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锡宁地区“老年漂”群体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9-11-08乔维德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异地子女群体

乔维德

(无锡开放大学 科研与质量控制处,江苏 无锡 2140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规模的快速发展,很多老人为了能与子女团聚,或者因为要照顾孙辈,不得不离开生活大半辈子的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城市,实现了和子女及孙辈团聚的愿望,却也忍受着身处异乡的孤独与苦恼,这类群体的老人称为“老年漂”。“老年漂”在当今城市中己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老人户籍所在地与子女家庭不同,或属不同省份,或属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二是居住时间具有阶段性或长期性。阶段性是指老人为了照料年幼的孙子或孙女而短期居住在子女家;长期性是指老人长期生活在子女家,而不是在子女家短期或者偶尔居住。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 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人口老龄化在不断加深。其中60岁以上流动老年人口的数量已达1 372多万人,约占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总人口的5.5%,占全部流动人口比例的5.1%,并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以及“老年漂”群体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已成为目前亟需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目前,关于老人流动、迁移和社会融合、服务保障等,社会关注的并不多,学术界对“老年漂”的相关研究也较少。苏州、无锡、南京(以下简称苏锡宁)位于江苏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外来人口较多,外来务工人员也相对较多,“老年漂”的数量比较庞大。本文通过对苏锡宁地区“老年漂”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分析影响“老年漂”群体生活的障碍因素及其深层次原因,以期为解决“老年漂”群体的社会保障、社会融入等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取无锡、苏州、南京“老年漂”人数较多的无锡市梁溪区爱家金河湾、无锡市锡山区诺卡花园、无锡市新吴区春潮花园、苏州市高新区新创理想城、苏州市吴中区诚河新旅城、苏州市吴江区伟业迎春乐家、南京市栖霞区仙龙湾山庄、南京市浦口区威尼斯水城共8个住宅小区的“老年漂”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03份,收回有效问卷80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男性占35.4%,女性占64.6%;苏州、无锡、南京分别占35.5%、36.9%、27.6%,如表1所示。接受访谈的“老年漂”子女、小区物业管理人员、社区及老龄办工作人员共计65人。

表1 被调查“老年漂”人数分布

2.方法

调查注重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相结合,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法等多种方式[2]。

(1)问卷调查法。结合“老年漂”群体的特点,设计面向苏锡宁地区“老年漂”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老年漂”的性别、年龄、医疗健康、心理需求、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生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老年漂”群体的生活诉求以及面临的困惑、问题。通过实地走访形式,向苏锡宁8个住宅小区“老年漂”发放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03份,其中苏州285份,无锡296份,南京222份。

(2)深度访谈法。访谈人员分成8个小组(每组2人),深入住宅小区、社区及当地老龄办,分别采访“老年漂”子女、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以及老龄办工作人员,并做好记录。访谈内容涉及老人生活的诸多方面,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老年漂”群体的生活状况及遇到的问题和障碍,了解政府、社区及整个社会对“老年漂”群体的关注及帮助情况。

(3)统计分析法。对调查的数据样本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并采用社会统计分析软件SPSS 24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及分析,明确苏锡宁地区“老年漂”群体的生活现状及需求。

二、结果与分析

“老年漂”群体选择到城市与子女一起生活,能帮助子女减轻生活负担同时照顾孙辈。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些不易而又可敬的“老年漂”,在无私帮衬儿孙的同时,也在默默地助力当今城市的稳定和发展,他们通过照料孙辈或提供其他家务支持间接贡献于社会。“老年漂”群体与子女一起生活,也方便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孝敬和照顾年老父母,从而满足老人养老需求。但“老年漂”由于身处异地,会遭遇多种问题,这已成为老人安度晚年的最大障碍。

1.生活不适应

“老年漂”面临着诸多社会适应问题。一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老年漂”需要适应子女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否则会因为价值观念、生活琐事、育儿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异而产生许多磨擦和矛盾。通过调查发现,在与子女意见不一致或发生矛盾时,91%的“老年漂”都选择忍让,在与子女争执过程中没有决策权,听从子女的安排。也有9%的少数“老年漂”将不帮子女照料孙辈当作最后筹码,其实老人并不是不乐意照顾孙辈,而是因为不适应子女的生活习惯而不愿意继续留在子女家。二是适应各地的语言和环境差异。接受访谈的大部分“老年漂”表示,平时生活中与现居地民众通过普通话交流时基本无障碍,但当对方使用方言尤其是苏州、无锡方言时,就几乎听不懂,时间一长老人便害怕与别人进行交流。此外,55%的“老年漂”不适应江南饮食偏甜的口味。三是社会关系的断裂。“老年漂”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疏远了原来熟悉的人际关系圈,身处异地不能完全适应全新的语言环境和地理环境,难以与周围的人重新建立比较信任的社交关系网。老人生活的一切都以照顾孙辈为中心,社会交往圈子狭窄,加之原居地与现居地的城乡差别、地理环境差异较大,老人生活适应难度更大,易产生孤独寂寞、无所适从等问题。面临诸多现实的困惑及烦恼,几乎所有的“老年漂”都在满足子女需要与自身需要之间纠结,在对子女的不舍与对家乡的想念之间纠结,始终面临无法实现自我理想生活状态的窘境。

