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实时超声引导下穿刺肾脏活组织取材的成功率
2019-11-05徐争
徐 争
(云南博亚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特别是经皮肾穿刺活检技术的应用,为广大肾病患者的治疗、临床分型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提供了重要途径。超声技术和自动活检装置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该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1],本文将着重分析于实时超声辅助下行穿刺肾脏活组织取材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7年2月—2019年6月接诊的接受穿刺肾脏活组织取材的67患者,性别比:男37/女20,年龄21~73岁,均值为(32.6±1.4)岁;病症类型:肾病综合征者共计4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共计20例,红斑狼疮者共计4例。患者均于术前检查提示其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正常,且检查前未使用相关的抗凝药物治疗。
1.2 方法
应用本院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选择普通凸阵探头,其频率为3.5MHz。以切割式活检针作为此次活检装置。患者保持俯卧位,首先行超声扫描,详细观察其肾皮质处的回声与厚度情况,与彩超辅助下观察其肾脏内部血流状况。通常以右侧肾下侧进行穿侧,同时超声探头进行反复的横切与纵切,充分显示其肾脏最大径,在肾下级的约2cm处进行标记,探头继续旋转90°,对集合系统和外侧的肾实质交界处进行标记,交叉点即为患者肾穿刺点,预估穿刺深度并设计路径。局麻后应用自动活检针进行刺入,并于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取材及拔针等操作。患者术后24h需加压包扎及卧床休息。
1.3 评估指标
患者均进行常规取材两次,针对肾组织的长度<5mm者仍需再次取材。组织取下后立即送检,分别实施光镜与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查等。肾组织的取材成功判定标准:即肾组织的长度达到5mm或以上,在光镜检查中可见≥10个肾小球,且可明确判定患者的病理组织诊断。
2 结果
2.1 患者取材情况统计
本组67例患者共计取材112次,其中41例患者共计取材2次,另有2例患者共计取材3次。66例患者均取材成功,仅1例患者由于取材不足而无法满足病理诊断要求,患者的取材成功率为98.51%。
2.2 66例取材成功患者的病理结果统计
患者的具体病理诊断结果如表。
表 66例取材成功患者的病理结果统计
2.3 并发症统计
本组67例患者术后出现肉眼血尿者1例,并于术后2日自行消失,术后出现肾周血肿者2例,均于2~3日内未经特殊治疗而自行消失,患者术后的并发症率为4.48%。
3 讨论
穿刺针实施经皮肾组织的活检源于上世纪30年代,这也标志着临床肾脏学的发展进入到全新阶段。虽然原始外科手术中通过肾组织活检具有较高取材成功率,然而其创伤性较高,对患者术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而采取徒手穿刺操作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利于提高取材成功率,并且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风险较高。在超声辅助下实施经皮穿刺活检有利于实现精准定位,同时操作更加便捷,其价格也较为合理,并不会对手术患者形成辐射性损伤,因此现阶段被广泛的应用在引导常规介入治疗中。
在实时超声的辅助下进行经皮穿刺活检,可有效结合患者肾脏实际情况,对穿刺角度和部位等进行科学调整,同时能够实现精准且快速的术中取材,而术后的并发症风险相对更低,在该技术手段下取材组织样本的质量相对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实时超声辅助的经皮穿刺活检之前,首先需要掌握好临床适应症,在进针过程中需要掌握进针深度,避免深度过大,同时当针尖的显示情况较为模糊时,需要避免进行盲目地穿刺。在穿刺操作过程中,应做到准确和快速穿刺,尽可能将患者的穿刺次数控制在四次以内,例如针对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若术中穿刺次数过多,容易诱发术后相关并发症[2-3]。
通常在进行肾穿刺过程中,其目标部位选择患者的右肾下极,这是由于该部位的肾皮质相对最厚,在穿刺过程中如若出现位置过低情况,容易造成术中穿刺失败。而位置过高则导致标本肾髓质较多以及肾小球数量较少,会对诊断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容易对患者肾盏形成损伤而出现术后血尿情况。在穿刺操作时,活检针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需要结合内外径情况合理选择粗细适宜的活检针,同时活检针数字越小其直径越大,所取的肾组织更多,然而发生术后出血的风险也大大提升。通常来说实质性肾脏以及较大包快递进行穿刺时,可选择14~18G活检针,而对于儿童患者以及移植肾活检患者,则可选择18G活检针。
综上所述,在实时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活检具备操作便捷、安全性高的优点,有利于实现快速明确定位,是一种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的诊断方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