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11-05通讯作者
何 理 ,王 柳 (通讯作者)
(1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湖北 十堰 442000)
(2国药东风总医院超声科 湖北 十堰 420300)
中枢神经系统是直接影响着机体的行为、机体支配、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重要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会直接影响到机体的多系统功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及时检测了解患者的病变程度,对患者采取早期治疗,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2]。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核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从而为临床早期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0例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10)和对照组(n=510)。观察组男260例,女250例,年龄在20~70岁,平均年龄(45.8±10.9)岁,疾病类型:病毒性脑膜炎100例,结核性脑膜炎70例,化脓性脑膜炎50例,脑出血70例,脑梗死100例,阿兹海默病120例;对照组男270例,女240例,年龄在22~70岁,平均年龄(46.7±10.1)岁,疾病类型:病毒性脑膜炎80例,结核性脑膜炎60例,化脓性脑膜炎100例,脑出血90例,脑梗死130例,阿兹海默病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符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经验[3]中关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发病时间均在1周以内;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临床病例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伴肿瘤患者;不愿参与调查者。
1.2 检查方法
对照组应用CT(日本通用电气横河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生产,Light Speed VCT 16排螺旋CT机)检查,管电流为250mAs,管电压为120kV,层厚3mm,层间距为0.6mm,矩阵为512×512。置患者于仰卧位,对患者进行颅脑平扫,检查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处理。
观察组应用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生产的MAGNETOM Aera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检查,置患者于仰卧位,头进行MRI平扫,再进行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扫描。设置参数为间距1mm,层厚6.5mm,TR为1000ms,TE为100ms,FOV为10~16cm,矩阵为256×256。注意在行矢状位扫描时需保证扫描线与中线、脑桥平行;横断位扫描时需对颅顶至枕骨大孔进行扫描。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疾病检出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疾病检出率=检出疾病的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疾病检出情况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检出情况方面的效果对比
如表所示,观察组的疾病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对比有显著性(χ2=6.746,P<0.05)。
表 两组患者疾病检出率的比较[n/m]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以感觉障碍、意识障碍、运动障碍等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其危害性较大,会对患者产生不利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变类型较多,临床应加强对患者的早期诊断,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治疗。
CT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方便快捷、无创等优势,能准确表达患者的脑组织结构表达和颅脑横断面解剖关系,但其整体分辨率较低,且在诊断过程中,很难对CT伪影进行区分[4]。而核磁共振是在CT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检查方法,不仅能将患者的病变位置通过多参数方式进行呈现,还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的解剖结构进行诊断,具有高安全性、高分辨率、高有效率等显著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中[5]。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疾病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更是体现了核磁共振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应用核磁共振系统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准确率较高,为患者的后期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