,工匠精神和“双创”教育二者在培养方式上高度一致,都以实践教学为载体,重视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外语“双创”实践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

1.国家发展的战略驱动和职业教育的新使命

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精神与支撑力量;提升人才的“双创”核心竞争力是国家发展的驱动,也是国家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需要。在实施制造强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下,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既需要一批具有先进思想和精湛技术的大国工匠,又需要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积极进取的创业人才。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双创”人才正是这两类人才的结合点。因此,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和“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适切性、紧迫性和使命性不言而喻。探索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高职“双创”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既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也是国家经济发展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5]29。

2.外围环境导致外语人才培养规格转变

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不断促使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网络+生产+智能”的创新型商业模式成为主流,产业跨界融合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企业转型迫使人才结构发生变化,人才需求也趋向于多元化。目前,高职外语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为国际贸易、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等领域。这些领域需要是既具备一定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又熟悉行业知识,兼具创新创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且尤为重视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专业文化素养和崇德笃行、精技创新的职业道德精神。因而,传统高职院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外围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外语人才培养应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3.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校扩招,外语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以外语专业最主流语种英语为例,《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0—2017)显示,本科教育中英语专业2010—2017年连续4年(2010—2013年)为红牌警告专业,高职教育中应用日语专业于2015年被相继亮红牌,成为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7]。外语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企业发展转型,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的外语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另一方面是高职外语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语言的工具性而轻教育的人文性特征,导致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完善人格失衡;加之多元文化更易导致学生价值观错位,在就业中多表现出急功近利、眼高手低、频繁跳槽、诚信度差,缺乏社会责任心、专注力和耐心,怕吃苦等“个人本位”行为,这与工匠精神所推崇的核心精神完全背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的职业生存和发展。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在加快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将工匠精神渗透于教学与实践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既是社会、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发展必需。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在正轨上发展。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外语四位一体“双创”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出,以“做”为中心,事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三位一体,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8]突出实践对知识内化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将教与学有机统一起来。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习得可通过直接经验学习和观察、模仿学习两种方式完成。大部分情况下,人的社会学习过程是行为、认识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9]。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要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学习,需要师傅的示范和心理层面的感悟,以及自我效能的发挥[10]。因此,在工匠精神的视阈下,高职外语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势必应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实践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教学做合一”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工匠精神四个层面的内涵:术、德、能、业,以及高职外语专业的实际情况,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外语四位一体“双创”实践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并于2017—2018学年起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学实践。

1.术:基础技能实训

工匠精神的第一层内涵是“术”,即工匠精神最低层次要求:必须掌握一门技术。要培养学生真正掌握一门技术,成为有术之匠,技术训练是关键。专业建设直接决定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和学到什么程度,体现出工匠精神中“术”这一层面的要求[3]。因此,必须对专业进行准确定位,根据外语专业各方向分析对接岗位,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基础实训计划。

(1)基本语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掌握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基础应用技能,发挥语言的人文教育功能,增加跨文化交际培养,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

(2)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语言能力、上岗基本技巧和职业资格考证水平,涉及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电商、商务谈判、商务外语翻译、涉外文秘、国际旅游、国际会展、外贸单证等专业技能,构建多层次、多模块的专业实训项目,对零散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提升专业素养[11]。

(3)创新创业基本素质技能训练。包括掌握创业通识知识,认知创业过程,促进学生形成创新商业思维模式,提高其资源整合和营销等创业基本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领导与团队协作、自我约束能力与管理、创新思维,以及抗风险与抗压等创业心理素质。

2.德:实训基地训练

工匠精神的第二层内涵是“德”,即必须蕴含一定的职业道德。实训基地既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工匠精神中“德”的重要渠道。通过实训基地训练让学生有真实岗位体验,职业能力递进发展、企业文化熏陶、职业素养、匠人精神协同培养,立德树人,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1)校内实训基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校内外语实训基地,如语音实训室、跨境电商实训室、虚拟商务情景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训室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言技能训练,按照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和管理模式设置,开展企业管理仿真教学,根据项目模拟职场情景,在完成岗位对语言听说读写译等项目训练的基础上,坚持稳中求快、慢中求细、精益求精的原则,培养学生严谨专注、规范操作的素养,使其感悟工匠精神。另一类是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校方通过优惠方式出租场地,积极引入企业进校深度合作,如建立呼叫中心、培训机构、外贸公司、翻译公司等,企业通过提供项目、设备、专业技术指导,为师生提供真实岗位实习,加强学生对岗位要求的理解,培养团队合作、专业、敬业、诚信等综合素养。对于企业而言,也为其提供后续人才储备。同时,企业通过依附高校的人文背景,提高知名度,最终达到校企双赢。

(2)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延伸,也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载体。通过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形成育人目标明确、校企联动、产学研一体的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如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与阿里巴巴合作,建立阿里巴巴订单班及阿里巴巴校外实训基地;与美迪电商学院合作,聘请企业人员作为“双创”导师,培训学生新媒体运营技能,并定期输送学生到企业实习,让学生能与企业名匠、师傅共同跟进项目,通过实践内化专业知识,并快速了解企业文化,在实习中增强岗位意识,形成尊师重教、责任担当、奉献精神等职业素养,认知工匠精神的价值。

