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舆论武器,发动宣传攻势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成一评《别了,司徒雷登》
2019-11-08何慧媛
文/何慧媛
毛泽东1949年在新华社发表的评论《别了,司徒雷登》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让司徒雷登几乎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最熟悉的美国人。而作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的形象也在一代代学生的脑海中被定了型。
其实,《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一夜挥就的,并非完全针对司徒雷登,而是批评白宫的对华政策。可毛泽东的文章从来就这么通俗易懂、抓人眼球,所以只好委屈一下“老朋友”了。
《别了,司徒雷登》虽是一篇政论文,却也是生动、泼辣、有趣的。记者于2015年专门访问了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成一。成一(1927——2016)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报道,参与编辑过《毛泽东新闻作品集》和《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一版,又是修订版的提议者、推动者。
在访问现场,成一给记者念了文章的两段话,一是“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还有文章的结尾“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这两段话,都有很浓的口语味道,正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典范。
另一方面,成一又点出,文章中还引用了不少典故,增加了渲染效果,让文章妙趣横生。比如“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以及毛泽东写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这里用了中国古典散文名篇《陈情表》里的句子,让司徒雷登那个孤立、无奈、可怜的样子,永远定格在中国人的记忆中。
□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新华社稿件手稿
更为重要的,成一认为,作为当之无愧的“宣传大师”,毛泽东所写的《别了,司徒雷登》要放到“六评白皮书”的整个宣传战役中去体味。
1949年,当美国政府了解到毛泽东“一边倒”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时,决定将其在亚洲的工作中心放到日本,并于7月2日召回司徒雷登回国述职,在司徒雷登到达美军太平洋基地时,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在这之前,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还给杜鲁门总统写了一封信,白皮书和艾奇逊的信公开暴露了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的阴谋。
毛泽东对此十分重视,认为这是用来教育中国人民的一次极好机会。8月12日至9月16日,毛泽东在北京香山为新华社修改、撰写了六篇社论,包括《无可奈何的供状——评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白皮书》《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四评白皮书——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五评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六评白皮书——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这些社论揭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指出白皮书“是一部颠倒黑白的‘杰作’”“是美帝国主义反动政策在中国惨败的史册”,批评了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美帝国主义的幻想,号召他们“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社论还论证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发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了理论上的说明。这些社论发表后,引起了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报社、各学校以及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讨论,掀起了谴责美国白皮书的热潮。
成一认为,《别了,司徒雷登》等社论充分发挥了新闻报道作为舆论工具、战斗武器的作用,一方面正告帝国主义不要干涉中国内政,另一方面也打掉了国内“恐美、崇美、羡美”等对美国怀有的各种各样的幻想,坚定大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立场。可以说,《别了,司徒雷登》系列评论,不仅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独立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甚至为之后的抗美援朝做好了舆论准备。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196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