2.两地分居

据调研,有63%的“老年漂”夫妻同时与子女同住;28%的“老年漂”因为另一半(往往是男性)还未达到退休年龄,所以只有一人独自来帮子女看管孙辈;5%的“老年漂”表示夫妻两人各自去不同城市的两个子女家居住,分别负责照顾子女或孙辈;4%的“老年漂”虽然夫妻双方都已退休,可其中一人由于家庭矛盾或住房紧张等原因而不愿来到子女家同住。老人在一起生活原本能彼此照顾,可一旦分居,会给他们的起居生活及心理、精神等带来诸多影响。许多留守在老家的老人即使想念对方,也不好意思提出要求,也不能让老伴离开儿女家回来居住。因此,由于缺少老伴的陪伴和照顾,导致许多分居老人产生严重心理或生理疾病,有的患病老人由于缺乏监护而出现病情危机。与子女同住,往往还会出现婆媳关系紧张,让老人更加感觉寂寞和身心孤独。所以,老人与子女及孙辈同住的三代同堂的天伦之乐并不能完全替代老年夫妻相濡以沫的陪伴之情,老年夫妻更需要相互之间的陪伴与照顾。

3.照顾孙辈时间过长

据调研,89%的“老年漂”表示很想早日回到自己的老家居住,但要等到将孙辈照顾到基本独立才会安心离开子女家。老人照顾孙辈需要从婴儿期一直持续到幼儿期,甚至小学,短则需要7年,约占72%,长则10年以上,约占37%。孙辈在婴儿期因为特别需要专人精心照顾,老人及其子女不放心让外人或保姆独自照顾,而且这种顾虑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然而,当孙辈上幼儿园以后,老人仍然不能离开,因为幼儿园、小学的上学和放学时间与家长尤其是双职工的上下班时间有冲突,因此需要老人每天都能准时接送,并在子女家负责做家务和照顾孩子。总体上看,老人照顾孙辈时间过长问题普遍存在。

4.休闲娱乐缺乏

据调研,虽然“老年漂”居住的社区都建有老年活动中心,也购置了一些健身运动器材,但多数健身运动器材长期闲置或被占用,仅有7%左右的“老年漂”表示去过老年活动中心;58%的选择休闲在家,如在家看电视、做家务等,较少参与外面的集体活动。多数小区内的老年活动中心活动室,几乎全是棋牌室,在里面打麻将、打牌、下棋的“老年漂”也很少,甚至有20%不清楚社区还建有老年活动中心。接受访谈的“老年漂”很少参加本社区活动的主要原因有:性格内向不好意思参加,或觉得自己是外地人而不愿意参加社区活动;适宜老人开展的社区活动较少,而且活动内容、形式等陈旧、不新颖,不能吸引“老年漂”主动参与;社区为老年活动提供的服务设施及休闲场所尤其是适合“老年漂”与其孙辈一起活动的场所比较缺乏,这些都不利于“老年漂”群体人际关系网建设。

5.心理上孤独焦虑

为帮助儿女解决后顾之忧,“老年漂”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迁徙至比较陌生的城市生活,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没有归属感,尽管“漂”至儿女身边也属于一种幸福,但很多老人都面临一些困惑和烦恼。88%的“老年漂”与子女生活一段时间后,发现不适应异地生活及陌生环境。老人每天的固定生活是照顾孙辈、打扫卫生、买菜做饭,生活辛苦也较枯燥,加之很多子女理所当然地将父母视为免费保姆,将全部家务及照料孙辈的事全权交给父母,子女也很少主动找父母谈心或聊天,尤其对于两地分居的“老年漂”而言,寂寞孤独感更加强烈。特别是当老人生病,不能享受异地城市医保待遇,为了省钱,“老年漂”只好回老家看病然后再回子女家,其中不免舟车劳顿之苦,所以“老年漂”群体普遍对自己的身体及疾病存在担心和焦虑。在异地城市生活没有像在老家生活悠闲,在语言沟通、生活习俗,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即使久居异地,也很难有归属感。