图1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外语四位一体“双创”实践教学模式

3.能:竞赛与文化熏陶

工匠精神的第三层内涵是“能”,是技术层次到技能层次的升华,代表工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精益求精、推陈出新是其特征。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持续内化的过程。通过竞赛与文化熏陶,以文化活动为面,竞赛为点,点面结合,让学生在竞赛中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整合,把技术进一步提升为技能,强化专业、锻炼工匠精神中的“能”,并在比赛中培养敢于拼搏、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优秀品质,提升综合素质。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竞赛强化主要采用“1+6”系列竞赛活动。“1”是校内创业大赛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遴选赛,“6”是6项同期活动,包括青年红色筑梦之旅、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我的创新创业故事”暨微视频征集活动、ERP沙盘模拟大赛、金点子创意大赛、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要实现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创新创业人才的人力资本、职业素养和价值追求,就必须营造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和企业“双创”文化氛围[12]。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凝练在校风、校训、学风、校歌、办学理念、校史馆、文化亭等各种载体,通过多元化、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英语戏剧表演、日本文化探索、创业成功人士讲座、讨论各国名匠故事、世界知名公司创业历史等,为学生营造基于工匠精神的良好“双创”氛围。另一方面引入优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包括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企业制度等。外语学生进入外企的机会非常大,将优秀外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中,学生通过长期文化熏陶,耳濡目染,培养企业忠诚度,形成良好职业素养。

4.业:创业项目实施

工匠精神的第四层内涵是“业”,指的是工匠凭借自己的技艺成就自己的事业。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5+3创业项目,让学生体验创业实践的整个过程。学生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社会调研,形成可行性报告、项目实施方案,体验项目实施、成果交流等过程,形成主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工匠精神的内化,进而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让学生毕业后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和技艺去成就自己的事业,这与工匠精神中的“业”相呼应。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5+3创业项目实施是指组建“5+3”团队(5位学生和3位导师,包括1位专业教师,1位辅导员,1位企业指导人士),形成“三导师制”,学习过程分为认知阶段(第一学期)、启动阶段(第2~3学期)、实践阶段(第4~6学期)和成长阶段(毕业后1~5年)。在认知阶段,学生首先通过创业通识课及专业课学习,与导师共同制定创业项目计划,深入社会调研,形成可行性方案。在启动阶段,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真实运作,项目管理,角色体验,培育立项,反思改进及路演改善。目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已与马来西亚跨进电商协会合作,打造马来西亚国王猫山王榴莲酒、阿荣哥海南茶、糙米咖啡等多个产品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商机。在实践阶段,进行项目总结,专创结合,成果推广,对于优秀项目,学校提供优选孵化和帮扶制度,建立众创空间,为学生创业训练提供场地。成长阶段,导师对项目后期进行持续关注、监督和指导,在学生毕业后5年内持续为项目提供全方位扶持,包括融资扩展,将优秀案例回馈于教学。

5.实施成效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外语四位一体“双创”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打破了外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开展的瓶颈,较大地提高了高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声誉。

(1)促进创新思维模式形成,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外语专业全员实施“双创”教育以来,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创新活动,在训练专业相关技能的同时熟悉企业运作、创业的相关流程,开拓眼界,形成创新思维模式,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成果丰硕,如在第九届全国国际贸易职业能力竞赛、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六届“青创杯”广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职教杯”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一改往日文科生难出创业成绩的现象,这也为后续学生的就业创业做好铺垫。其中,2016级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共有3人分别成功注册了3家公司,并顺利运营。总体上,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

(2)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增强社会适应性。四位一体“双创”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共建校企合作项目23个,其中,深度合作项目6个,创收项目5个,运营一院一公司,实现顶岗实习近180多人。强化了校企协同育人及工匠精神的渗透,学生能以工匠之心专注对待自己的工作,职业素养迅速提升。近两年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的就业率也高达99.8%,不断向知名企业输送大批量外语人才。其中,仅2016级的毕业生有50人进入南方航空公司。根据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跟踪反馈的信息,通过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校企合作和“双创”教育的培养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社会适应性强,能快速熟悉工作要求,颇受用人单位青睐。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探究工匠精神与“双创”教育的耦合性,以“教学做合一”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工匠精神术、德、能、业四个层面的内涵,提出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外语四位一体“双创”实践教学模式,在一程度上解决了高职外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难以推行的瓶颈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职业素养,形成创新思维,并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利于高素质外语复合性人才的培养。工匠精神的内化和“双创”教育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外语四位一体“双创”实践教学模式的后续研究,需要持续不断地完善。

(1)进一步优化专业教育与基于工匠精神的“双创”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发适合外语专业使用的配套教材。作为语言类专业,可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的语言优势,将国外MOOC网站上一些优秀的创业教学资源引入专业教学中[13],优化整合,形成一系列知识连贯、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微课等创业教学资料,让学生既能在锻炼语言技能的同时又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做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完美融合[14]。

(2)建立多元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体系。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双创”教育的关键因素。学校应采取相应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种创新创业培训,下企业挂职锻炼,以增加创业实践经验。同时,建立创新创业教师学习共同体,资源共享,最终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满足创新创业师资要求。

(3)构建与该模式相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不仅是“双创”教育成效的重要衡量工具,更是整个“双创”教育的指挥棒,对“双创”教学起到规范、引领和指导性作用。针对外语专业“双创”教育难以开展的问题,更应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应的教育评价指标,与理工科区分开,以形成一个有专业特色的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高职外语“双创”教学体系。

猜你喜欢

外语双创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工匠神形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工匠赞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