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团推动地方传统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DM 社团为例

2019-11-06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传统

沈 榆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部, 浙江 舟山 316000)

地方传统文化是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它鲜明地体现了一个地区从古至今的精神、观念、习俗、情感,并以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载体。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码头,在协助地方研究、建设、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其中不仅需要教师、学术组织的示范和引导,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载体功能。本文将聚焦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DM 社团多年的文化实践,探求高校学生社团推动地方传统文化建设路径与方式。

一、高校学生社团参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的重要平台,自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 年《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2016年《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颁发以来,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不断彰显,社会服务功能不断突出,以其为载体参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以及地方文化服务,体现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大学生社团参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是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保护的助推器。高校学生社团是自发组织、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团体,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相比传统的学生组织,活动内容更加广泛、活动形式更加自由,能够更加灵活地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大学生社团的兴趣驱动性也使他们的服务更加专注更加投入,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活跃因素。同时,学生社团是高校优秀人才的聚集地,参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一般具有专业的知识背景、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优秀的创新精神,且不乏专业社团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够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输出和智力支持,为地方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贡献更强的动力。

(二)大学生社团参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补充。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构的重要内容,它能为中国主体性的伟大事业提供深厚、广泛、持久的精神力量。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文化复兴的使命和责任,高校则担当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因此在大学期间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尤为重要。学生社团在高校中具有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在校内、校外开展文化活动的主渠道,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地方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文化资源,因此,学生社团参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使相当数量的社团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对地方文化本源、地方历史培养更加全面的认识,更能使其深厚本土文化感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强精神和自尊态度,潜移默化提升传统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对有限课堂教学的拓展,能有效弥补单一课堂文化教育的不足。[1]

(三)大学生社团参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是高校共青团改革背景下文化育人的有力抓手。《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共青团外围延伸手臂,在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中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组织特色以及活动质量,激活社团活力,能有效增强学生社团在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不断优化高校学生社团职能。同时,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充分了解国家、社会的文化历史,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社团团支部的价值引领、文化育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力夯实共青团改革根基。

二、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参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在推动地方传统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是新时期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从现实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引领的意识和能力存在局限性。在物质生活愈加丰富、享乐之风盛行的当代,大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多以自娱自乐为主旨,文化引领的自觉意识普遍不强,缺乏主动研究、建设地方传统文化的自觉性,社团发展结构不平衡,执行力和参与度均明显不足。而在具体活动策划上,大学生社团大多着眼于开展校内文娱活动,鲜少有将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和地方文化建设列入社团发展目标。对于如何将所学服务于社会需求,如何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社团内涵、提升成员综合素质、扩大社团影响力也表现出茫然和盲目,相比集体荣誉感和社团影响力,他们对切实的物质利益、个人荣誉和自我实用能力的提高有着更大的关切。

(二)高校学生社团与地方供需错位,参与层次较低。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信息获取渠道较少、政策解读能力不强,对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状况往往了解不全面,把握不到位,导致闭门造车、盲人摸象,服务内容一厢情愿,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错位。同时,高校学生社团自主开展的文化服务活动大多流于表面,内容无趣、形式单一、层次不高、成效有限。不能很好地将自身优势和资源运用到服务过程中,对于活动缺乏整体的统筹和长远的规划,连续性和持久性不足。这些均与文化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精神熏陶作用所必要的长期性相悖。另一方面,从地方相关管理部门看,也存在着对高校社团缺乏深入沟通和了解,信任度不高等问题,在传统文化建设过程中,他们并没有把高校学生社团视为重要参与主体,即使建立合作,学生社团也大多作为服务开展的协助力量,参与方式多为简单、机械的工作,大学生在文化创新创造方面的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高校学生社团参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缺乏保障机制。社团的社会实践离不开地方与高校的政策、活动经费、相关培训的支持。从政策层面看,地方政府和高校不应将社团参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简单的视为一种志愿服务,更应拓展思路,将其作为教学实践或者创新创业的形式加以引导和扶持。与第一课堂相对照,统筹考虑、协调推进,使学生有获得感,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经费和专业培训的缺乏也是限制高校学生社团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原因。就现阶段来说,社团经费大多来源于学生缴纳的会费及高校团委的资金支持,来自社会力量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而专业培训则更加稀缺,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老师指点为辅,很多领域的专业性和实践性都显不足,影响了学生社团的良好运行以及在地方传统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DM 社团参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主要实践探索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DM 社团成立于2012 年,其所在地舟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海岛文化古城,拥有独特的渔耕文化。DM 社团以传承中国书画艺术为特色,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内核,积极在校内校外开展了一系列富有舟山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探索与地方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其实践事迹先后获得《浙江日报》《舟山日报》《舟山晚报》等多家省市媒体报道,为地方传统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立足实践考察,开展学术调研与文化志愿服务。DM 社团针对大部分成员为外地籍的现状,坚持在活动日组织成员前往舟山当地渔文化博物馆、市博物馆、定海古城等地方文化实践基地采风,实地考察文化遗址、走访当地非遗传人,学习舟山特色渔民画,全方位地提升对舟山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同时,组建实践团队,在社团老师指导下,利用周末、寒暑假走访考察舟山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搜集整理相关文化资料,撰写调研报告,增强对舟山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社团根据实际需求针对性设计服务项目,在具体活动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如针对当地小学、幼儿园地方本土文化教育的需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运用渔民画技法,以画扇绘画、面具涂绘、风筝绘制、泥塑绘制、明信片书写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少年儿童传播以海岛文化为特色的舟山地方传统文化;针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开展的老年人手绘课堂,带领退休老人运用传统水墨描绘美丽海景,给老人们带去传统艺术美的享受,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与舟山慈善总会合作,于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文化公益活动,以爱心传递为表,文化传播为里,向市民展示地域民俗文化,营造浓厚的地方特色文化氛围。