6.异地就医困难

因为长时间照顾孙辈及做家务,加之对江南气候、环境及饮食的不适应,约有46%的“老年漂”不同程度地患上腱鞘炎、风湿、过敏等疾病。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异地就医对“老年漂”群体仍是一大难题。目前,医疗保险仍有区域限制,各省、市、县各自为政,参保人员必须在当地医保中心指定的异地医院就医才能报销医疗费用。如果“老年漂”在异地就医的医院不属于指定报销医院,医疗费用就必须自费。虽然一些城市出台了有关异地医保的政策规定,但办理手续相当繁琐,并且异地住院还须回原户籍所在地提出申请和办理报销。尽管苏锡宁地区出台了相关文件,如《无锡市人口服务管理条例》等,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政策做了规定,但始终没有突破异地就医瓶颈,繁琐的异地登记手续往往使“老年漂”望而却步。据调查,多数“老年漂”在生病时并没有及时治疗,并且缺乏保健意识。除患有重大疾病外,96%的“老年漂”表示在社区诊所或周边私人诊所使用子女的医保卡或自费买药品,只有4%的“老年漂”表示会专程去医院诊治。

三、结论与建议

“老年漂”群体在异地城市生活,面临着生活不适应、两地分居、心理孤独、就医困难等问题,从生理和心理上影响“老年漂”的生活质量,为了让“老年漂”有尊严地度过晚年,“老年漂”群体的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获得家庭、政府以及社会的有力、有效支持[3]。

1.子女充分关心和尊重老人

许多“老年漂”因为子女需要而迁至异地城市生活,但子女整天忙于工作和事业,与父母的交流很少,久而久之,老人心理上总感觉处于无人问津且被子女忽视的境地,从而有较大落差。所以,子女对“老年漂”的态度尤为重要,子女应充分尊重老人并善于理解父母的想法、观念及习惯,每天多抽出时间陪伴父母聊天,征求老人饮食需求,送老人一份礼物,或带老人外出游玩,替老人分担家务等,要让老人始终觉得子女和自己很交心。当老人想念老家时要主动关心开导他们,当与老人意见发生冲突时,子女应学会退让,避免小摩擦、小矛盾扩大升级,尤其对于婆媳矛盾,应正确处理和及时调节。多数“老年漂”每天过着“家—菜市场”两点一线或者“家—孙辈学校—菜市场”三点一线的固定生活,缺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独立空间,也没有熟悉的朋友圈。子女应多鼓励老人参加社区活动,丰富老人业余生活,培养老人兴趣爱好,让老人更好更快地融入和适应异地生活。

2.大力推进社会育婴与托幼服务

传统育儿观念是孩子在婴儿时期由家人养育,直到三周岁以后上幼儿园。双职工家庭工作和育儿往往难以同时兼顾,需要祖辈“漂”至异地承担养育孙辈责任。然而“老年漂”群体在养育孙辈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当孩子父母与祖辈都不能或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情况下,需要社会为双职工家庭提供育婴服务,这是对家庭育儿的有效补充。目前,社会育婴服务欠缺,主要由家政公司提供“一对一”育婴服务,派遣保姆或月嫂入户照料婴儿。育婴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信任和监管机制,主要问题有:家长不放心购买社会提供的育婴服务,家庭难以承担高额育婴服务费用,从业人员素质低,监管缺位,家政行业缺乏统一评价标准和收费标准。政府需要从育婴员的综合素质、收费标准等方面规范家政公司行为,制定家政行业奖惩机制,加强对育婴员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的扶持与监管。

孩子入读幼儿园后,存在父母工作时间与孩子在校时间不一致的矛盾。一方面家长可自发整合资源接送孩子;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牵头建立健全托幼服务网络,如可在各社区内设立接送站、晚托班,放学后专门接送学生,并配备专门照看人员并辅导学生作业。可借鉴韩国经验,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班级开设晚托班,可以根据家长的下班时间设立弹性接送孩子时段。这种托幼服务的有益性在举办“老年漂”活动时凸显,能够消除“老年漂”后顾之忧,吸引“老年漂”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同时,社区和社会提供的育婴、托幼服务,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漂”群体的心理压力,可以使他们拥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结交朋友、发展自己,真正安享晚年。

