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教材之本寻课堂之真
2019-11-06叶丽霞
叶丽霞
【摘 要】品德课堂需要教师不断开发,合理利用,有的放矢地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老师根据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生活状态,对教材进行取舍、加工,还给学生一堂最真的课。遵循学生的生活轨迹,打破生活与课堂的界限,使课程更加具有生命力,是品德课堂真正活力所在。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材之本;课堂之真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168-0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主旨在于使学生通过组织和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活动获得关于自然、自我和社会的直接经验,特别是形成初步的品德素养和规范的行为习惯。因此,品德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在教学中开发、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和丰富的活动,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一、开发教材,挖掘品德课堂的“本”
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如在教授三年级的《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时,教材中安排了体会父母的辛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不做父母小麻烦三个方面的内容,在第一次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自认为合理的调整:先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提供的3个小例子认识到在生活中应尽量不要给父母添麻烦,再让学生思考现在的我能做什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方面就是能帮的事情帮着做。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充分利用了教材,层层递进,比较严谨。听课老师也一致认为:虽然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要按部就班。要让品德课堂富有生命的活力,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的生活状态,对教材做出合理的安排:可以取舍,可以加工,可以重组,甚至可以创新。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适合学生生长,并有所获的课堂。于是,笔者作了调整,课前布置学生去家里观察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了解父母的工作状况,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表达,然后通过声像的渲染,进行情感的铺垫,引发学生的内在共鸣。在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最后通过两条主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做的事情帮着做”来组织教学。收效明显。这堂课摈弃了教材中的案例,还原每个家庭的真实生活,学生的所得是最接地气、最真实的,这也是品德课教学的“本”。
二、活化课程,寻求品德课堂的“真”
课程标准中提到: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如执教《逛商场》一课,老师遵循儿童的生活经验,以你喜欢逛商场吗?你逛过哪些商场?你在商场买过哪些东西为谈话的契机,为学生打开了生活的大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互相交流自己是怎样逛商场的:买东西有什么诀窍?怎样辨别真伪?……学生进入了逛商场这个情境。在学习交流了怎样逛商场后,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几样学习用品,有普通的尺子、有颜色鮮艳的尺子、有带有游戏功能的尺子,让学生来进行选择,该买哪一样?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颜色过分鲜艳的尺子可能会分散注意力,能玩迷宫游戏的尺子更加会影响学习,而且价格较高,这一系列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明白了选择商品的诀窍:要选适合自己的。学生在这些生活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买东西的窍门。这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成功进入了角色,课也成功了一半。这样的课堂和传统意义的课堂相差甚远,它的精髓在于丰富了课程本身,赋予了课堂更多的活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感受到更多的“人气”味,让学生获得更多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
品德课不是一门简单的说教课,不是一门照本宣科的课程,而是真真切切需要教师转变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需要教师不断开发,合理利用,有的放矢地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