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时机,放飞想象,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2019-11-05邱丽华

教师·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语言表达

邱丽华

摘 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文章为载体,为学生构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找准“读写结合点”,放飞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解读文本、充实文本、拓展文本,适时进行练笔,以提高“读写结合” 的有效性。

关键词:读写结合;把握时机;放飞想象;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 放飞学生的想象,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练在情感交融处,解读文本

教学充盈着丰富情感的课文,教师要寻找出能促使学生深刻解读文本的“读写结合点”,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或深入角色体验,与课文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命运。学生一旦产生情感共鸣,许多话就会想一吐为快,这正是练笔的好时机。

(一)转换角色,抒发心声

语文课例大多蕴含着作者丰富激荡的个人情感。教师要巧妙创设能诱发学生情感产生的读写情境,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进行体验,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从而撩拨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如《自然之道》这一课,当学生们看到成百上千的幼龟成为几十只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感到万分悲痛和惋惜。教师顺势而导:“同学们,在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一定非常地后悔当初没读懂侦察兵幼龟的内心世界,才导致悲剧的最终发生。现在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走进幼龟的内心世界,看看当时幼龟的心情是怎样的?”

接着教师创设表演情境:“现在请全班同学扮演侦察兵幼龟,桌面就是无遮无拦的沙滩,藏到桌子下面,听老师的朗读进行表演,表现出幼龟的心理活动来。”表演后,教师采访“幼龟”:“向导把你抱向大海,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回答后,教师趁热打铁:“同学们,想象一下,当向导捧起幼龟将它送往大海时,幼龟又有何反应?它会想些什么?如果它会说话,又会对人类说些什么呢?请发挥你们的丰富想象,把自己当作幼龟,用几句话将想到的场景写下来。”

有的学生这样写,我使劲挣扎,想摆脱向导的怀抱。但是我的力量太小了,根本无济于事。我心急火燎地想:“要出大事了。我要赶快回去给同伴们通风报信,否则一旦它们倾巢而出,就要遭殃了。”于是我苦苦哀求向导:“你快放开我,我是一只‘侦察兵,我要返回龟巢,跟同伴们说外面有食肉鸟。你们人类不能自作聪明,违反自然规律办事啊!”

作品中幼龟的无助与无奈化作了对人类无知的强烈控诉。通过写话练习,学生们对“违反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事与愿违”这一道理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二)深入角色,诉说心愿

教材中有很多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蕴含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面对教学这类人文性很强的文章时,若能以“情”来贯穿文本,设计精当的小练笔,就能促使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与文本对话,和角色产生共鸣。

如教学《给予树》,教师用照片做引导:“树上有一张卡片是这个小女孩的,她的愿望是得到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会在心愿卡上写什么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吧。”

有位学生写:“我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当我看到富人家的孩子抱着可爱的洋娃娃时,我是多么羡慕,多么希望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洋娃娃。”

有的学生这样写:“我是个孤儿,我沒有爸爸妈妈,没有兄弟姐妹,我非常孤单,我多么希望有一个穿着红裙子的洋娃娃,天天陪我玩耍。”

学生们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拉近了,进一步体验到了小女孩家庭的贫困、内心的孤单,这是真情的流露,是真情的告白。小女孩的遭遇让人感到心酸,但小女孩对洋娃娃的渴盼之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对美的追求,对爱的向往。

二、练在阅读疑惑处,充实文本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情感思想等的差异,对文本的体验也会有所不同,甚至会产生一些疑问。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把握契机,引导学生去想象,去练笔,充实文本,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一)初读课文有疑时练笔

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可能会对文章的段落安排、时代背景等进行质疑。教师要善对质疑,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练笔,促进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的理解。

如学习《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时,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学生质疑:课文开头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写人类“没有火”和“有了火”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教师顺势引导:“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取火种?”学生读文中的相关句子来回答。接着教师让学生抓住句中“无边的黑暗”“驱寒取暖”“烧熟食物”等词语想象场景,并用“没有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从有了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写话。