3.健全完善社会医疗保障机制

异地就医问题是“老年漂”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异地就医管理不同于一般性定点机构或参保人员管理,涉及面广,跨地域横向关系较为复杂。多方关系、多头管理的复杂现状对于“老年漂”群体异地就医带来不便。所以,妥善化解异地就医矛盾的最佳办法是将医疗保险关系转移至“老年漂”子女居住地。目前,我国只出台了医疗保险关系的转接管理办法,但还没有法律的有效支持。为此,医疗保险政策由国家制定、统筹地区决策,各统筹地区各自为政,各地区主要从地方利益出发制定相应的医疗保险转接政策,从而致使各地区的政策参差不齐,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而且考虑“老年漂”的医疗费用一般都比较高,各统筹地区不太愿意接受异地老人,“老年漂”群体就医报销比较困难。因此,国家宏观层面需要通过立法来健全完善医疗保险关系转接的保障机制,制定全国统一的政策法规,明确异地就医保险关系转接的条件、标准、内容,以及异地接受管理办法、医疗费用报销标准等,增强医疗保险的可携带性,切实为身处异地的“老年漂”群体消除后顾之忧。

解决异地就医难题,需要逐步提升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将目前市、县统筹扩大至省级甚至全国范围统筹,最大限度方便“老年漂”群体的异地流动就医和异地实时结算。然而,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层次稳步实施,即先将当前的社会医疗保险县市级统筹调整成省级统筹,以统筹简化目前相当繁琐的异地结算,克服医疗保险制度过于“碎片化”、医疗保险管理过于“分散化”的弊端,减少医疗异地结算服务的工作量及其难度。目前,江苏省内13个省辖市与省医疗保险已经实现联网并投入使用,但目前与省平台联网的只是省辖市和部分县(市)、区,还有少部分县(市)、区因为还没有实现本市内医保系统联网,仍然不能与省平台联网结算。当前,江苏全省异地就医结算针对的是省内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者,而苏锡宁地区“老年漂”群体中约七成以上均来自农村,所以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还没有让“老年漂”中的广大农村医保人员受益,短暂与子女生活的老人异地就医结算更加困难。因此,需要拓展省内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加强该平台的使用宣传,使其功能辐射江苏全省所有医保参保人员,实现异地刷卡并及时结算费用,避免“老年漂”在苏锡宁地区就医时“先垫付现金、后回家报销”的诸多麻烦和不便。积极推进异地就医便利化,推广“异地看病、及时结算报销”,或委托异地医保机构代管报销的方式等,促进城市与农村养老医疗服务的有效对接,更好更快地服务于“老年漂”群体的异地就医。当然,江苏省内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还应该积极与省外的医保结算部门实现联网,加快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建设,使“老年漂”群体中的省外老人同样享受异地就医结算便利,实现医疗保险的全国统筹。

4.提升社区对“老年漂”的关爱度

“老年漂”群体在异地的养老状况令人担忧。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是一种并存互补的养老模式。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相比,社会化养老模式更能促进“老年漂”群体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养老资源整合及自身价值。对于“老年漂”而言,社区是最重要的活动空间,情感需求成为“老年漂”群体养老问题的突破口。所以要加快“老年漂”群体与当地社区的深度融合,社区要积极为“老年漂”提供情感支持;鼓励“老年漂”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引导他们创建并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让他们通过自己行动为社区做出贡献,从而逐步被本地社区居民所接纳。尤其要以社区活动为中心,积极开展涉及“老年漂”卫生保健、生活技能、地方方言、文史与民俗等内容的社区教育项目或活动[4]。针对“老年漂”群体心理需求的特殊性,社区定期组织心理医生或情感专家走进社区,帮助“老年漂”突破心理障碍,消除种种原因造成的孤独感、焦虑感、失落感,增强“老年漂”的社区主人翁意识,培养社区归属感,让“老年漂”群体真正融入社区生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5]。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应积极宣传“老年漂”享受社会福利的相关优惠和政策,为“老年漂”建立专门档案和电子信息卡,定期探访及时了解老人生活状况,完善“老年漂”群体的为老服务网络平台和体系,让每一位“老年漂”都能享受当地户籍老人同等的社会福利服务。当然,家庭作为“老年漂”群体生活的重要港湾,子女应该从经济赡养、生活照料、精神关怀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只有营造和谐和睦的家庭氛围,“老年漂”才能得以颐养天年。

猜你喜欢

异地子女群体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异地恋——闭上眼睛,你就在我身边
黑皮精灵异地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