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创造教育于家庭之中
2019-11-07孙文夏
孙文夏
内容摘要:学校对儿童承担着直接的教育工作,但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培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童时期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抓住儿童创造力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只靠学校,还要靠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应从创设儿童创造教育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培养儿童创造教育的心理品质着手。
关键词:创造教育 家庭教育 儿童心理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一般人在五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七岁时可具有10%的创造力,而到八岁以后就下降为2%了。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这种创造力下降的本质原因是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被知识的经验性所束缚而形成了思维的标准化。[1]因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需从儿童时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儿童心理品质抓起。
一.创设儿童创造教育的家庭教养方式
1.让儿童自主获得经验
儿童对经验的获得一方面来自于父母或老师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是儿童通过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观察、交流而自主获得的。儿童遇到事情或问题时,家长要放手儿童自己做,自己解决,当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家长再伸出援助之手。过多的代劳不利于儿童的发展。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角度来看,不同的刺激给儿童留下不同的印象从而形成不同的思维。儿童没有机会直接接触不同的刺激,其认知系统不能得到建构和转换,其思维也不能对不同的刺激进行安排和重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儿童需要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儿童自主获得经验,甚至,家长可以人为制造一些“障碍”,丰富儿童的经验,为儿童的“创造”创造机会。
2.呵护儿童的想象力
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想象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的。但是调查表明,中国青少年想象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已经到了需要全社会关注甚至拯救的地步。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对儿童想象力的呵护。很多家长对儿童稀奇古怪的问题、想法、行为不理解,从成人的角度看待,认为很荒诞,这无形之中打压了儿童想象力的发挥。想象力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直接有效的作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家长要学会尊重儿童,不要对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一些奇怪的想法大惊小怪或不以为然,要给予理解与呵护。
3.肯定教育的力量
“肯定”评价的力量是巨大的。自信、安全的氛围和愉快的心理是促使儿童产生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巨大的正能量,能够使人变得自尊、自强。在家庭中,父母的认可和鼓励能使儿童感受到宽松安全的家庭氛围从而产生积极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从而更加奋发努力。
4.让儿童参与家庭活动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很少让儿童参与家庭事务,儿童对父母谈论的事情表现出感兴趣时,父母多表现为回避和排斥。大多数的家长认为儿童应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不应参与这种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家长的这种行为首先扼杀的不是儿童创造力的产生,而是儿童创造力产生的机会。儿童的时间全部被学习占了之后,就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如果為儿童争取了时间上的解放,其创造力才有可能也解放[2]。因此,家庭应给予儿童一定的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增加儿童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儿童可以更多的和父母沟通交流,增加父母对儿童的了解,从而更好的抓住时机、有意识的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儿童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家庭事务、解决复杂问题的同时,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社会体验,开动了脑袋,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能有热烈的兴趣。所以,“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3]。
二.培养儿童创造教育的个性心理品质
1.好奇心是产生儿童创造力的萌芽
儿童对世界充满了不解和好奇。因为好奇,儿童总喜欢刨根问底的问为什么。刘炳生教授[4]对江苏省一些专利发明人进行调查,发现“好奇心”和“意志顽强性”是非智力因素中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许多发明家都对事物具有独特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求知欲,是创造力产生的萌芽。好奇心能使儿童不需要任何外部强化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断尝试。家庭环境下,父母需要保护这种天性,不能伤害儿童的好奇心。父母对儿童的好奇的行为、言语不要强制限制,减少对儿童循规蹈矩的束缚,给好奇心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保护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我们要营造有利的环境氛围,要认可幼儿的好奇好问,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为幼儿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5]。
2.自信心是保护儿童创造力的温室
自信是创造性人格的共有心理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在1980年召开的第22届国际心理大会上指出创造性人格的十大特征,“自信心强”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克尼洛在进行创造性人格的元分析时概括出十二个特征,“自信心”是其中之一。我国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段继杨教授把“坚定自信”列入其总结的创造性人格的十个方面之中;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也把“自信”作为创造型儿童的人格特征之一。家庭中儿童的“自信”不是刻意教育出来的,是在和谐、民主、文明的家庭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我国家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是家庭的权威,儿童处于受“管制”地位,儿童的想法多数不被采纳。建立儿童的自信心,首先在家庭活动中,父母与儿童需建立平等的关系,父母应尊重儿童的想法,即使在意见出现分歧或反对时也需要有理有据,向儿童说明解释清楚,不能简单粗暴执行;其次,父母应坦然接受儿童的缺点和不足,不为了自己的面子与别人比较竞争,增加儿童的心理压力,挫败儿童的自信心;第三,父母应从小给予儿童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肯定其取得的小成就和价值,增强其自信心。给予儿童更多的展示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为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提供温室般保护。
3.意志力是培育儿童创造力的土壤
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种子萌芽之后,需要持久营养之源促进其成长开花。坚强的意志就像培育儿童创造力的土壤,为其提供持久延续的营养源泉。坚强的意志力能使儿童排除外界干扰,克服困难,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专注的追求。坚强的意志力在儿童创造力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孜孜不倦追求的动机;二.遇到困难有自信勇敢面对的魄力;三.遇到问题有独立自主解决的决心。四.对已经制定的目标,有坚持不懈追求的精神。在家庭中培养儿童坚强意志力,首先在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榜样。其次通过伟人、英雄等人物的故事,潜移默化的培育儿童的坚强意志。没有坚强的意志滋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就无法长大。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建立民主型家庭关系,给予儿童安全的环境和肯定的赏识,培育儿童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家庭创造教育成为儿童创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校创造教育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王灿明.儿童创造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50)
[2]邵银铃.解放自我——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的启示[J].读与写杂志,2018(1):218
[3]顾明远.陶行知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06)
[4]王灿明.儿童创造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52)
[5]谢浩.浅谈幼儿创造教育的开展[J].读与写杂志,2015(12):242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