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GAVE项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9-11-06张美娟杨小波高娜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汽车

张美娟 杨小波 高娜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与交通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1)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顺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实现基础是校企深度融合。其核心特征是“双主体”协同育人,即: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1]。自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以来,共有562家单位参加了教育部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2019〕12号),当前,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得到了积极的推广。但很多学校的现代学徒制只是形似而神非,还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在分析现代学徒制意义和问题的基础上,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基于SGAVE项目开展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分析项目运作在推进现代学徒制实施中的积极意义。

1 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1.1 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能力本位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融入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并且能够将生产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及时调整到课教学内容中。通过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的交叉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学习,学习的内容就是学生工作的内容。确保了生产领域与教育领域信息的“双向”互动,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2]。

1.2 培养学生的隐性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学校作为知识传承的载体,主要传承的是“显现知识”,即为可以传授的、明确的、可以表达、可操作性的知识和技能。更多的与职业能力相伴的“默会知识”,只能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去体验与感悟,需要靠师傅长期的熏陶和影响。“默会知识”将会影响人的创新能力,促进市场的供需平衡。现代学徒制通过改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车间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最终完成校内知识的学习。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学习和操作,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 降低企业用人成本,缩短学生就业过渡期

现代学徒制项目的课程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学习内容就是实际工作内容,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导师根据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学生对基本的技能得到反复的训练和操作,从而固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和师傅朝夕相处,其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正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经过三年工作的培养,学生毕业时就已经具备了直接上岗的独立能力。而企业从市场招聘的人才,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培训才能上岗,比较之下,现代学徒对企业而言,降低了用人成本,对学生来说,缩短了就业过渡期,增强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企业具有很高的忠诚度[3]。

2 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只是浮于表面

现代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的现实情况是,企业普遍对职业教育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只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实习岗位,获得廉价劳动力,满足企业对简单劳动力的用人需求,降低用人成本。企业的育人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出来,一方面,这跟我国的用工制度形成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格局有关,企业习惯于从劳动力市场获得高层次人才,能够全面胜任企业的工作,降低了人才的培养成本,而实习生要经过多年的培养才能全面胜任重要岗位,所以,他们更倾向于从市场招聘人才,从而逐渐弱化了人才培养的功能。另一方面,企业花了很大的成本,共建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但一些学生实习完后,就离开了岗位和企业,使得企业“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有一些企业将车间的产值算到每个人头上,实习生直接拉低了车间的产值,导致车间不愿意接受实习生。

2.2 工学交替的组织形式很难落实

工学交替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在德国,学生每周平均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一次,实现学习和工作的交替。但是,在中国的当前政策和机制下,频繁往返于企业与学校,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管理秩序,大部分企业倾向于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就不回校,直至毕业。因此,通过工学交替实现基于能力本位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实现。

2.3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影响了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的积极性

人们长期的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使得大部分同学不得已才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但他们进校后的目标就是转本,导致三年的专科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专转本的课程,对于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严重影响了他们转本的学习,且大部分同学愿意毕业后继续转入本科学校就读,直接导致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学生数不多。

3 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践探索

3.1 项目介绍

中德汽车职业教育(Sino-German Automotive Vocational Education—SGAVE)项目是由中国教育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及德国五大汽车制造商(保时捷、宝马、奔驰、奥迪及大众)共同推出的中国(德系)汽车机电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是2011年初由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五大汽车制造企业和GIZ的董事共同签署。项目联合全国25所示范高职院校共同实施探索,旨在充分利用德国领先的汽车技术资源和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适应汽车技术发展需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机电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从目前的项目实施情况来看,在SGAVE项目组的引领和推动下,各试点学校与各品牌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店之间开展了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3.2 遵循利益共享原则,建立多方共赢的运行机制

项目组遵循利益共享原则,兼顾了品牌汽车制造商、经销店、学生和学生家长、学校的各自利益[4],例如:对经销店而言,该项目培养了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优秀人才;对于品牌汽车制造商而言,该项目提高了整个品牌的售后服务水平,为制造商树立品牌质量提供了保障;对学校而言,该项目推动了职业教学改革,获得了企业的优质资源,培养了卓越的老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对学生和家长而言,通过该项目实现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提高了成长速度,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

项目组成立了指导层和执行层,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指导层面的指导委员会由来自政府、汽车制造商和GIZ代表组成,执行层成员由政府、GIZ、汽车制造商代表和多名专家组成,专家来自于行业、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项目的方针和战略,并对执行层提出的报告、决议等进行表决。执行层将项目划分成10个工作包,分别包括:学校遴选、评估、组建实验班、教学计划的开发和调整、教师培训、实训室建设、能力导向考试和证书推广、学校审核认证、职业教育培训组织的改善。每个工作包由来自教育部代表和企业代表共同负责执行,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各工作包的分工及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1 项目管理层结构

图2 各工作包的分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3 能力本位,校企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确定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技能点和知识点,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提炼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对接职业标准及汽车制造商用人标准,校企共同制定适应汽车技术发展的专业教学标准。根据汽车总成部件构建发动机机械结构检修、发动机管理系统检修、传动系统检修、电器系统检修和行驶与操纵系统检修5门专业课程,根据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要求,开设新能源汽车电池及驱动系统检修课程,形成6门专业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开发课程教学标准。根据初级(检测保养)—中级(检测维修)—高级(诊断分析)三个职业能力等级的划分原则, 每学期都开设6门专业课程。按照能力递进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均以企业的客户委托为载体,以完成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目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完成所有教学内容时,则完全能够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

3.4 创新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汽车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内容的持续更新和岗位变化,所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方法能力包括:规划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结果展示的能力。社会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个人能力包括:独立工作的能力、责任心、敬业、吃苦耐劳的能力、坚持力等。

在模拟企业实训车间的实训场所,开展基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针对性地查阅教师准备的学习资料、制定工作计划、汇报和修订工作计划、实施并解决实际问题。每个小组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时,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等软技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5 以学生和企业为本,组织工学交替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其工学交替的实施方案是由校企共同商量制定,这是开展工学交替的前提。专业教学标准中包括企业实习时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学习内容和考核方式,确保了学生实习质量。

合理统筹安排实习的时间点,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实习统筹安排,对同一个企业而言,不同年级的学生轮流上岗,确保企业始终有学生在岗,不影响企业的生产秩序。但对学生而言,则实现了工学交替。

建立企业实习期间的保障机制,学生具有企业导师和实习导师,用以解决学生实习期间的课程学习和生活问题。企业导师具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并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学校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确保学生实习的效果。学校导师跟学生和企业导师定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以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校为学生购买实习保险,学生、企业、学校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已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3.6 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实习车间实现对接

借鉴企业车间空间布局,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理念、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和文化布局,布置企业的生产设备,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实习车间的对接。

3.7 打造一支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通过项目引领,学校教师通过定期赴汽车制造商组织的技术培训,更新知识,同时,通过定期下企业实习,及时掌握最新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规范,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企业导师通过定期赴学校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培养了专业建设能力,通过进入校内授课锻炼,将企业文化、生产规范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能力。

4 结语

项目实施以来,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从项目最初的实习单位难落实、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局面转变成了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为地位,但招生难的局面,这是由于大部分学校成绩相对比较优异的同学,更想参加专转本的考试,选择继续深造。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成才典型,毕业生现身说法等措施,吸引学生加入项目;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以提高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吸引力。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汽车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职业写作
汽车的“出卖”
我爱的职业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3D 打印汽车等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