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常见天气系统”的考点分析和复习策略
2019-11-07甘肃
甘肃 李 司
高考地理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常见天气系统”作为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几乎每年都会命题,考查方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但近年来作为综合题考查凸显出该考点的重要性和命题趋势的变化,下面笔者基于“常见天气系统”这一考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简称《考试大纲》)内容“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对近五年考点进行分析,总结出高考命题的角度和方向以及考查趋势的变化,并且依托典型的高考试题探讨具体怎么考、怎么答,最后提出复习的备考策略。
一、近五年“常见天气系统”考点分布统计
年份试卷、题号和分值考点和考查的角度2015年①全国卷Ⅱ4、5(8分);②北京卷9、10(8分);③天津卷1、2(8分);④重庆卷1(4分);⑤江苏卷9、10(4分);⑥上海卷17、18(4分)①沙尘暴的成因及冷锋特征;②气旋“帕姆”形成、移动路径及带来的影响;③判读冷锋过境和气旋的天气特征④天气系统类型的判读;⑤冷锋过境前后的特点及带来的危害;⑥台风的天气特点2016年①北京卷3(4分);②天津卷3(4分);③江苏卷5、6(4分);④浙江卷10(4分)①锋面气旋、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特点的判读;②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③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判读;④锋面气旋的判读
续表
通过对统计表分析可知:一、从试卷和分值分布来看,高考全国卷和地方卷基本上每年都会对“常见天气系统”进行考查且分值越来越高;二、从考查方式来看,由过去注重选择题考查转变为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三、从考查的角度和方向来看,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类型、特点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征的判读,同时深入考查具体的天气系统及其造成的影响,通过试题分析发现对该考点考查的内容更加具体化、考查的角度更加多样化、考查的方式更加灵活化,考查的深度和广度与地理核心素养高度契合。
二、分析“常见天气系统”考查的角度和方向,把握高考命题动向
通过对“常见天气系统”考查角度和方向进行逐一分析,将相同考点高度概括可以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考查。
1.考查气象要素的特点和成因
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所以考查天气现象必然离不开对具体的气象要素的考查,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例1】(2019年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本题组考查天气要素形成的原因和特点。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云形成的原因,其中上升气流会凝结成云,下沉气流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故不能形成云,所以积云常常呈相间分布。第2题空气对流运动越旺盛的地方,就有越多的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凝结,越容易形成积云,而空气对流最旺盛的地方是气温最高的地区,所以“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应该是热带。第3题下垫面的温度决定了积云的云底高度,下垫面温度越低则积云的高度值越低,所以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即日出之前。
2.判读常见天气系统的类型、特点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征
常见天气系统分为锋面系统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其中锋面系统包括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气旋包括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不同天气系统的特点不同,其控制下的天气也不同,例如冷锋对我国影响显著,尤其冬季冷锋势力强、影响范围广,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其影响出现寒潮等气象灾害。
【例2】(2018年江苏卷)下图为“2018年5月10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4.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 )
A.台风预警 B.森林火灾预警
C.寒潮预警 D.滑坡、泥石流预警
5.北京市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
A.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升高
B.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
C.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D.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
本题组结合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考查判断常见天气系统的类型、特点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征,同时根据简易天气图推测未来天气变化和天气特征。第4题甲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可能出现强降雨;从地理位置上看该地区位于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岩层破碎,强降雨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以当地政府可能发布滑坡、泥石流预警。第5题北京位于冷锋的锋前,未来两天可能经历冷锋过境的天气,多云、阴雨、大风、降温等,降水区位于冷锋锋后,强度大但持续时间短,另外风向由偏(东)南风转变为偏(西)北风,等压线较均匀,风速变化不大;过境后天气转晴,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降雨时会将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沉降到地面,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减少,空气清新。
3.锋面气旋的成因和天气特征
锋面气旋又称温带气旋,指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中心气压低于四周且具有冷中心性质的近似椭圆形的斜压性空气涡旋,是影响大范围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锋面气旋的形成原因:低压(气旋)延伸出来的狭长的区域叫做低压槽,低压槽处的气压值比两侧的气压值都低,所以在低压槽附近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分别形成冷锋和暖锋。基本上冷气团来自于高纬度,暖气团来自于低纬度,因此南下的冷气团与北上的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导致在低压系统中心南侧出现了典型的冷锋云系,东侧形成暖锋云系。锋面气旋的结构:一般由1到2条冷锋和1条暖锋形成,暖锋和第一冷锋之间为暖区,而冷锋锋后为冷区,暖锋锋前和系统中心后侧为相对缓和的冷暖过度区域。锋面气旋的降水区位置:冷锋降水区位于锋后,降水云系范围狭长,降水强度大、时间短、范围小;暖锋降水区位于锋前,降水云系范围广阔,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范围广。