(二)着重品牌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创意产品。DM 社团利用自身的书画特长,联合校内多个特色社团组建文化创意设计团队,多年来塑立了如城市墙绘、书画展宣等传播地方传统文化的优质品牌载体。其中,城市墙绘活动作为一种街头艺术其视觉冲击力、作品感染力、影响持久力最为突出,也是对城市文化最鲜活的彰显,契合地方政府文化建设的需要,是较为成功的服务案例。同时,团队还通过对地方文化精神的提炼、文化特色的重塑、发掘,精心打造了一批烙有社团品牌的文化创意产品,包括各类舟山海洋文化特色的纪念品、“红色旅游”产品以及部分别具匠心的手工作品等,产品兼具实用与美观、经典与创新,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又较好地融入了时代精神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元素,通过市场化运作以及网络推广,有效推动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引了一些地方社会组织的合作诉求,文化服务参与层次显著提升,社团地方影响力有效加强,而社团的发展也获得了一定的经费保障,有效缓解了社团活动的经费难题。

(三)拓展参与渠道,探索校地合作专项建设。为了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的参与层次与服务质量,DM 社团积极拓展合作渠道,注重与地方单位、社会组织建立稳定的参与机制和长效合作,如通过校地双方实际服务需求和社团服务能力的对接,依托学院与普陀区妇联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社团在学校和普陀区妇联经费支持下,参与打造了普陀区“美丽庭院,幸福普陀”项目,该项目以庭院设计的形式,力求展现舟山特色的传统渔民文化,项目为社团提供了专业培训团队,在专业设计师的指导下,DM 社团组建了设计主创团队及墙绘团队,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创造力,为项目设计注入了耳目一新的新时代海岛文化内涵,在项目推进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项目作为长期的合作项目,为社团长期发挥文化创新能力提供了稳定平台。同时,依托项目影响力及舟山创城的实际文化建设需要,社团与舟山团市委、舟山市慈善总会、舟山市佳新幼儿园、舟山市聋哑学校、舟山市东管庙社区等单位建立了文化服务合作,项目外延不断拓展,一面面文化墙展现的不再局限于舟山的地方特色文化,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艺、传统精神、传统美德……舟山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内涵,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四、思考与启示:高校学生社团推动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低层次、单一的精神需求,而是开始追求差异性的、特色性的文化食粮,从这个角度来说,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能够很好满足这种需要,它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风俗的缩现,能够带来一种亲切而别致的审美,具有亟待开拓的广阔的市场,因此高校社团参与地方传统文化建设大有可为。上文较为详尽的介绍了DM 社团的相关实践探索,经过总结,从中我们可以寻获一条学习—服务—创新的较为有效的参与路径,具体见图1。

图1 高校学生社团推动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参与路径

(一)以体验学习构建文化认同,以深入调研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文化认同是激发大学生文化引领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前提,要使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认同,广泛的体验式学习必不可少。高校社团可以通过参观当地传统文化遗迹、走访传统文化名人、学习传统文化技艺等实践活动构建成员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只有真正参与其中,去情景化地体验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培养深入学习的兴趣。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高校社团需进一步开展深入调研学习,这有利于把准地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充分挖掘亟待开发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为文化服务积累更多可以用来传播的精彩文化素材,[1]如舟山有着许多浪漫的渔民民间故事、海上佛教旅游文化资源等,这些都可以深入挖掘,提炼精华,使传统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丰富。

(二)志愿服务与校地合作服务并行,扩大地方传统文化的社会受众。志愿服务是高校社团参与社会服务的常见模式,由一个社团或多个社团合作开展,服务形式简单、灵活性强,但也存在覆盖面小、影响力弱等缺点,往往无法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推广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因此在单独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上,高校社团应积极与社会寻求合作,如与政府合作参与城市文化名片设计,与社会组织合作进行精品文化活动打造、与企业合作设计特色文创产品等,一方面满足政府文化建设、社会组织提升影响力、企业高层次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提升自身参与层次,锤炼社员能力,以及获得资源保障的良性途径,是互利共赢的模式。[2]与此同时,基于合作单位的地方影响力,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体关注、参与其中,真正推动地方传统文化向社会延伸,扩大地方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使广大市民享受到充沛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

(三)发挥专业性和创造性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地方传统文化特质。地方传统文化大多保留着较为原始和朴素的面貌,高校社团应在服务实践的基础上,在高校和社会的共同支持下,运用开阔的视野和专业的学识不断对其打磨、融合、创新,通过将地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相融合,将传统形式与现代元素相适应,设计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文化活动,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创造性转化,使地方传统文化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提升文化自信。同时,文化创新还可以推动高校社团文化服务的持续升级、研究学习的不断深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高校社团学习—服务—创新的地方传统文化参与路径是一条高校思政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创新育人的教育发展探索,也是地方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有效抓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管是高校和地方都需不断完善政策,为学生社团提供平台和保障,建立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为学生提供在更广阔的文化实践中成长成才的机会。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传统
缤纷社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