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三创”教育课程体系

2019-11-06陆秋澄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创课程体系教育

陆秋澄

【摘 要】创意、创新、创业相互依托,统筹于事业发展和人才成长的时代需求。构建“三创”教育课程体系,不仅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精神,还是对人的逻辑思维、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要求,对优化人才培养、推动民族复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三创”的概念入手,阐述了构建“三创”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总结了构建的原则,并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为例,探索“三创”学院的构建渠道。

【关键词】“三创”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001-02

创意、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学子是振兴产业的希望,所以,如何培育出符合当代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2015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育提出了指导和要求。同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列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之一。因此,在高校中搭建“三创”教育体系,培育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一、“三创”教育课程体系的概念

本文的“三创”指的是创意(creation)、创新(innovation)和创业(enterprise)。创意是指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创新是指基于现存事物而做出的改变与优化的过程。创业则是指遵循自身意愿创造自己事业的活动[1]。“三创”是以创意为灵感和基础,通过对现有事物的创新與创造,整合并结合周边资源,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

教育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2]。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高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实点。“三创”教育课程体系即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二、开展“三创”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与时俱进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培育高校人才的核心。教师的个人能力、知识水平和内在素养决定着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是影响高校能否培养出新时代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的关键因素。通过“三创”理念的辐射,有利于高校教师革新观念,敏锐洞悉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与市场、企业的对接,不断完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培育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知识型人才。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

在高校中搭建“三创”课程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变通力、创新力、精进力等能力。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但实践能力薄弱,通过校企合作、产业孵化园等多种模式的实践课程锻炼,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创造力、挑战力和拼搏精神,还能够锻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是衡量学校的教学效果以及考核人才培养成效的标尺。传统的评价方式以考试的形式为主,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形式单一,从而考核结果也较为片面化。基于“三创”理念的评价体系从多角度考量,形成以课堂、实践、课程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全方位考核反馈体系。考核的重点不再局限于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是注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运用能力等。全面的考核反馈,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培育出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高效手段。

三、“三创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原则和构建渠道

(一)“三创”教育课程体系的搭建原则

1.大学生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意识前沿,思维活跃,但主动性和实践性较为欠缺。在课程体系构建上,需要以人为本,结合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以职场为导向,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教授方式和多渠道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和积极性。

2.创新源自于创意,落实于实践,“三创”课程体系的构建还需注重实践与课程的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模式的培养,不仅能够打破纸上谈兵的束缚,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让学生了解到行业需求,从而有的放矢,高效践行“三创”理念。

3.传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忽略了对自身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三创”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动力。即通过教学引导,转变学生刻板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变通性、独创性和敏锐性等一系列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提升学生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二)“三创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渠道

1.和第一课堂相结合

第一课堂是传统意义上的授课模式,即根据教材大纲,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着力点,是高校教育的主要部分,构建“三创”教育课程体系,需紧密结合第一课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开拓多元化的授课模式。如泉州理工学院,将实践融入课堂,建立了淘宝实验室。通过课堂和实验教师现场实践、指点相结合的教授模式,联合培养学生成为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为构造“三创”教育课程体系,不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通识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引入了慕课课程。“慕课”是在线课程,通过网络传播,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的自由度大大提升。慕课基于网络教学,每门课程的教授类似于传统课程,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易于入门并逐步成长为专业人才。

2.携手企业合作,共同培育师生

“三创”注重实践性,通过与一线企业对接,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是构建“三创”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路径。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为例,校企合作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学生培养方面,学校择优选择合作企业,搭建实践和创新基地,并联合开设了多门实训课程。第二,在师资方面,鼓励年轻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建立创新创业教师企业挂职制度,从而加强精英教师队伍的培养。通过与前沿市场的接触,教师能够革新思想,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目标重新定位,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探求激发学生“三创”精神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3.开创“三创”学院,统筹管理运作

“三创”课程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高素质、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协同合作,为协同创新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不仅由院长亲自挂帅,成立“三创”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讨“三创”工作培养方针策略,还聘任精英人才,组建“三创”学院。“三创”学院的核心骨干是由校领导、学科带头人和企业工程师联合构成,通过整合资源,以中心建设为平台,推动项目引领和专创融合,并联合企业进行资源对接和孵化转化。自成立伊始,创业类项目或团队共获得2个全国奖项、9个省级奖项、26个市级奖项和4个校级奖项。

创业园自2011开园以来,共孵化8期合计86个创业项目,硕果累累,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三创”能力。“三创”在我国是新生事物,高校“三创”课程体系的构建正处于探索阶段。高校需明晰“三创”的核心要求和主导方向,结合自身院校的特点,促进“三创”教育的融合,建立健全的“三创”课程体系。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结合社会需求,高校可从课赛融合、校企合作、师生共育和完善第一课堂等方向努力,从而培育出大量具有创意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校人才。

【参考文献】

[1]孔德议.基于“三创教育”的高校知识型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8(4).

[2]邹劲松.新工科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06).

猜你喜欢

三创课程体系教育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