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X线与多层螺旋CT诊断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11-05陈萌
陈 萌
(航空工业襄阳医院放射科 湖北 襄阳 441021)
人的颈椎共有7节,第一颈椎(寰椎)加上第二颈椎(枢椎)称为上颈椎,位于头颅、下颈椎之间,生理解剖结构隐匿,形态特殊,发生损伤后借助X线、常规CT等难以有效诊断,漏诊率较高[1]。相较而言,多层螺旋CT诊断水平更高,可借助颈椎轴位扫描影响重建上颈椎损伤部位的三维立体模型,诊断正确率较高。此次试验旨在比较X线与多层螺旋CT诊断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了40例上颈椎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和分析患者的基本数据。具体情况如下:男性32例,女性8例,最小的20岁,最大的是68岁,平均年龄(43.76±11.24)岁。伤害原因为交通事故24例,高空坠落8例,瘀伤5例,运动损伤2例,睡眠姿势不对称1例,颈部疼痛38例,颈部僵硬24例旋转功能障碍14例。体格检查显示37例压痛和3例轴索变性。患者了解试验的内容并自愿将成像数据纳入研究。
1.2 方法
1.2.1 X线检查 此次试验应用500mAs X线机与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患者做好准备后,进行X线平片检查,拍摄颈椎正位片、侧位片。
1.2.2 多层螺旋CT检查
X线检查后,即可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选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Activion 16层螺旋CT机,取仰卧位,头部先进,扫描层面与听框眶线平行,自枕骨大孔扫描至C5椎体下缘水平,扫描球管电压设置为125kV,管电流设置为160mA,球管旋转时间设置为0.75s/周,螺距调节至1.0mm。扫描所得数据传输至ADW4.6后处理工作站,采用骨算法及软组织算法,重建数据包,再应用多平台重建技术(MPR)、表面遮盖法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R)等后处理技术,将上颈椎性质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清晰显现出来。
1.3 判定标准
由两位工作经验丰富的影像学诊断医师阅片,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记录X线、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将之实际结果对比,计算正确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表现为百分率(%)的形式,两组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计量资料表现为(±s)的形式,两组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若P<0.05,说明组间差异存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上颈椎损伤患者的骨折、脱位情况分析
在40例上颈椎损伤患者中,损伤情况分布为:①C2椎弓骨折7例(占比17.50%),其中,寰椎关节脱位失稳者3例(占比%);②C1椎弓骨折合并C2齿状突骨折4例(占比%),患者均合并寰枢关节脱位;③C1椎弓骨折合并C2齿状突骨折及椎体骨折2例(占比5.00%),患者均合并寰枢关节脱位;④C3齿状突基底部骨折11例(占比27.50%),其中合并有寰枢关节脱位的4例(占比10.00%);⑤C2齿状突骨折合并椎体骨折9例(占比22.50%),其中合并有寰枢关节脱位的3例(占比7.50%);⑥单纯C3椎体骨折5例(占比12.50%),其中合并枢椎旋转脱位的2例(占比5.00%);⑦单纯寰枢关节失稳2例(占比5.00%)。
2.2 上颈椎损伤患者的X线、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对比
见表。
表 上颈椎损伤患者的X线、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对比[n(%)]
3 讨论
在临床上,先天性发育畸形、肿瘤、炎症或直接创伤,都会引起上颈椎脱位或失稳,继而压迫脊髓,导致四肢麻木、无力,诱发呼吸循环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据统计,上颈椎脱位的致残率高达80%,早期诊断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积极意义[2]。
X线是一种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经济实惠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但由于上颈椎生理解剖结构及损伤机制复杂,再加上患者因疼痛或功能障碍配合度欠佳,无法处于标准位拍摄,漏诊率较高。多层螺旋CT扫描时间短,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高,可从任意平面进行图像重建,排出各类重叠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可获取无间断三维容积数据,信息全面准确,可充分显示重叠于周边结构的骨折,以及椎管狭窄、骨折形态,检出率极高[3]。
综上所述:相较于X线,多层螺旋CT在上颈椎骨折临床诊断上的正确检出率更高,可明确骨折、脱位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参考依据;因此,值得采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