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11-05田欢
田 欢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也可以叫作脑缺血性疾病,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1]。这一疾病的发生和较多因素有关,比如: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临床症状: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对侧偏瘫、偏身麻木等。为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本次研究将该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评判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区间,撷取的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5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参照组。观察组男性(n=52)、女性(n=43);年龄区间56~75岁,平均年龄(65.5±2.3)岁。参照组男性(n=50)、女性(n=45);年龄区间58~74岁,平均年龄(66.3±2.5)岁。观察组和参照组的资料情况相对比没有较大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经头部CT/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2](观察组);②通过全国脑血管病学会制定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观察组)。③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②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选择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10MHz线阵探头。取患者平卧位、头偏向对侧,完全显露颈部,按照胸锁乳突肌内侧、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位置窦部、颈内动脉起始位置,以及颈外动脉、椎动脉起始处的顺序纵向检查。然后旋转探头90°,显示横切面,对血管内径、血管壁内中膜厚度IMT测定,观察是否存在斑块,以及斑块的部位、形态、性质,以及大小等情况。
1.3 观察项目
1.3.1 比较观察组和参照组受检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颈动脉斑块类型分布情况。
1.3.2 诊断标准:IMT为1mm/1mm以上,表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1.3.3 形态不规则增厚,内部结构为弱回声/等回声,为软斑;斑块纤维化、钙化,并且内部回声加强,管壁为不均匀增厚,局部增厚管壁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为硬斑。软斑、硬斑混合,为复合斑。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临床数据信息输入于统计学软件SPSS21.0,作以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两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颈动脉斑块类型分布情况比较,均实行率%的形式表示、χ2检验。若是统计结果显示:P<0.05,能够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参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的分析、比较
两组受检者斑块总数、单发斑块、多发斑块、无斑块情况比较,除单发斑块检出率比较无意义外,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参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的分析、比较[n(%)]
2.2 观察组与参照组颈动脉斑块类型分布情况的分析、比较
两组受检者软斑、硬斑、复合斑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参照组颈动脉斑块类型分布情况的分析、比较[n(%)]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IMT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标志,所以脑卒中的风险率较高[4]。动静脉粥样硬化斑块无法保持稳定,破裂后脱落小斑块则会随血流运行,对远处血管构成堵塞,说明斑块形成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较大。IMT≥1mm,表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IMT为1.5mm/1.5mm以上,代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通过斑块类型分析可见,观察组中软斑较多,然后依次为复合斑、硬斑;而参照组的硬斑较多,然后为软斑、复合斑。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参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颈动脉斑块类型分布情况比较,均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由此说明,颈动脉超声检查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应用,可在早期检出颈动脉斑块、明确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型的状况,为病分型诊断、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综上,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有利,能为患者临床分型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