有学生写:“没有火,在雪花纷飞的暗夜,饥饿难耐的人们躲在冰冷的山洞里冻得瑟瑟发抖;自从有了火,人们在山洞中点起火把,燃起火堆,边烤火边美滋滋地吃着烤得香喷喷的羊腿。”

通过写话,学生们进一步认识了火种的重要性,自然理解了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铤而走险的原因。同时对他热爱并同情人类,敢于为人类幸福而反抗的众神之王宙斯的大无畏精神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深入品读课文有疑时练笔

细读课文时,学生常常会对文章中的与自己的生活阅历离得较远的不理解的词语、含义深刻的句子等进行质疑,此时教师要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为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进而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

如教学《万年牢》,有位学生问“掺假”是什么意思?教师提示:“父亲是怎么做生意的?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个两字词语来概括,这个词语是‘掺假的反义词。”学生快速找到了词语“实在”,教师继续启发:“父亲做糖葫芦的‘实在体现在哪里?” 学生认真品读课文后汇报:“‘实在体现在父亲用足够的、好的材料制作糖葫芦。老板制作糖葫芦‘掺假就是制作的材料数量不足,质量也不好。”教师瞅准时机说:“大家想象一下老板是怎样‘掺假的?请写下来。”

大家“唰唰唰”地动笔写起来,一位学生写道:“那位老板以次充好,买了干瘪的红果,脱了皮的海棠,发黑的山药,长了虫子的红小豆等来制作糖葫芦,这样制作出来的糖葫芦,颜色不鲜亮,味道也不好。没有顾客愿意买,生意自然就渐渐冷落了。”

学生将老板与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进一步感受到:“父亲做人实在,产品好,生意才会好。”至此,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三、练在思维发散处,拓展文本

文本是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来展示丰富意象的。教学时教师可从文章有内涵的词语或生动语句的写法等方面入手,尽力寻求能促进知识生成和扩展的思维发散点,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我笔写我想,让文本的空间得到拓展,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知。

(一)从文章的内涵入手拓宽思路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能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着眼于文章丰富内涵的词句,激发学生想象,使隐匿的部分突显出来,把简略的部分写翔实,让学生在表达中尽情地舒展个性。

如教学《长城》,教师抓住“成千上万”问:“大家想象一下,有哪些参观者登上了长城?他们是怎样登上长城的?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展开想象,动笔描绘参观者登上长城的面面。”

有的学生写:“年迈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個脚印,慢慢地登上了长城。”教师点评:“不到长城非好汉,他们不辞辛苦,不怕劳累,就是为了看一眼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

有的学生写:“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扛着摄像机,边走边拍,兴奋地登上了长城。”教师自豪地说:“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只有我们中国才有,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

…………

在学生们的笔下,形形色色的人们登上了长城。交流完同学的作品,听了教师的点评后,学生从内心油然升腾起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从文句的写法入手打开思路

在很多教材文本中,作者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或联想、想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表现手法来描述场景,使语言充满情趣和韵味。在教学中,我们可从文句的写法入手,打开学生的思路,放飞学生头脑中蓄满的灵性,通过练笔感悟妙趣横生的语言文字。

学习《咏柳》这首古诗,教师问:“这首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为什么说春风像剪刀?”有位学生说:“春风吹过,柳树就会长出嫩叶,柳叶细细的,长长的,就像用剪刀剪出来的一样,所以说春风像一把无形的剪刀。” 教师表扬这位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又问:“那你们眼中的春风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用上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下来。”有的写:“春风温柔地抚摸着桃树,桃树冒出粉嫩嫩的花苞。”有的写:“春风打了个哈欠,冰雪融化,溪水哗啦啦地流,谱成了一首悦耳的曲子。” ……

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学生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过程中提高了读写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搭建“师生、生生、生本”多维对话的平台,注意捕捉机会,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从读到写。以写促读,科学施练,“读写结合”之花就会在课堂绽放,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变得更加扎实高效。

参考文献:

[1]傅玉梅.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9(3):12.

[2]魏茂华.如何在小学高年级实行读写结合[J].课外语文(下旬刊),2019(1):100-101.

[3]周小红.小学阶段读写结合的实现路径[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9(1):54-55.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语言表达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