【例3】(2018年全国卷Ⅲ)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本题以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类型、分布特征和锋面气旋的形成原因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征。图中的两个气压系统分别为高压和低压,低压位于图示区域的中部,高压位于低压的西北部。在低压处发育形成了锋面气旋,2个冷锋锋面和1个暖锋锋面,其形成原因为北半球的低压中心,四周的空气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在低压槽处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分别形成东侧的暖锋和西侧的冷锋;北部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北侧的冷锋。P点位于暖锋的锋前,未来该地先遭遇暖锋过境,出现阴雨天气,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同时该地位于冷锋锋前,又会遭遇冷锋过境,出现降温、降水、大风等天气,过境后天气转晴,气压升高,气温降低。由图可知该区域处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春季时南北温差较大,产生较大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运动快,致使该天气系统活跃。
4.气象灾害的形成及其影响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之一,常见的主要包括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干旱、寒潮、低温冻害、沙尘暴、高温、龙卷风、冰雹、暴雨(雪)等,会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受到极大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趋势,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在高考考查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气象灾害的考查主要有灾害的类型判断、分布特征、形成原因、灾害特点、造成危害、防御措施等。
【例4】(2018年全国卷Ⅱ)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本题主要以龙卷风为主题,考查龙卷风的成因、地形对龙卷风的影响、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以及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读图可知龙卷风多发区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形成龙卷风的气团湿热,说明该湿热气团来自低纬度的海洋地区,而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受山地阻挡,水汽难以深入美国中部地区,所以其主要源地是墨西哥湾。湿热气团抬升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北方高纬度的冷气团与此相遇,抬升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暖气团气温降低,其中的水汽凝结放热,使下面气团温度进一步升高,进一步带动空气抬升。气流旋转的原因,主要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分析其南北纵列分布的平坦地形对气流汇聚和气流旋转速度的影响。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主要从春季气温的变化、南北温差对风速的影响、冷暖气流交汇频率等角度作答。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原因,主要从龙卷风的形态、历时长短以及危害性三个方面分析,如龙卷风形态壮观,历史短难以发现,危害性大等。
三、基于“常见天气系统”考点的复习策略探讨
1.围绕考点,通过教材知识整合和高考试题分析掌握考查的必备知识
根据《考试大纲》确定考点,考点的落实不仅体现在教材中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体现在高考试题的考查过程中。“常见天气系统”考点在教材中需要掌握的内容有锋面系统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在复习过程中分解为具体的知识点的掌握,主要有常见天气系统的判读、某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点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常见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但通过高考试题分析发现,除掌握教材知识之外还需要掌握气象要素的特点和成因,常见的有气温、气压、风、云、降水等,同时对气象灾害的考查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常见的台风、飓风、寒潮、干旱、暴雨、沙尘暴等之外,还涉及考查龙卷风、冻雨、冰雹、热浪等气象灾害。所以在围绕考点掌握必备知识的时候,通过教材知识整合和分析高考试题相结合的方法,更加完整的明晰知识框架,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才能在高考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围绕考点,通过分析解题的方法和技能掌握考查的关键能力
“常见天气系统”这一考点多以某区域的简易的气象图为背景考查,因此读懂简易气象图就成为解题的关键能力。在读图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是模拟图还是实际区域分布图,然后进行定位。对于实际区域分布图主要是定位,可以根据经纬度、海陆分布、气旋的运动特点等进行定位;其次根据等压线分布、天气系统基本特征确定天气系统类型。可以从等压线疏密、走向、数值、闭合状况等信息进行分析,确定高低气压中心,判断高压脊和低压槽以及锋的位置;最后分析具体地点的天气特征。根据高低气压值的分布特点确定高低气压中心,根据锋的位置可以确定降水的区域,根据等压线的疏密可以确定不同地点的风速、风向等天气特征,根据不同时间等压线的变化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等,总之,结合具体的题目和图像进行分析即可。所以最终要加强读懂天气图的能力的培养,能读懂图就能解答相关问题。
3.围绕考点,通过提炼渗透的育人价值明确考查的核心素养
天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所以在高考考查中着重体现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提高现代公民地理素养的课程理念。例如2019年全国卷Ⅱ第6~8题以积云为背景考查相关知识,日常生活中有看云识天气的传统和谚语,通过观察天空当中云的形态判断未来天气的变化,比如“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暖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下雨的先兆。这些都非常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体现着生活中的地理,考查考生的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而2018年全国卷Ⅱ第37题以龙卷风为背景,考查龙卷风的成因、地形对龙卷风的影响、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以及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侧重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其中龙卷风形成的湿热气团的发源地以及地形对龙卷风形成的影响考查区域认知,突出对美国地理位置、地形的考查。美国东临大西洋,但东部是山地高原;西邻太平洋,但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南邻墨西哥湾,中部为平原,而湿热气团主要来自于低纬度海域,东西两侧受地形阻挡,只能来自于南部的墨西哥湾。同时中部南北延伸、广阔的平原地形,一方面为龙卷风的形成提供了南北冷暖气团相遇的通道,并且这种地形有助于加强冷暖气团之间的作用;另一方面平原地形减少了地面阻力。龙卷风的成因和春季高发的原因考查综合思维,突出对时空综合这一要素的考查,时间尺度为季节,空间尺度为大洲。春季在北美大陆上,南北纬度差异大,南方纬度低升温快,北方纬度高升温慢,所以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强烈的、多频次的、不稳定的冷暖气团在此交汇形成了龙卷风。通过对地理试题的分析,挖掘蕴藏在里面的地理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体现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和选拔功能并且强调高考的实质要求,同时给高考备考复习指明方向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