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CT和MRI对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评估
2019-11-05赵金凤吴海云闫桂敏周治学
赵金凤,吴海云,闫桂敏,周治学
(1哈尔滨市第六医院〈哈尔滨市传染病院〉影像科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影像科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3哈尔滨市传染病院检验科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有效治疗肝细胞癌的方法,适用于早期小肝癌及手术切除困难患者[1]。对于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细胞癌疗效的评定,临床既往采用增强CT检查,判断瘤灶是否完全清除或是否存在复发[2]。随着医学的发展,MRI在诊断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细胞癌疗效评定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增强CT和MRI对肝细胞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术后疗效评定的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收治的120例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51.26±5.18)岁,肿瘤分期:Ⅲ期38例,Ⅳ期22例;对照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平均年龄为(51.51±5.19)岁,肿瘤分期:Ⅲ期34例,Ⅳ期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以及肿瘤分期等基本资料相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增强CT检查方案,应用西门子公司螺旋CT机。患者空腹,检测前10min饮用500ml水,进行常规扫描和增强扫描,电压设定为120kV,电流设定为256mA,厚度设定为5mm,层间距设定为5mm,三期增强时间为:动脉期25s、静脉期55s,延迟期为5min,对肝实质完全扫描。
观察组给予MRI检查方案,应用飞利浦公司核磁共振仪,患者空腹,采取仰卧位,进行常规扫描和增强扫描,层厚设定为5mm,间隔设定为2mm,分别对冠状面、横轴面进行扫描,收取动脉晚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图像,以及肝胆特异期图像。扫描序列分为冠状位T2WI、T1WI同反相位、T2WI、T2WI压脂、DWI及T1WI压脂增强扫描序列等。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将两组患者准确度和灵敏度对比。准确度=(真阳性瘤灶+真阴性瘤灶)/例数×100%。灵敏度=(阳性瘤灶+阴性瘤灶)/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准确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准确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准确度对比[n(%)]
2.2 两组患者灵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阳性瘤灶30例、阴性瘤灶25例,灵敏度为91.67%;对照组患者阳性瘤灶25例、阴性瘤灶20例,灵敏度为75.00%,观察组患者灵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统计意义(P<0.05)。
3 结论
肝癌通常分为两种治疗方案,一种手术治疗:肝移植、肿瘤切除,一种微创治疗:射频消融术、冷冻治疗、激光治疗[3]。目前,射频消融术是临床常用治疗方案,尤其在早期小肝癌的治疗上应用效果显著。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准确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灵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肝癌患者应用MRI检查方案,能够有效提升诊断准确度,降低误诊率,显著提升灵敏度,有利于及早发现病情复发,降低复发率。治疗前,因肝脏双重血供特点,CT平扫能够有效查看病情。治疗后,不管是原发性肝脏肿瘤还是继发性肝脏肿瘤,扫描结果大多数呈现出射频消融损毁后的混合区和瘤灶外围水肿低密度区[4],混合区是瘤灶销毁的有效依据,低密度区出现是有效治疗的标志。但因后期血供消失,CT扫描后仍显示低密度,图像不清晰,对医生判断是否有瘤灶残留造成阻碍。核磁共振能够对肝脏的横轴面、冠状面进行检测,MRI具有检出率高、准确度高和灵敏度高的特点[5],同时,无论原发性肝脏肿瘤还是继发性肝脏肿瘤,手术区T1WI呈现出不均匀信号,因细胞凝固死亡导致水含量下降,外围T2WI呈现出均匀信号。若瘤灶周围出现水肿或肉芽增生,均属于热损后正常机能反应,但若出现高信号、薄强化环,且后期强化环面积增加,形状不规则,那么肿瘤有复发的可能。CT检测相对比,MRI检测无辐射,并且MRI具有多参数多序列成像的优势,更有利于判断瘤灶是否完全消除及是否存在瘤灶复发。关于肝癌患者诊断及治疗后效果评定应用MRI与增强CT深入价值,有待临床再研究。
综上所述,肝癌患者应用MRI相比增强CT,能够有效提升诊断准确度,降低误诊率,有利于观察病情发展,及时发现病情复发迹象,具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