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垂体瘤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及诊断价值研究

2019-11-05吴雪高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1期
关键词:鞍区垂体瘤冠状

吴雪高

(上海长征医院影像科 上海 200001)

垂体瘤是一种良性颅内肿瘤,也是鞍区最常见肿瘤类型,约占颅内肿瘤的15%。本病多呈膨胀性生长,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少数可呈侵袭性生长,侵犯临近组织,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本病在组织学上属于良性肿瘤,但侵袭性垂体瘤在生物学行为上为恶性,常规垂体瘤经手术可达到完全切除,但若为侵袭性垂体瘤,手术也难以完全切除,具有很高的复发率,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手术切除是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的关键。MRI是检查垂体瘤的常用影像学手段,能够多平面成像,准确反映鞍区结构和组织间关系,从信号变化推测病变基础,达到较强诊断效果[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垂体瘤的MRI成像特点及诊断价值,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脑外科治疗的60例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36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7.8±8.4)岁,病程3个月~6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视力下降、肢端肥大等症状,女性患者有典型的泌乳、停经等症状,男性患者有性功能低下及乳房发育等症状,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垂体瘤。

1.2 方法

①MRI检查。扫描采用GE-Hde 1.5T超导MR机标准线圈,行常规横轴位T1 Flair、T2 Flair、FSE-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冠状位FSE-T2WI,矢状为T1 Flair扫描;设置扫描参数:FA=90°,层厚5mm,矩阵=320×160,FOV=24cm×24cm;T1 Flair:TR/TE=1843ms/20ms;T2 Flair:TR/TE=8602ms/147.1ms;FSE-T2WI:TR/TE=4000ms/97ms;DWI:TR/TE=4700ms/93.4ms;若需增强扫描,使用钆喷酸葡胺(Gd-DTPA)作为对比剂经静脉注射,剂量0.1mmol/kg;若怀疑为垂体微腺瘤或大腺瘤者,均行静脉团注Gd-DTPA,行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行冠状位扫描,取三组图像,再行T1WI矢状位,冠状位,轴位扫描[2]。②CT检查。采用飞利浦的64排螺旋CT机,层厚3mm,重建1mm,行矢状位、冠状位、轴位等连续扫描,重建软组织窗与骨窗。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诊断准确率、漏诊率及误诊率;分析MRI和CT成像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率(%)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间诊断准确率比较

见表。

表 两组间诊断准确率比较[n(%)]

2.2 两组成像特点分析

2.2.1 观察组 ①肿瘤大小与部位。60例肿瘤均位于鞍区,14例肿瘤较小,位于垂体前叶,其余46例肿瘤较大无法确定所在垂体部位;肿瘤直径在0.4~10cm,其中45例直径超过2cm,占75%。②肿瘤形态及信号。51大腺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若病变累及周围结构显示更清晰;在T1WI呈等、稍低信号,其中11例在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均匀强化;9例微腺瘤增强扫描后病灶呈明显低信号,能够与正常垂体信号形成鲜明区分。③肿瘤的间接征象。51例垂体大腺瘤均对周围组织结构呈不同程度侵犯,其中,向下破坏鞍底突入蝶窦14例(27.45%)、向两侧侵及海绵窦28例(54.90%)、视交叉或视束受压(于鞍隔处表现为“束腰征”)35例(68.63%)、斜坡骨质破坏9例(17.65%)。

2.2.2 对照组 垂体呈不规则增大,病变组织密度均匀,密度稍高于普通脑组织,病变向鞍旁扩展累及两侧海绵窦,经蝶鞍向鞍上扩展压迫视交叉,可见蝶鞍、枕骨斜坡不同程度破坏。

3 讨论

垂体瘤是一种颅脑鞍区常见良性肿瘤,一般起源于垂体前叶,呈膨胀性生长,可扩大蝶鞍区,对骨侵蚀。临床以大腺瘤多见,微腺瘤较少,而在大腺瘤中以侵袭性垂体瘤最为难治。本研究60例垂体瘤中有51例大腺瘤,多呈圆形、椭圆形,T1WI上多呈等、低信号,T2WI像上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可伴有囊变或出血,少数可见钙化。由于肿瘤体积大,可压迫周围组织,一般向鞍内、鞍上及鞍旁侵犯,以视交叉受压最为常见[3]。本研究中,发生交叉或视束受压的几率高达68.63%。部分肿瘤穿破鞍隔进入鞍上池,瘤体呈葫芦形,称之为“腰征”,用于鉴别鞍上脑膜瘤。侵袭性垂体瘤能够向侧方侵犯海绵窦,但有时很难鉴别海绵窦的轻微累及与单纯性受压,只有当海绵窦外壁和颈内动脉壁之间产生异常信号,且肿瘤组织包绕颈内动脉时,才认为肿瘤侵及海绵窦[4]。若发生双侧海绵窦外壁呈对称性外凸,单侧外壁膨凸,则考虑为肿瘤侵及海绵窦。但应注意,大腺瘤不会导致颈内动脉管腔的明显狭窄并产生颅神经症状,以此可区分其他鞍区肿瘤[5]。

MRI在诊断和鉴别垂体微腺瘤上有明显优势。MRI可结合常规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特别是Gd-DTPA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有明显优势。同时应仔细观察垂体肿瘤的间接征象,尤其是在冠状位检查,可显示出局限性轻微向上隆起、鞍底下陷、垂体柄移位等,能够较早发现肿瘤。最后应结合内分泌检查,一旦发生内分泌异常,也应怀疑垂体瘤可能[6]。

综上所述,垂体瘤用MRI的诊断效果确切,成像特点鲜明,有助于提供临床对大腺瘤及微腺瘤的诊断率,可作为垂体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猜你喜欢

鞍区垂体瘤冠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路雪婧教授补肾养阴法治疗垂体瘤术后视野缺损病案1例
垂体瘤经鼻切除术患者护理路径的应用探析
经单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效果
冠状切口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