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就是首诗
2019-11-06索朗卓嘎
索朗卓嘎
在这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天气里,我们终于迎来了在今年第四期“视线背后”栏目中预告过的纳穆卓玛的诗,此外,曹有云、水尘、黄建国、舒成坤等作者的诗也一并刊发出来,那贴切、优美、浪漫的文字,不仅极具画面感,更使得读者不禁反观自己的内心与体验。事实上,本栏目笔者三更其稿,总觉得解读得不够到位,在第四期“视线背后”栏目中,张琦老师对纳穆卓玛的评价已经很高了,如果笔者再来评述,一来怕是难以企及张琦老师的高度,二來也怕过度赘述造成的曲解,故而评价一事还是引述张琦老师的原话和加之读者个人的阅读体验吧,毕竟“一千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另一位藏族女诗人纳穆卓玛,她的诗歌安静、空灵,字里行间氤氲着神性的光辉,诗人宁静、清澈的心眼和万物之间似乎有个神秘的通道,万物只将微妙又丰富的答案展示给她看,人与物赤诚相对、灵敏呼应,其间,词语被赋予了精准的新意,诗美艺术得以自然呈现。读这样的诗作,常有被灵光一闪触动的欣喜。”
说到“精准的新意”,从小到大在语文课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总会在课后题或考试出现类似原文中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能否用其他词代替等等,诸如类似的题目不胜枚举。笔者印象最深的是问《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的“裁”用得好不好?能不能被其他词替代?为什么?答案当然是用得好,不能被其他词替代,因为······这是标准的答题方式,这种回答对于年少的我来说,只是遵循应试技巧答题,谈不上对其有多深刻的理解。随着年龄与阅历、读书感悟的增长,才渐渐能明白到底好在哪里。创作者语言表达上的讲究,是促成其作品成功的至关因素。借用本期“西藏青年作家作品研讨”栏目中胡沛萍老师说的就是“如何用准确妥贴……激发人心的想象力的前提条件。”此次纳穆卓玛的诗歌《错高湖》中的一句“湖水并不老,却长满了皱纹”,皱纹一词的运用极富想象力,精炼形象的词语将湖面泛起的涟漪被拟人化,仿佛一位遗世独立的人儿被时光烙下印记。这种拟人的写法,在她的作品中并不少见,甚至在《水》这首诗中,也用了同样的方式来描述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我看见并未老去的月亮长满了皱纹”。
此外,曹有云诗歌中的“诗歌之兽啸吼”、“生命之水躁动不已”;舒成坤的“挽一袭芳华踏浪成歌”;水尘的“把雪嫁给冬天,染白金顶”等等,都十分的巧妙传神。诗歌以其平仄有韵律、语言精炼而备受世人喜爱,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以精准的语言极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所情所感,抛开教材中的“标准答案”,更多的时候,这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来自于读者自身对这句诗歌的理解、感悟、亦甚至于共情。这种观点已经并不新鲜,但却是在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却隐形的纽带—精准的感受力。
这么说来,或许会觉得诗歌是文化人的特权,只有拥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才能够阅读、创作优美的诗歌,才可以成为被描写的对象。其实不然,当一位老人家将自己从前的生活娓娓道来时、当父母讲述年轻时的轶事时、当花匠神气地教授养花的技巧时、当厨师讲一半藏一半地演示厨艺时、当一朵小花在风中摇曳时、当云朵一卷一舒时······都犹如一首首极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诗歌。不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都要基于生活这个最质朴、最本真的基础。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作品《恶之花》虽因“描绘一切,暴露一切,在最隐秘的皱襞里发觉人性”而受审,但其笔下的烟囱、煤烟、钟楼、深雾;在此城市风光中的行人、盲者、小老太婆、红发女乞丐等等,都是选择“细枝末节”来描述,没有恢弘的宫殿,没有浪漫的爱情,更没有激昂的情感,但是却在其笔下传神,哪怕文化、历史、习惯不相同,我们仍能从中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也正是基于作品视角来自社会不同层次,才最终成就为一部伟大的作品。
本期的纳穆卓玛、曹有云等作者,亦是以风、花、水、日、月等作为写作对象,记录并升华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景色,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感受力,没有虚妄的诗境,更多的是平静、亲切的阅读体验,在阅读中,你就是每一个“我”。
当然,作为读者,也不必担心自己的文学素养达不到读诗的门槛,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在他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中,描写了在废纸回收站的老打包工汉嘉这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却将地窖里的即将被压力机处理的废纸和书籍视为珍宝的故事。他孑然一身,没有妻儿,终日在肮脏、潮湿的地窖里,偶尔拿着啤酒罐,额头粘着拍打死的绿头苍蝇,袖管里跳出一只老鼠,却满怀深情,有时也不乏自嘲地回忆自己那已经逝去的岁月,沉痛地倾诉目睹人类文明的精华、世界文化巨人的著作却遭受冷漠的痛惜与愤懑,幻景与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成为这个作品的魅力所在,也同样说明,身处社会底层的,穿着肮脏的人,尚且可以凭借品读名著丰富自己,那么我们一般的读者就更不必为自己文学素养水平而担忧了。反观人生的点点滴滴,其实生活本就是首诗。
“生命的每一个重要瞬间,一切都是诗”,我们鼓励作者用更加细致的目光发现生活的意趣,用精准的文字呈现出充满感受力的佳作,我们更热情地邀请更多的读者品读优秀的诗歌,在别人的文字中找到曾经某一刻的自己,看到自己的嬉笑怒骂与悲欢离合。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